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時空/文文博時空 蘇皖皖/文1969 年,時任人民教育出版社編輯的王劍英下放來到安徽鳳陽。當他第一次登上位于鳳陽縣太廟路與大廟路交叉口的午門時,一段塵封了 600 年的歷史徐徐呈現(xiàn)在他的面前。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天下中都 序廳

中都鳳陽:規(guī)制之盛冠天下

1368 年,從安徽鳳陽闖出來的農(nóng)民皇帝朱元璋在應天(今江蘇南京) 稱帝,國號“大明”,建元“洪武”。洪武二年( 1369 年)九月,朱元璋下詔在家鄉(xiāng)鳳陽營造中都城,“建置城池官闕如京師之制焉”。此后六年間,調(diào)全國建材,集百萬匠夫于鳳陽,開始了浩大的興建工程。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中都城總圖

“要想反映洪武時期修建中都的規(guī)模和氣勢,僅靠展廳的一些小構(gòu)件,不足以讓觀眾有這種視覺震撼的感覺”,安徽博物院副院長、“天下中都——明洪武時期精品文物展”總策展人卞堅如是說。加之石刻構(gòu)件原本也都在野外暴露,滿足室外展示的需求。于是“天下中都”展特地在東門引橋小廣場做了一個特殊的設計。據(jù)悉,這個打卡點會一直保持到明年展期結(jié)束。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天下中都”打卡點1 明中都建筑遺址建筑構(gòu)件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明洪武 石雕螭首 明中都前朝區(qū)宮殿遺址采集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明洪武 石雕柱礎 明中都前朝區(qū)宮殿遺址采集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明洪武 石雕龍紋金剛柱 明中都前朝區(qū)宮殿遺址采集

另一處重要的打卡點,在 5 樓第一展廳和第二展廳之間的連接處,這個打卡點被命名為“磚陣”。卞堅介紹,這個“磚陣”是用鳳陽博物館館藏,明中都遺址采集的明代城墻磚設計的,“雖然觀眾不能上手去摸,但是確實可以感受中都城的恢弘氣勢?!?/p>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天下中都”打卡點2:磚陣

朱元璋對中都城的營建提出了很高的標準,不僅要求雄偉宏壯,還要求盡量華麗。他在《龍興寺碑》里說:“洪武初,欲以(鳳凰)山前為京師,定鼎是方,令天下名材至斯?!贝撕罅觊g,運用國家政權的力量,調(diào)全國建材、集百萬匠夫于鳳陽開始了浩大的興建工程,其“規(guī)模之大、規(guī)制之盛、工藝水平之高,實冠天下”。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明洪武 石雕龍鳳紋欄板 明中都遺址采集 鳳陽縣博物館藏

欄板置于望柱與望柱之間,因為多用雕刻花紋作為裝飾,又作“華板”。這件石雕龍鳳紋欄板,一面雕刻龍紋,一面雕刻鳳紋,彰顯了明中都建筑的皇家氣派。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明洪武 石雕龍紋望柱 明中都遺址釆集 鳳陽縣博物館藏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明洪武 石雕鳳紋望柱 明中都遺址釆集 鳳陽縣博物館藏

望柱是欄桿中欄板與欄板之間的立柱,主要由柱頭和柱身兩部分組成,柱身裝飾簡單,以方形石柱最為常見。柱頭常見各式紋樣裝飾,龍紋裝飾的望柱頭,只有重要的宮殿建筑中才可以使用。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明洪武 石雕太獅少獅束腰 明中都遺址釆集 鳳陽縣博物館藏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明洪武 石雕如意云紋束腰 明中都遺址釆集 鳳陽縣博物館藏

須彌座臺基是古代高等級建筑所采用的一種豪華型石作臺基形式,束腰是須彌座臺基的重要組成部分,常雕刻各式紋樣。明中都遺址發(fā)現(xiàn)的須彌座臺基用材精良,雕刻精美,其束腰部位常見紋飾有龍紋、鳳紋、麒麟紋、鹿紋、獅紋、云紋、方勝紋、“卍”字紋、花卉紋等,具有典型的明初風格。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明洪武 石雕龍紋束腰 明中都遺址釆集 鳳陽縣博物館藏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明洪武 石雕鳳紋束腰 明中都遺址釆集 鳳陽縣博物館藏

舉國之力:日月重開的侈麗奇巧

明中都宮城內(nèi)的宮殿用料極其奢華、雕刻極為精美,遺址中出士的石、磚、瓦等建筑材料,更顯示出恢宏的皇家氣派。所有的殿壇建筑都“窮極侈麗”,所有的石構(gòu)件也要求“雕飾奇巧”。

《國榷》記載:洪武四年( 1371 年)正月庚寅,“作圓丘、方丘,日、月、社稷、山川壇及太廟于臨濠,上以畫繡,欲都之”?!睹鲗嶄洝酚涊d:洪武六年( 1373 年)六月辛巳,“中都皇城成……御道踏級文用九龍、四鳳、云朵;丹陛前御道文用龍、鳳。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明洪武 石雕螭首 明皇陵紅橋遺址出土 鳳陽縣博物館藏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明洪武 石雕螭首 明中都前朝宮殿遺址出土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明洪武 石雕獅紋束腰 明中都遺址釆集 鳳陽縣博物館藏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明洪武 石雕麒麟紋束腰 明中都遺址釆集 鳳陽縣博物館藏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明洪武 石雕鹿紋束腰 明中都遺址釆集 鳳陽縣博物館藏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明洪武 石雕花卉紋束腰 明中都遺址釆集 鳳陽縣博物館藏

除了氣勢恢弘雕工精美的石構(gòu)件,明中都遺址還發(fā)掘出不少規(guī)格極高的瓷構(gòu)件。比如這片看起來平平無奇的瓦當,就采用了難度極高的釉里紅燒造技法。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明洪武 釉里紅瓦當 鳳陽縣博物館藏

卞堅介紹,這種瓦當北京沒有,南京有但是很少。這件瓦片的造型、胎釉的結(jié)合都非常的好。這是明初朱元璋對景德鎮(zhèn)進行了有效管理的有力證明,最高規(guī)格等級的釉里紅龍紋瓦當,樞府釉(即卵白釉瓷,是元代景德鎮(zhèn)窯在生產(chǎn)青白釉瓷基礎上新創(chuàng)燒的一種高溫釉)的一些構(gòu)件展出,更說明明初不僅是把元朝的這些機構(gòu)接了下來,元代官方高等級高技術的工匠,也在給明初的官方朝廷進行生產(chǎn)活動。為后來永宣時期官窯瓷器的繁榮發(fā)展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礎。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明洪武 纏枝花卉紋磚 鳳陽縣博物館藏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明洪武 卵白釉筒瓦 鳳陽縣博物館藏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明洪武 琉璃板瓦 鳳陽縣博物館藏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明洪武 琉璃板瓦 鳳陽縣博物館藏

大廈忽傾:史上第一爛尾工程

眾所周知,明初以舉國之力興建的鳳陽中都城最終并沒有成為明朝的都城。其實從一開始動議定都鳳陽,就遭到了不少朝臣的反對,鳳陽地處皖西平原,附近地勢平坦,無險可守,且歷史上多次遭受天災。劉基曾諫言“中都蔓延,非天子居也”。然即便如此,中都營建依然在朱元璋的支持之下順利推動。隔著六百多年的煙云,真實的歷史難以看清,或許即使貴為天子,依舊有“富貴不歸故鄉(xiāng),如衣錦夜行”的小小私心。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明洪武 龍紋望柱首 鳳陽縣博物館藏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明 烏紗折上巾 1971年山東鄒城明魯王朱檀墓出土 山東博物館藏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明 鑲寶石金帶飾 1971年山東鄒城明魯王朱檀墓出土 山東博物館藏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明 水晶鹿鎮(zhèn)紙 1971年山東鄒城明魯王朱檀墓出土 山東博物館藏

洪武八年,在明中都轟轟烈烈的營建持續(xù) 6 年之久后,朱元璋親自去鳳陽視察。此行之初,朱元璋興致頗高,途徑滁州時,還專程去到瑯琊山醉翁亭賞玩,感受歐陽修筆下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然而帝心難測,正是在此行之后,中都營建被突然叫停。耗資甚巨的中都城潦草收尾,史書上僅留下了只言片語:《明太祖實錄》載:“初,上欲如周、漢之制,營建兩京,至是以勞費罷之。”《國榷》說:“至是費劇,寢之?!睘楹瓮蝗环艞墶肮⑼瓿伞钡闹卸?,“勞費”似乎并不是一個令人信服的理由,一說是因為長時間的營建,對工匠的壓迫過于沉重,引起反抗。也有學者推論,或許是為了防范尾大不掉的淮西功臣集團等,迄今史學界尚無定論。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每日白湯飯”城磚(復制品)

這件展品的原件還依然在明中都的城墻遺址上,隔著六百余年的歲月,清清楚楚的向世人展示著,當時在明中都從事基層營建工作的匠人們的飲食水平。為了讓觀眾更直觀的感受到城墻營建的辛苦,“天下中都”展還專門設計了一個互動體驗的裝置。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卞堅介紹,這個互動裝置里的城墻磚是一比一復刻的,觀眾可以親自上手掂量一下,營建中都城所用城墻磚的重量。體驗完再去看“每日白湯飯”的吐槽,想必會有更深刻的體驗。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元 青花纏枝牡丹紋獸耳蓋罐 蚌埠市博物館藏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右圖為元代釉里紅開光花鳥紋蓋罐, 1955 年合肥西郊明王珪墓出土,安徽博物院藏。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明 白釉梅瓶 南京市博物總館藏

從洪武二年( 1369 年)九月下詔“建置城池宮闕”,到洪武八年( 1375 年)四月“功將完成”之時被突然下詔“罷中都役作”,中都的營建的工程進行了近六年。這座風頭曾一時無兩的都城預備役,就此被打入塵埃,變成了一座巨大的建筑材料中轉(zhuǎn)地。盡管華麗宏偉的中都城未曾投入使用,但其規(guī)整的建筑布局成為后來改建南京、營建北京皇城的“藍本”。

明中都總體布局采用“三環(huán)相套”方城規(guī)制,而明南京城采用“南、北斗星”的“斗城”形制。據(jù)《大明會典》記載,明代永樂年間“營建北京,宮殿門闕悉如洪武初舊制”。北京城的布局亦采用明中都“三環(huán)相套”的形制。由于形制相同,足見明中都對北京城的影響最大。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三處明皇城布局對比圖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明 鳳陽縣圖說 鎮(zhèn)江市博物館藏

這件明萬歷時期鳳陽縣的縣城圖,非常詳細的描繪了當時的山形地貌。卞堅介紹,這是現(xiàn)存明代真正意義上鳳陽最早的地圖,本次展覽序廳的背景就出自這幅圖。從這張圖上可以看到,在皇城的正后方有座萬歲山,這是鳳陽當?shù)氐淖匀簧矫}。而今天北京故宮神武門后面的景山,則是人為堆砌而成,便是遵從了鳳陽當年的這種山形地勢。

明中都罷建后,朱元璋下令將從各地調(diào)往鳳陽的建筑材料,修建了皇陵、十王四妃墓和龍興寺。后來更是從已建好的中都城各處宮室,直接拆下修建。歷經(jīng)多次拆建及戰(zhàn)火的中都城墻及宮殿大量被毀。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龍興寺

600 年后,當下放鳳陽的歷史學家王劍英登上午門時,這座曾傾注了無數(shù)能工巧匠心血營建,又被陸續(xù)無情拆毀的明中都遺址,已被歷史遺忘許久。經(jīng)過數(shù)年探查, 1975 年, 王劍英《明中都城考(歷史篇)》油印成書。 1982 年,國務院將明中都皇故城及皇陵石刻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22年,鳳陽明中都遺址入選 2021 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fā)現(xiàn)。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當代 王劍英先生手稿 鳳陽縣博物館藏

考古助力遺址保護與展覽呈現(xiàn)

多年來的考古發(fā)掘,讓人們對中都城的宮殿和其他各個功能的建筑主體分布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甚至弄清了它核心的微小的設計跟變化。“為什么我這次敢把沙盤做的這么具象,就是因為依托于最新的考古成果”,總策展人卞堅說。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沙盤局部 明中都大殿模型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沙盤局部

比如沙盤中所呈現(xiàn)的明中都大殿,以往只知道是一個大型的臺基和一個大概的位置,內(nèi)部什么樣的格局并不清楚。而通過實地考古測量勘探后發(fā)現(xiàn),明中都最核心的宮殿區(qū)大殿,是工字型的結(jié)構(gòu),前后兩殿之間連接的是長廊而非殿宇。與北京故宮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的格局是不太一樣的。水系也是如此,北京的外金水橋,是在天安門之前,而明中都的外金水橋,明確就是在午門的前面,格局上又不一樣。這些最新的考古在沙盤上都有具象的呈現(xiàn)?!皬陌不詹┪镌簛碚f,我們除了展示自己的文化自己的文物,對安徽重大的考古成果,以展覽的語言展覽的方式介紹給觀眾,也是我們一以繼之要做的工作?!北鍒匀缡钦f。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這組文物,有琉璃、龍紋瓦當和字磚,來源各不相同。這里面有上世紀 70 年代,當?shù)氐奈奈锕ぷ髡咴谶z址進行采集的。有上世紀 90 年代,村民撿拾后主動上交的。還有 2000 年以后考古發(fā)掘的出土文物。正是不同的力量在不同時期的對中都遺址的這種保護,我們今天才有機會去看這樣一個遺址,去欣賞這樣的展覽。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明洪武 琉璃龍紋瓦當 20世紀70年代明中都遺址采集 鳳陽縣博物館藏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明洪武 琉璃龍紋筒瓦 20世紀90年代當?shù)厝罕娚辖?鳳陽縣博物館藏(采用的展品標簽的標準提法)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明 朱書琉璃板瓦 2020年明中都遺址考古發(fā)掘出出土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劉德華與趙萬初:兩個不起眼的小人物

這次的展覽中,有兩個人名最被人津津樂道。其中一位,是鼎鼎大名的“劉德華”。天王哥的名字怎么會出現(xiàn)在六百多年前的城墻磚上呢?別著急,此華非彼華。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明 上高縣款城墻文字磚 南京城墻博物館藏(安徽博物院圖)

磚一側(cè)銘文:總甲黃原亨甲首劉德華小甲簡文華 窯匠晏文叁 造磚人夫劉德華

這位跟天王劉德華同名的工匠,就這么華麗麗的在城墻磚上留下了自己的名字。還在六百多年后,在安徽省博物院“天下中都”展覽中,擁有了一件屬于自己的獨立展柜。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明 上高縣款城墻文字磚 南京城墻博物館藏

這種在磚墻上留下工匠姓名的做法有個專門的名字,叫“物勒工名”。用現(xiàn)在的話說,是一種古代的溯源制度。上面記錄的信息主要有修建者、監(jiān)督者等每一道工序的責任人。一旦哪一段城墻有質(zhì)量問題,很快就能找到責任主體,是一種有效保證施工質(zhì)量的手段。這次展覽中另一位屢上熱搜的人名,也是城墻磚的責任人之一,江西的一位縣丞趙萬初。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明 墨書“趙萬初”銘板瓦

鳳陽明中都遺址出土了帶有“浮梁縣丞趙萬初”墨書的板瓦,藍浦《景德鎮(zhèn)陶錄》載“洪武二年就鎮(zhèn)之珠山設御窯廠,置官監(jiān)督燒造解京”。據(jù)康熙二十一年( 1682 年)《浮梁縣志》記載,趙萬初應為洪武早期浮梁縣丞。巧的是, 1990 年御窯廠遺址珠山東麓出土的遺物中有部分建筑構(gòu)件,與鳳陽明中都遺址出土器物相同,出土的部分板瓦有墨書“監(jiān)工浮染縣丞趙萬初”。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明洪武 澀胎褐彩書銘文板瓦

江西省景德鎮(zhèn)明清御窯遺址出土 景德鎮(zhèn)御窖博物院藏

這塊瓦片詳細記載了制瓦工匠和監(jiān)制官員的相關信息:作頭潘成,甲首吳昌秀,監(jiān)工官浮梁縣趙萬初,監(jiān)造提舉周成,上義都。這是研究當時陶瓷生產(chǎn)分工的珍貴資料。印證了清康熙二十一年( 1682 年)《浮染縣志》記載的相關史料。兩件同由趙萬初監(jiān)工,流往不同工地的板瓦,隔著 600 多年的時光,在同一展柜重聚,令人不禁感嘆歷史的奇妙?;蛟S,這正是博物館展覽的獨特魅力所在。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趙萬初 銘瓦

觀展攻略

1、參觀預約:安徽博物院蜀山館、廬陽館全面取消線上實名制預約,免預約,免取票,觀眾可直接到館,經(jīng)安檢后有序入館參觀。為確保文物安全和參觀秩序,館內(nèi)觀眾流量達到瞬時承載量峰值時,將暫緩放行。

2、免費開放時間:每周二至周日9:00-17:00(16:30停止入場,周一閉館);國家法定節(jié)假日正常開放,免費參觀。

3、《天下中都——明洪武時期精品文物展》由安徽博物院、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鳳陽縣博物館、南京城墻博物館、鳳陽明中都皇故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管理處共同主辦,位于安徽博物院蜀山館(新館)五樓臨展廳。展覽分三個部分:“日月重開”“擇中建都”“中都遺韻”。展覽時間為2024年9月29日至2025年2月12日。

圖片 |蘇皖皖

排版 |黃思琦

設計 | 尹莉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