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商務部對美方指名道姓地宣布兩大出口管制措施,而且是即刻生效,可以說準確命中了美國整個軍工產業(yè)武器彈藥生產鏈的“七寸”。

第一、禁止軍民兩用物項對美國軍事用戶或軍事用途出口。這一條是最有力的,因為美軍為了降低成本,從10幾年前開始就在有人/無人飛機、軍艦、各種導彈、坦克戰(zhàn)車等所有武器裝備上大量采用民用材料和商用標準,這些都被歸入“軍民兩用物項”的范圍。雖然從川普1.0任期到拜登政府時期,美軍一直在大力推動所謂“去中國化”,但是一項最新調查顯示,美軍目前唯一在產的五代機F-35,只有一級供應商都是美歐企業(yè),上百家二級、三級供應商仍然來自中方。

管中窺豹,從F-35生產鏈中的“中國元素”之多可見美軍其他主戰(zhàn)武器裝備是個什么現(xiàn)狀了。

第二、原則上不予許可鎵、鍺、銻、超硬材料相關兩用物項對美國出口;對石墨兩用物項對美國出口,實施更嚴格的最終用戶和最終用途審查。這一條直接針對美軍的幾乎所有軍兵種使用的彈藥生產鏈,還有飛機軍艦導彈等等的各種維修保養(yǎng)耗材。

美軍自冷戰(zhàn)以后在武器裝備和彈藥發(fā)展上出現(xiàn)重大轉變,一味追求“高精尖”,基本舍棄為了應對大國之間的大規(guī)模戰(zhàn)爭而研發(fā)生產廉價裝備。然而現(xiàn)在美軍就要自食苦果了。因為越是高精尖的裝備和彈藥,就越需要用到鎵、鍺、銻等“稀散金屬”,以及石墨這樣的非金屬稀有材料。

我方這些稀有金屬、材料以及兩用物項對美方進行“量身定制”的禁運或出口管制,可以說讓美軍整個軍工生產領域迎來了一次“大海嘯”。當然并不是說這些物項只有中方才擁有、才生產,美方也可以去滿世界尋找替代供應商。只不過我們在其中很多物項上占到了全球百分之六十、七十、八十的產能,而且品質也往往是最符合軍工生產要求的。那么美軍能夠承受多少時間成本去找到替代品呢?5年、10年?屆時美軍武器裝備的技術水平可就落后的不是一星半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