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一位廣東退休老漢在子女的強烈反對下,毅然踏上進京的路程。

他口中反復提到的“老首長”究竟是誰?多次邀請他進京又有什么重要事情?這一切背后,隱藏著怎樣不為人知的往事?
苦難中的堅韌少年
1921年,李二喜出生在山西省靈丘縣一個貧寒的農(nóng)村家庭。
家里一貧如洗,父母常年在地里辛勤勞作,只為了一家人的溫飽。
李二喜還有一個哥哥,排行老大,是家里的頂梁柱。
厄運降臨得猝不及防。
13歲那年,李二喜的父母相繼離世。

生活的重擔一下子壓在了兄弟倆的肩上。
為了糊口,哥哥去參了軍,從此音訊全無。
年幼的李二喜成了孤兒,只能靠給地主放牛為生。
生活的苦難沒有擊垮這個少年。
李二喜心靈手巧,他仔細觀察牲畜的習性,漸漸摸索出了一套治療牲畜疾病的獨門秘方。
"馬醫(yī)生"的名號不脛而走,他成了十里八鄉(xiāng)的"香餑餑"。
命運無常,造化弄人。

16歲那年,李二喜人生的轉(zhuǎn)折點悄然而至。
小馬夫立下軍中頭功
1937年,抗日戰(zhàn)爭全面爆發(fā)。
中國共產(chǎn)黨號召全民抗戰(zhàn),誓死保衛(wèi)國家主權。
八路軍115師獨立團在山西靈丘駐扎,準備北上抗日。
聽聞此事,少年李二喜心潮澎湃。
他早就聽說八路軍是一支威武雄壯的隊伍,立志要去前線殺敵報國。
可部隊哪里要得起這么個毛頭小子?

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
獨立團需要戰(zhàn)馬,而當?shù)貐s難覓懂行人。
李二喜的名聲傳到了團長楊成武的耳朵里。
一番打聽,楊成武決定求助于這位"馬醫(yī)生"。
李二喜欣然應允,憑借多年的經(jīng)驗,很快為部隊挑選了一批駿馬。
楊成武對這個年輕人刮目相看,當即收留他在營房,讓他照料戰(zhàn)馬。
李二喜抓住機會,再次提出入伍請求。
這回,他如愿以償,正式成為一名八路軍戰(zhàn)士。
新兵李二喜沒有辜負團長的期望。

他勤懇肯干,不僅把戰(zhàn)馬養(yǎng)得膘肥體壯,還主動幫助其他戰(zhàn)士,很快在部隊里站穩(wěn)了腳跟。
平型關大捷時,獨立團繳獲數(shù)門日軍大炮。
李二喜見獵心喜,一有空就去琢磨炮的構造。
漸漸地,他摸清了門道,成了團里的炮兵"種子選手"。
當炮兵連組建時,李二喜第一個報了名。
就這樣,一代神炮手的傳奇拉開了序幕。
黃土嶺神炮手一戰(zhàn)成名
1939年,日軍在山西晉察冀根據(jù)地發(fā)動"冬季大掃蕩"。
黃土嶺,槍炮聲隆隆作響。

八路軍的伏兵正靜靜等待著日軍的到來。
偵察兵回報,敵軍主力已進入兩公里長的狹窄山谷。
團長陳正湘當機立斷,命令三面包圍,夾擊敵人。
雙方在山谷中激戰(zhàn),膠著不下。
陳正湘瞇著眼睛,舉起望遠鏡。
咦,敵軍陣地上那間小院看起來很不一般!小院門庭若市,不時有軍官進出。
莫非這里是……
"李二喜,把那間小院給我端了!"陳正湘指著遠處,沖身旁的炮手喊道。

"是!"李二喜應聲而動,架起炮身,仔細瞄準。
他的眼睛里滿是自信和堅定。
轟!一枚炮彈呼嘯著射向目標。
主屋應聲倒塌,大批敵軍跑了出來。
沒有給敵人喘息的機會,李二喜又是一炮。
正中敵群!敵人四散奔逃,亂成一鍋粥。
第三炮、第四炮……僅用四發(fā)炮彈,李二喜就讓日軍指揮部灰飛煙滅。
隨后,一個令人振奮的消息傳來:日軍中將阿部規(guī)秀在炮火中陣亡!
消息傳到晉察冀軍區(qū),司令員聶榮臻親自打來電話,稱贊楊成武的部隊立下大功。

毛主席也從延安發(fā)來賀電,勉勵指戰(zhàn)員再接再厲。
李二喜一夜之間成了全軍矚目的英雄。
日軍的報復很快就到來。
一天晚上,李二喜剛走出營房,幾個鬼子特工就從后面堵住了他的嘴。
李二喜奮力掙扎,趁敵人不備,甩了特工一臉沙土,大喊救命。
守衛(wèi)聞訊趕來,日軍只得倉皇逃竄。
之后,聶榮臻下令李二喜可以隨身佩槍,成為軍中頭一號"全副武裝"的炮兵。

和平年代淡泊功名,隱姓埋名過平凡生活
硝煙散盡,和平到來。
李二喜在軍中一直任職教官,將畢生所學傳授給一茬又一茬新兵。
1951年,他結(jié)束30年的軍旅生涯,光榮退伍。
組織上安排他去廣東韶關從事土改工作。
在那里,他由一介布衣,做到民政局的一把手,一直干到1983年退休。
對待自己的功績,李二喜向來低調(diào)。

很多人不知道,這個普通的老干部,曾經(jīng)是威震敵膽的神炮手。
就連他的子女,也是在很久以后才知曉父親的傳奇經(jīng)歷。
問他為何隱姓埋名,李二喜只是淡淡一笑:"我能平安活到今天,已經(jīng)很知足了。
國家這么照顧我,我有什么好不滿足的呢?"
隔世重逢話當年,飲水思源祭英烈
故人依稀,舊事如煙。
轉(zhuǎn)眼到了1995年,李二喜已74歲高齡。
一天,他忽然對子女提出,要回山西老家走走。
子女們自然是支持的,可沒想到老人還另有打算。

"我要先去趟北京,楊團長請我去好幾次了。
"李二喜一臉堅定。
子女們大吃一驚。
楊成武可是開國上將,怎么會專門請自家老爹?原來,李二喜早就和老首長有約,只是一直沒抽出時間。
這回,他說什么也要去赴約了。
在家人的陪同下,李二喜登上了開往北京的列車。
剛一出站,就見一位英姿勃發(fā)的年輕軍官舉著"李二喜"的牌子。
原來是楊成武的秘書,專程來迎接。
闊別數(shù)十載,兩位戰(zhàn)友再次重逢。

楊成武頭發(fā)花白,但精神矍鑠。
憶往昔崢嶸歲月,談戎馬倥傯人生,老友絮叨間,李二喜眼眶濕潤。
行程的最后一站,是北京軍事博物館。
李二喜要去看望一位"老朋友"——當年被他擊毀日軍指揮部的那尊"功勛炮"。
此刻,它已作為歷史見證,靜靜佇立在展廳中。
李二喜撫摸著斑駁的炮身,百感交集。
多少戰(zhàn)友長眠黃土,再也見不到今天的錦繡河山。
而自己能夠在和平年代回首往事,實屬難能可貴。

從北京回到故鄉(xiāng),李二喜第一件事就是祭拜父母。
雖然宅院破敗,墓碑斑駁,但家的味道從未改變。
兒時的點點滴滴涌上心頭,老淚縱橫間,李二喜默默禱告:爹娘,兒子回來看您了。
人世滄桑,時過境遷。
李二喜用半生傳奇詮釋了一個時代的紅色記憶。
他所經(jīng)歷的苦難、堅韌、奮斗、淡泊,昭示著中國革命的艱辛曲折與必然勝利。
如今,當我們回望過去,是否還記得那段烽火歲月?是否還記得那些為國為民拋頭顱灑熱血的英雄們?我們要銘記他們的付出,要用發(fā)展的成就告慰革命先烈。
我們要傳承他們的精神,在新時代續(xù)寫華夏兒女的不朽篇章。

而李二喜,正是無數(shù)英雄群像中熠熠生輝的一員。
他的一生,是億萬同胞的縮影,是信仰的力量,更是民族的脊梁。
我們紀念他,緬懷他,學習他,就是在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凝聚力量。

英雄已逝,精神永存。
讓我們向李二喜先烈致敬!讓革命先輩的英名,激勵我們不忘初心,勇毅前行!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