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60年代中蘇兩國關系從同盟走向破裂,是國際共產(chǎn)主義運動的重大挫折,也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在戰(zhàn)略上的重大勝利。

中蘇分裂埋下了東歐劇變、蘇聯(lián)解體的伏筆,其影響甚至波及至今。

掩卷回思,期間各方博弈,波譎云詭,讓人慨嘆不已。

1950年2月14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與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lián)盟(蘇聯(lián))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宮簽訂《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同年4月11日起條約生效,有效期為30年。

這個條約標志著中國與蘇聯(lián)正式結成社會主義同盟,彼此互相支持,互相援助。

中蘇同盟對于國際共運的蓬勃發(fā)展意義非常重要,在朝鮮、在越南、在各殖民地,中蘇同盟都擊敗了西方世界的反攻,國際共運走向高潮。

那個年代,蘇聯(lián)的口號是“解放全人類”,美國的口號是“保衛(wèi)自由世界”,一個攻,一個守。

作為一位卓越的政治家,斯大林對中國的影響力看得非常透徹,沒有中國的支持,蘇聯(lián)在冷戰(zhàn)中耗不過西方。

西方在幾百年的殖民掠奪中積累了巨大的國家財富,而蘇聯(lián)成立不過三十年,期間還遭受了二戰(zhàn)的巨大損失,單純比拼國力,蘇聯(lián)比不過西方。

因此,他給蘇聯(lián)的后繼者留下了定國安邦的遺策:“歐洲革命歸蘇聯(lián),亞洲革命歸中國?!?/p>

蘇聯(lián)將注意力集中于歐洲,亞洲革命高潮由中國推動,中蘇緊密同盟。

如果按此政策執(zhí)行下去,蘇聯(lián)根本不會陷入到后期全球擴張,進而力不從心的窘境。

斯大林和毛澤東都認為,中蘇最少應該維持30年的同盟關系,以求國力得到大幅度增長。

事情在赫魯曉夫這里起了變化。

赫魯曉夫不是一個理論家,他被蘇聯(lián)戰(zhàn)后十多年國力的大幅增長沖昏了頭腦,自認為蘇聯(lián)已經(jīng)擁有足夠的實力能夠與美國平起平坐,用和平手段比拼誰才是更好的制度。

1956年2月24日,蘇共二十大,坐穩(wěn)最高領導人位置的赫魯曉夫公開提出了“和平共處、和平競賽、和平過渡”的社會主義發(fā)展新政策。

2月25日,赫魯曉夫發(fā)表《關于個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報告,否定了斯大林,否定了斯大林主義。

這是國際共運歷史上,第一位領袖級人物被公開否定。

否定斯大林在社會主義陣營內(nèi)部激起了強烈的狂潮,造成了巨大的紛亂,但赫魯曉夫決心不改,依舊推行對美緩和政策。

赫魯曉夫的膽子確實是大。

1959年9月,赫魯曉夫訪問美國是這一政策影響力的高峰,美國政府高規(guī)格接待赫魯曉夫,這讓他非常自信。

全世界也普遍認為,美蘇和平共處的年代即將到來。

為了支撐對美緩和政策,赫魯曉夫希望中國也能跟隨蘇聯(lián)降低輸出革命,轉向和平競爭,在核武器開發(fā)、臺灣問題、印度問題、中美關系等一系列問題上作出妥協(xié)。

從私人關系角度,赫魯曉夫可以說是對中國支持力度最大的蘇聯(lián)領導人,在他的任內(nèi),蘇聯(lián)支援中國“156個工業(yè)項目”,派遣了大量專家援華指導,為新中國的工業(yè)化起步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蘇聯(lián)還曾打算援助中國核武器技術。

赫魯曉夫?qū)γ飨救艘卜浅W鹬兀?957年毛主席第二次訪問蘇聯(lián)參加世界共產(chǎn)黨和工人黨的代表大會,蘇方給予的是最高級別的接待規(guī)格,遠非1949年可以比擬。

引起兩國關系緊張的“長波電臺”和“聯(lián)合艦隊事件”,中方提出反對之后,赫魯曉夫?qū)iT致歉,解決了糾紛。

于公于私,赫魯曉夫都希望且相信中國會支持他。

但中方思考的顯然更加深遠,首先就是對斯大林的評價問題。

雖然斯大林對中國共產(chǎn)黨和中華人民共和國造成過巨大傷害,但是,斯大林為蘇聯(lián)、為國際共產(chǎn)主義運動作出過巨大的貢獻,全盤否定他,不符合歷史事實。

“大清洗運動”蘇聯(lián)全黨都有責任,包括赫魯曉夫在內(nèi),把所有的臟水都潑到斯大林個人頭上,從歷史角度講是完全不公平的。

斯大林是在國際共運中享有巨大威望的歷史人物,對他的評價突然翻轉,必然會引起社會主義陣營思想的混亂,進而引起社會的混亂。

波蘭事件和“匈牙利事件”的相繼爆發(fā),驗證了中共的判斷。

如果不是蘇軍強硬和中共幫助,“東歐劇變”會提前三十年上演。

至于赫魯曉夫的對美緩和政策,中方最開始持謹慎支持態(tài)度,畢竟和平是誰都期望的。

但隨著赫魯曉夫?qū)γ绹淖尣皆絹碓蕉?,很多政策都觸碰到了中國的底線,中共轉而開始反對批評赫魯曉夫的對美緩和。

毛主席還專門寫了一首打油詩諷刺赫魯曉夫訪美,“西海如今出圣人,涂脂抹粉上豪門。一輛汽車幾間屋,三頭黃犢半盤銀。舉世勞民同主子,萬年宇宙絕紛爭。列寧火焰成灰燼,人類從此入大同?!?/p>

矛盾終于不可避免地大爆發(f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