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兩場地緣沖突的背景下,2023年全球軍火商賺大發(fā)了。
根據瑞典一軍事智庫發(fā)布的報告,去年,全球百大軍火商的銷售額達到6320億美元,同比上漲4.2%。這是個什么概念呢?相當于歐洲國家比利時2023年全年的GDP。

俄烏沖突和巴以沖突直接推動了軍工產業(yè)的發(fā)展,除了我們熟知的龍頭企業(yè)外,許多小型武器生產商也借機賺了個盆滿缽滿,而且越是排名低的軍火商表現越突出,反倒是美國的老字號軍火商,洛克希德·馬丁和雷神的收益出現了小幅下滑。
這主要是因為大公司的供應鏈比較復雜,任何一個環(huán)節(jié)出現問題,都會影響訂單的交付。2023年,這兩家的供應鏈都面臨供應鏈中斷問題,尤其是在導彈和航空航天領域,因此表現并不如預期那樣強勁。
當然,瘦死的駱駝比馬大,主要份額依然被大公司牢牢占據,只不過是因為2022年賺得太多,2023年的報表才會看上去沒有驚喜。
這就好比你上次考了100,這次考了99,雖然還是全班第一,但相比之前確實退步了,其實并沒有多大影響。
以雷神為例,截至今年1月,該公司光是從俄烏沖突中收到的訂單就超過30億美元,且還在繼續(xù)增加。通用動力的CEO也透露,自俄烏沖突爆發(fā)以來,該公司生產軍火裝備的部門收入同比上漲近1/4。

只要去阿肯色州的工業(yè)園區(qū)看看“海馬斯”的生產場景,就知道他們所言非虛。除了大額訂單帶來的收益,美國主要軍火商的股價也普遍飆升,雷神的漲幅一度超過50%,這些都是戰(zhàn)爭帶來的紅利。
參與撰寫報告的研究員斯卡拉扎托表示,2023年不會是軍火商賺得最多的一年,明年預計還會繼續(xù)增長,很多公司正在擴大規(guī)模,說明他們對未來的市場保持樂觀態(tài)度。
在這100家軍火商中,來自美國的公司占據了半壁江山,2023年的營收高達3170億美元,且前五名一直被美國公司牢牢占據。
那么,美國軍火商生產的武器具體流向了哪里呢?
很多人腦子里最先浮現的肯定是烏克蘭,實則不然,美國的武器更多地流向了歐洲國家。2023年,波蘭花費近300億美元購買各種美制裝備,包括阿帕奇直升機、“海馬斯”、艾布拉姆斯坦克等。

此外,德國、捷克、挪威、保加利亞等歐洲國家也不同程度地向美國采購軍備。這些國家自身的裝備都拿去援助烏克蘭了,盡管大部分是為了清庫存,但也因此產生了巨大缺口,正好從美國買一批新的,反正最后都是烏克蘭買單。
去年10月,新一輪巴以沖突爆發(fā)后,美國又開始了對以色列的緊急援助,據不完全統(tǒng)計,截至去年年底,美國至少援助了以色列上萬噸裝備和彈藥。
今年馬上又要過完了,巴以沖突仍未平息,黎以沖突又起,想來美國軍火商又能過個好年了。
在亞太地區(qū),美國軍火商的銷售額同樣引人注意。韓國斥資50億美元購買F-35,澳大利亞花了63億美元購買軍用運輸機,日本也貢獻了10億美元,這還不包括一些零散的小訂單。
相比之下,歐洲的成績單就沒那么亮眼了。2023年,27家歐洲軍工企業(yè)的總收入為1220億美元,同比上漲僅0.2%。

這是因為,歐洲出售的大多是比較復雜的武器系統(tǒng),周期比較長,主要集中于交付舊訂單,新的訂單增長暫時無法在報告中體現出來,或許到明年就能看到了。
作為交戰(zhàn)方的俄羅斯本身也有著強大的軍工體系,只不過大多數公司在沖突爆發(fā)后停止披露財務狀況,因此只能推測出大概情況。以躋身百強的兩家俄羅斯軍火商為例,去年的總收入達到255億美元,漲幅高達40%。
前不久,俄羅斯總統(tǒng)普京剛剛簽署了2025年聯(lián)邦政府預算案,其中國防開支預計13.5萬億盧布,較2024財年增長近30%。
烏克蘭和以色列的情況也大差不差,槍炮一響,黃金萬兩,在任何地方都是適用的。只是可憐了當地民眾,為了上層統(tǒng)治者的利益,不得不每天活在膽戰(zhàn)心驚中,一不小心就會成為炮灰。

軍火商才不會管這些,他們忙著開香檳慶祝,無暇顧及這些像螻蟻一樣被踩在腳下的平民百姓。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