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文博時空/文 翟德芳/文 看罷安陽的諸般博物館和古代遺跡,我驅車向南,目標是鄭州。但路上我還要停留一站,這就是??h。??h屬于鶴壁市,我之所以要到此地,不僅是由于我的同班同學、長期在河南省考古界工作的張玉石兄推薦我去看這里的黎陽倉遺址,還由于我在大學時就讀過《??h辛村》這本由郭寶鈞先生撰寫的考古報告,牢牢記住了??h這個地名。不過,實踐證明我對這里還是缺乏了解,最直接的證據,是我連“??h”的名字都沒有讀對。我一直以為,??h的“浚”就讀jùn,在路上看過路標的讀音,才知道應讀xùn,這么多年,我都是讀錯了!

??h小史

浚縣歷史悠久。殷商時期,此地稱黎,為殷商畿內之地。西周春秋時屬衛(wèi)國。西漢高祖時設黎陽縣,是浚縣設縣之始。東晉永和七年( 351 ),置黎陽郡,轄黎陽縣。隋開皇三年( 583 ),黎州、黎陽郡并廢,黎陽縣屬衛(wèi)州。開皇十六年復置黎州,轄黎陽縣。大業(yè)二年( 606 ),廢黎州,黎陽縣屬汲郡。唐武德二年( 619 ),置黎州總管府,轄殷、衛(wèi)、澶、洹四州。貞觀十七年( 643 ),廢黎州,黎陽縣屬衛(wèi)州。北宋政和五年( 1086 )升通利軍為浚州,治所在浮丘山巔,轄黎陽縣。金皇統(tǒng)八年( 1148 )改浚州為通州。天德三年( 1151 )復名浚州。明洪武三年( 1370 )四月,降州為縣,始稱浚縣,沿襲至今。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衛(wèi)河大橋和??h城樓

歷史上,黃河故道流經??h。 1800 多年前,曹操為了軍事上的需要,在??h西南部“遏淇水入白溝”,從而使淇河脫離了黃河,流入它的故道白溝。曹操創(chuàng)修的白溝水運工程為后來隋煬帝開通永濟渠(衛(wèi)運河的前身,即衛(wèi)河)打下了基礎。

??h古城中復建于康熙時期的文治閣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h古城中復建于康熙時期的文治閣

隋代永濟渠修成后,??h成為水陸交通樞紐,境內古代遺跡甚多,重要的如大伾山、??h古城。大伾山雖然海拔只有 135 米,但因當年大禹曾經登臨,被載入《尚書?禹貢》篇中,歷來被稱為“禹貢名山”。??h古城是河南省唯一的縣級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境內有名勝古跡 300 多處,至今仍保存有衛(wèi)河大橋、城墻、鐘鼓樓等多處古代建筑,與古城外的大伾山、浮丘山及隋唐大運河??h段,共同構成“兩架青山一溪水,十里城池半入山”的優(yōu)美畫卷。

辛村衛(wèi)國墓:由小至大的發(fā)現(xiàn)

1932 秋,??h辛村農民劉玉下雨時在家沒事可干,在自家門口望著院子里的雨水犯愁。一個奇怪的現(xiàn)象引起了他的注意:雨下個不停,院子里的地面卻相當干燥。然而,平時不下雨時,這片地面卻異常潮濕。劉玉百思不得其解,便對這塊奇怪的地方進行挖掘,結果發(fā)現(xiàn)地底下竟是一座大墓。墓里挖出大大小小的銅器有幾十件,他將銅器賣給古董商,一夜暴富。后來劉玉的秘密被別人得知,于是整個村莊挖墓成風。此舉又被土匪得知,殺入村莊,給辛村的民眾帶來災難,也讓劉玉一貧如洗。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出土于辛村的“康侯簋”,其銘文記載武王伐商、康叔封衛(wèi)的歷史

考古學家得知此事,正在安陽殷墟進行考古發(fā)掘的河南籍考古學者郭寶鈞等人,移師 60 公里來到辛村,在這里陸續(xù)清理了西周墓葬 70 余座,包括大型墓 8 座、中型墓 11 座、小型墓 54 座,以及車馬坑 28 座。出土的青銅器有鼎、簋、爵、彝等禮器,戈、矛、戟、鉤戟等兵器,斧、鑿、削等生產工具,轄、軸、軛、衡、鑣、當盧等車馬器。還有生活類陶器、玉器、骨器、竹器等。

銅器上的銘文說明這是衛(wèi)國貴族的墓地,年代從康叔受封到衛(wèi)國滅亡,約當公元前 11 世紀到前 8 世紀。這批墓葬的發(fā)掘為研究西周時期衛(wèi)國的歷史、葬制、車制及西周時代戈戟的演變等提供了重要的資料。但這批文物后被運至臺灣,被稱為“浚縣彝器”。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龐村出土的西周時期獸面紋銅甗

辛村本屬??h,后來劃歸鶴壁市區(qū)。辛村墓地在 2017 年重啟大規(guī)??脊虐l(fā)掘,遺址以辛村中心,范圍涉及淇河南北兩岸多個村莊,包括龐村、劉莊等,面積近 10 平方公里。鑄銅作坊、制骨作坊、普通居民點、平民墓地、衛(wèi)侯公墓區(qū)等一系列重大發(fā)現(xiàn),使這里由單純的墓地,確認為具有都邑性質的超大型聚落遺址。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辛村遺址發(fā)掘現(xiàn)場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辛村遺址發(fā)掘的西周時期墓葬

2021 年開始的考古發(fā)掘,在辛村西南部發(fā)現(xiàn)半地穴式房子、窖藏坑、墓葬等遺跡,還發(fā)現(xiàn)商周時期墓葬 17 座,包含兩座完整的銅器墓、 1 座玉器墓以及多座陶器墓。其中一座西周時期的中等貴族墓葬中發(fā)現(xiàn)包括銅鼎、簋、鬲、爵在內的 11 件青銅禮器,另有戈、矛等兵器以及銅削、玉器、仿銅陶禮器。墓主頭向朝南,墓葬填土及腰坑各殉1條狗,二層臺北端有 2 個幼年個體的殉人,另外還采用了豬、牛、羊三種動物祭祀。根據《周禮》,這屬于“太牢”一級的祭品。另一座銅器墓被盜嚴重,僅出土一組仿銅陶禮器。根據墓道填土堆積及陶片,墓葬被盜時間大約為春秋中晚期。研究者認為可能與衛(wèi)懿公好鶴失國有關,當時衛(wèi)都東遷,戎狄進入該地區(qū),曾進行大規(guī)模洗劫。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龐村出土的有“白”字銘文的西周時期銅簋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龐村出土的西周時期銅爵

發(fā)掘者認為,辛村的早期堆積居葬一體,墓葬多有腰坑、殉狗,出土器物組合以鬲、簋、罐為主,具有濃厚的商代風格,應屬殷遺民居住地。據《左傳》記載,周滅商后,周公輔佐成王,分封建國,分給康叔“殷民七族:陶氏、施氏、繁氏、锜氏、樊氏、饑氏、終葵氏”,使這七族殷遺民成為衛(wèi)國臣民。鶴壁辛村遺址的考古發(fā)掘成果由小到大、由近及遠,再次印證了文獻記載的史實。

黎陽倉:與大運河同命運的糧倉

黎陽倉是隋代著名糧倉之一,它的設置和使用對隋王朝的國運影響巨大?!端鍟?食貨志》記載:“開皇三年,朝廷以京師倉廩尚虛,議為水旱之備,于是詔于蒲、陜、虢、熊、伊、洛、鄭、懷、邵、衛(wèi)、汴、許、汝等水次十三州,置募運米丁。又于衛(wèi)州置黎陽倉,洛州置河陽倉,陜州置常平倉,華州置廣通倉,轉相灌注。漕關東及汾、晉之粟,以給京師?!边@是黎陽倉建置之始。隨后,由于南北運河的開通,黎陽倉成為隋煬帝經略東北邊境的物資供給后方基地。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黎陽倉在大運河的位置

2011 年,河南省文物考古機構對文獻記載中黎陽倉的位置地點進行了考古調查和勘探,確定??h城關鎮(zhèn)東關村前街東關囤上遺址就是黎陽倉遺址。 2011 年 12 月,開始了對黎陽倉遺址的考古發(fā)掘,發(fā)現(xiàn)黎陽倉倉城城墻與護城壕、 3 座隋唐時期倉窖遺存、隋唐時期專用漕渠(南端),北宋時期大型建筑基址 2 處,以及不同時期的墓葬、灰坑、道路等。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黎陽倉與黃河、永濟渠、黎陽城的相對位置。

黎陽倉城依山而建,平面近長方形,東西寬 260 米,南北殘長 300 米,周長約 1100 米,倉城城墻為夯土筑成。在倉城北部中段發(fā)現(xiàn)一處漕運溝渠遺跡,南北向,口寬約 8 米,與倉窖的地層年代一致,渠的南端發(fā)現(xiàn)有磚砌殘墻遺存。在溝渠西北側,勘探出一東西長 40 米、南北寬 25 米的夯土臺基。從倉城的總體布局推斷,倉城的西北部應為糧倉漕運和管理機構位置所在。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黎陽倉遺址平面圖

目前已探明儲糧倉窖 84 個,口大底小,皆為圓形;口徑大小不一,小的約 8 米,大的約 14 米,大多在 10 米左右;窖底距現(xiàn)地表最淺約 3.8 米,最深約 7 米。已發(fā)掘清理的 3 座隋代倉窖直徑均約 8 米,其中C 6 窖口直徑約 12 米,窖口至窖底現(xiàn)深 3.2 米,窖口周圍清理出 12 個圓形或長方形柱礎遺跡;C 18 窖口至窖底深約 2 米,在已解剖的南半部窖口半周發(fā)現(xiàn)有 5 個方形柱礎,窖底中心有中心柱礎遺跡。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黎陽倉窖遺址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倉窖滿倉示意圖

在遺址中部,于廢棄的隋唐時期倉窖遺存之上發(fā)現(xiàn)一處具有大面積夯土基礎的建筑遺存,清理出東西并列的兩座大型建筑基址。建筑基址之上有大量的磚、瓦和吻獸等建筑材料,其中帶“官”字印戳的板瓦塊多達近百件,都具備北宋時期的特點。推斷地面建筑的年代應屬于北宋時期,為當時的黎陽倉地面庫房建筑。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黎陽倉城城墻及門道遺跡

黎陽倉西瀕大運河的永濟渠,東臨黃河,水運非常方便,它不僅是隋煬帝東征遼東時的糧食和軍用物資供給基地,也是唐太宗李世民后來遠征遼東時的大后方。黎陽倉等大型官倉,不單是糧食存儲,也是維護國家穩(wěn)定的法器,皇室消費、賞賜,尤其是百官俸祿和軍糧儲備,更是無一不與糧倉相關。隋代大型糧倉數(shù)量多,庫藏量大,是任何一個封建王朝所無法相比的。據測算,黎陽倉的總儲糧為 1600 多萬公斤,可供 8 萬人吃一年;而據《貞觀政要》記載,隋代開皇時儲存的糧食,足夠 870 萬戶人口吃上 50 年。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黎陽倉城宋代建筑遺址出土的建筑構件

考古發(fā)掘證實,黎陽倉的最后湮沒與黎陽城圮于黃河洪水及黃河河道南遷有關。倉城東墻及護城壕內的淤泥層和淤沙層,清晰地反映出當時黃河洪水逼近黎陽倉、淹沒黎陽城的情景,這是對黃河泛濫最直觀、最確鑿的地層記錄?!耙蛩d、因水而亡”,隨著黃河泛濫改道,大運河失去往日榮光,黎陽倉也逐漸成為廢墟。

黎陽倉城被發(fā)掘、確認之后,作為隋代運河漕運的歷史見證,被列入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產,建立起保護公園。然而遺憾的是,現(xiàn)今的園區(qū)保護狀況不好,遺跡保護設施大門緊鎖,游人更是絕無僅有,我到此游觀,不禁為之一嘆!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圖片 | 翟德芳

排版 | 黃思琦

設計 | 尹莉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