你最常用的鏡頭是什么焦段?

答案也許有很多,比如人文之眼 35mm、人像經(jīng)典 85mm,又或者是空氣切割機 200mm。

但徠卡有自己的理解,在 Q3 獲得了相當不錯的反響之后,徠卡順勢推出了新機型——Q3 43。

之所以稱為徠卡 Q3 43,是因為徠卡將這臺相機的鏡頭從 28mm f/1.7 更換為了 43mm f/2 鏡頭。

Q3 上使用的那一顆 Summilux 28mm f/1.7 ASPH 非球面鏡片以出色的銳度、精確的色彩還原、自然的背景虛化效果廣受好評,而在 Q3 43 上,徠卡配備了一枚 APO-Summicron 43mm f/2 鏡頭,從名稱就可以看出鏡頭的表現(xiàn)不俗。

這里的 APO,是 Apochromatic 的縮寫,意為消色差,一般用于指代具有消色差設計的鏡頭。

這種鏡頭通過特殊的光學設計和玻璃材料,將不同波長的光(特別是紅、綠、藍三色光)的焦點盡可能匯聚在同一個平面上,從而顯著減少色差現(xiàn)象。

作為徠卡擅長的高端技術(shù),APO 一直是徠卡頂級鏡頭的標志,和這顆 43mm f/2 鏡頭規(guī)格接近的 APO 35mm f/2 ASPH 價格高達 70080 元,可見其工藝和性能的水準。

也是這個原因,大家一直笑稱徠卡 Q 系列買鏡頭送相機

同時,徠卡也為焦距變化做了適配:在 Q3 43 上,用于機內(nèi)數(shù)碼裁剪的機身按鍵可以迅速將畫面裁切為 60mm、75mm、90mm、120mm 和 150mm 的視角。

此外,Q3 43 的配置與 Q3 基本保持一致:相同的背面照明傳感器,ISO 范圍為 50 至 100000、自動對焦系統(tǒng)、鏡間快門設計和最高 30fps 的 8K 視頻——雖然幾乎不會有人用 Q 系列拍視頻。

現(xiàn)在,想要從機身上分辨 Q3 與 Q3 43,只能從機身的灰色蒙皮做判斷了。

徠卡 Q 系列選擇 28mm 作為焦距,主要因為它是一種經(jīng)典的廣角焦段,既能在風景、街頭和建筑攝影中捕捉更廣闊的視野,又不過度夸張透視效果,非常適合日常拍攝,既能提供豐富的畫面內(nèi)容,又具備出色的靈活性。

但問題是 28mm 視角太廣,畫面容納的元素過于豐富,在很長一段時間,這都是專業(yè)攝影師的可靠備機,但面對愈發(fā)火熱的不可更換鏡頭相機市場,徠卡也想分一杯羹。

雖然傳統(tǒng)的 Q 系列機身中提供了高像素與裁切功能,但也總不能永遠以損失畫質(zhì)來吸引新手用戶,一臺更好上手的 Q 系列相機已經(jīng)迫在眉睫了。

于是,膠片時代中,倍受歡迎的 40mm 進入了徠卡的視線。

這一焦段提供的視角大約為46°,與人眼的自然視野較為接近,因此拍攝出來的畫面看起來更自然,透視感較少失真,又比 50mm 稍微廣一點,適合在狹小空間或街頭抓拍中使用,提供自然的畫面感和靈活的拍攝體驗。因此,它在膠片時代被視為一種多用途的焦段,適合多種拍攝需求。

徠卡官網(wǎng)提供的樣片也印證了 Q3 43 對多個題材的適用性。

類似的設計思路不僅出現(xiàn)在徠卡身上,理光在推出 GR3 兩年半后,也推出了配備 40mm 鏡頭的 GR3x,滿足了更多用戶對標準視角拍攝的需求。

Q 系列,在徠卡家族中一直比較特別——既比 M 系列經(jīng)典旁軸多了科技感,又比 SL 系列的高端專業(yè)親民許多,對于新手而言,是入門徠卡的不二之選。

但售價上,它就沒有那么友好了——Q3 43 的國行售價為 56300 元,作為全畫幅相機中目前唯一還在迭代的不可更換鏡頭相機,也是唯二的奢侈品,你會買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