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聲明:本專欄依據(jù)嚴謹史料寫成,為杜月笙歷史傳記,非虛構(gòu)類小說

一路向上攀登,到了一定的高度,風光處其實也是分水嶺。

有的人會沉溺在先前取得的功成名就里,沾沾自喜,停滯不前;有的人會更加迷信自己的非同凡響,囂張膨脹,為所欲為;只有真正的強者才會在這個時候去異常冷靜地審視自己,還有哪些短板,怎樣去補齊。

一手握著富可敵國的三鑫公司,一手握著無人能敵的江湖權(quán)勢,在很多人看來,此時的杜月笙已經(jīng)達到了人生之巔,但杜月笙本人卻不這么認為,在他看來,眼下不過剛攀到半山腰,要想更上層樓,他在兩處還很是蹩腳。

頭一處,雖說此時的杜門子弟已有成千上萬之眾,但智慧韜略的文角色杜門中卻幾乎沒有一個;第二處,杜門的根基說到底還是在英法租界,英法租界的江湖大佬他是基本收服了,但跟租界最上層的洋人,他的關(guān)系還遠遠不夠深、不夠牢。

謀局先謀人。

于是,杜月笙開始放眼四周,為自己挑選能進一步打開租界上層局面的智囊高人。

杜月笙對人有一套很經(jīng)典的看法:第一等人,有本事,沒脾氣;第二等人,有本事,也有脾氣;第三等人,沒本事,也沒脾氣;第四等人,沒本事,很有脾氣。

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暗中觀察搜尋,杜月笙挑中的第一個智囊,便是他眼中的第一等人才。

此人名叫蘇嘉善,常州人,早年在英租界做土行生意,是英租界有名的“土”頭腦。自打以杜月笙為首的三大亨取代滬上大八股成為租界煙土龍頭后,蘇嘉善為了繼續(xù)端煙土的飯碗,也跟著過來,成了三鑫公司的一個小角色。

除了有本事,沒脾氣,蘇嘉善身上還有一個優(yōu)點,杜月笙也很是欣賞,近墨者不黑。當時在三鑫公司混飯吃的,因為大煙有得吃,錢又容易賺,絕大多數(shù)都染有吃喝嫖賭,肆意揮霍的惡習,唯獨蘇嘉善是個例外,雖干著暗黑的買賣,但他本人卻始終像個規(guī)規(guī)矩矩的生意人,生活上省吃儉用,做事上有板有眼。

杜月笙讓萬墨林將蘇嘉善邀到杜公館,幾次長談下來,蘇嘉善的成色比原先料想的還要好。

杜月笙問他:“黃老板已經(jīng)退下來了,他這一座橋往后不好利用,眼下該如何跟租界洋人搭好關(guān)系?”

蘇嘉善說:“最要緊的是言語相通,最好先重金聘請一位法文翻譯?!?/p>

杜月笙說:“這個很容易,設(shè)在法租界的中法學校,畢業(yè)出來的學生,個個都精通法文,聘一個很好辦到。”

但蘇嘉善卻說:“不不不!別人找法文翻譯,只要能通曉語言,準確翻譯,不生錯誤就行了。唯獨你杜先生要請的這位,一定要熟悉彼邦內(nèi)情,最好還能受到洋人的尊重,可以和洋人平起平坐,這樣才算借一個殼,搭一座橋。”

聽到“借一個殼”這種說法,杜月笙眼前一亮,他沒想到蘇嘉善竟能如此一針見血,不僅一眼看透了他和洋人打交道的短板,而且還給出了補齊短板的心得辦法。

見杜月笙聽得很受用,蘇嘉善接著又說:“有一點,我想提醒杜先生,跟洋人打交道,不能受困于假象。租界里的洋人看上去高高在上,實際跟我們一樣,也分三六九等。照我看,這些洋人漂洋過海,不遠萬里而來,絕不是什么特立卓行的人物,萬里遠游只為財,杜先生跟他們打交道,一不能勢弱,二要緊緊抓住他們的弱點。只要強勢抓住他們的弱點,他們亦是走狗?!?/p>

這突如其來的一席話,說得杜月笙是醍醐灌頂。

觀念是最可怕的東西,有人來點破,它就是一張薄紙;無人來點破,它就是銅墻鐵壁。受限于出身、經(jīng)歷以及大環(huán)境,在黃金榮、杜月笙這一幫江湖人物心中,一直有個根深蒂固的觀念,洋人天生就高人一等,他們這等草莽人物理應(yīng)去仰視、效勞。尤其是始終未醒的黃金榮,終其半輩子,在洋人這一節(jié)上,他最引以為豪的江湖心得便是如何才能贏得洋人的歡心,如何才能贏得洋人的重用,從未想過洋人也是可以拿來操控,拿來驅(qū)使的。

然而,蘇嘉善的建言到這里還沒有結(jié)束。開了杜月笙的天窗后,他的說法更加辛辣了:“杜先生,據(jù)我在三鑫公司的觀察,租界一些洋人也是按月在我們這里吃俸祿,但做法我認為不妥當,杜先生不應(yīng)該假借他人之手送出這些俸祿紅包。這樣做,他們一方面會心存疑惑,一定會認為經(jīng)手人中間吃去了不少;另一方面,俸祿紅包經(jīng)過幾手,主從的界限就淡了,甚至反了。如果杜先生能折節(jié)下交,不僅恩情不減,而且還會贏來洋人的格外尊重。錢財好處面前,洋人也是要拜財神菩薩的,杜先生親自把手伸出去,才會是那尊財神菩薩?!?/p>

雖說杜月笙對歷史涉獵不深,但這絲毫不妨礙他去體會這一番洞察世故人心的梟雄之道。真正的梟雄,從來都是每臨天地,豪爽無界;掌控人心,細致如發(fā)。他或許不知道,蘇嘉善所說的這一套,正是民國前輩亂世梟雄袁世凱的拿手好戲,每施恩惠,籠絡(luò)人心,必是不嫌麻煩,親力親為。

有這些深含梟雄韜略的說法,杜月笙對蘇嘉善自然是刮目相看得厲害。

但蘇嘉善對杜月笙的刮目相看更厲害。杜月笙一點就醒,這一點蘇嘉善是有所預(yù)料的,但他沒想到,被點醒后的杜月笙竟能出神入化地跟洋人唱出一連串的精彩好戲。

將蘇嘉善的建言消化吸收后,杜月笙很快為自己配置了兩個很牛氣的法語翻譯秘書,第一個王茂亭因為秉性氣味和杜月笙不合,不久便走掉了。第二個李應(yīng)生,老法國留學生,上海灘珠寶商,善交際,在洋人面前極有面子,照老上海的說法,這是個在租界兜得轉(zhuǎn)的角色。

內(nèi)有蘇嘉善運籌帷幄,外有李應(yīng)生聯(lián)絡(luò)奔走,杜月笙不鳴則已,一鳴驚得眾人是驚愕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