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統(tǒng)治的150多年里,南宋有相當長時間需要繳納財物和歲幣。那么,金國到底從南方獲得多少利益?
粗略估算,總計約1485萬兩白銀+1485萬匹絹。相當于每年都需要拿出稅收的3%才能搞定!

阿骨打時代 北宋就有給金國納貢的紀錄
事實上,滅亡前夕的北宋已經(jīng)開始向女真人納貢。由于對遼作戰(zhàn)乏力,整個燕云十六州只能任由金兵奪取。為換回這塊至關重要的寶地,汴梁當局愿意花錢贖買。每年奉上30萬匹布、20萬兩白銀,以及100萬貫銅錢。
數(shù)年后,因為宋金戰(zhàn)爭爆發(fā),這些錢都自動打了水漂。只不過筆者并沒有將之計算在內(nèi),而是要單獨從南宋建立后算起,以便數(shù)據(jù)不至于過分難看。

宋金戰(zhàn)爭爆發(fā) 意味著宋人前期的供奉被清零
公元1141年,宋高宗在完成紹興議和后向金國正式稱臣。隨即允諾每年繳納歲貢,包括白銀25萬兩+絹25萬匹。該額度維持整整二十一年,大體上為半壁江山的穩(wěn)定做出相應貢獻,也為女真人坐穩(wěn)北方起到關鍵作用。
公元1163年,宋孝宗即位后決心反撲,啟動轟轟烈烈的隆興北伐。然而,前線部隊的發(fā)揮差強人意,使得納貢僅中斷一次就被迫恢復。根據(jù)重新簽訂的《隆興和約》:
1 名義上的君臣關系改善為叔侄相稱,勉強算是取消宗藩關系。
2 廢除具有侮辱性的歲貢叫法,轉而以歲幣之名繼續(xù)支持
3 南宋需上繳的額度有所下降,每年僅需20萬兩白銀+絹20萬匹。

南宋時期的銀錠 僅用于對外賠款而不能對內(nèi)支付
公元1206年,許久未有軍事行動的南宋再次啟動開禧北伐。因為內(nèi)部紊亂,這輪浩浩蕩蕩的收復失地運動再次以慘敗告終。兩國重回談判桌,迅速簽訂《嘉定和約》:
1 原先的叔侄關系改為伯侄相稱,也就是金國由南宋的叔叔變成伯伯。
2 歲幣額度直線飆升,增加為每年30萬兩白銀、絹30萬匹,還要額外向金國賠償軍費300萬貫銅錢。

南宋時期的銅錢 甚少用于直接對外支付
好在僅僅過去四年時間,成吉思汗的蒙古大軍就頻繁攻打金國,將對方驅逐到黃河以南省份。宋人測度情勢,從1212年起即不再向金國輸送歲幣,豈料真正的噩夢才剛剛開始。
公元1234年,金國徹底被蒙宋聯(lián)軍攻滅。次年,蒙古人便大舉南侵,開啟持續(xù)30-40年之久的宋蒙戰(zhàn)爭。期間,南宋曾數(shù)次求和,分別提出過以侄兒或侄孫自稱。后來更突破底線,希望對方允許自己直接稱臣。

南宋時期的銀幣 僅用于對外使用而不能對內(nèi)支付
可惜,這種試圖以輸送歲貢獲得自保的卑微方式,依然難入黃金家族的法眼。所以戰(zhàn)爭被迫繼續(xù)進行。直至元軍于1276年奪取臨安,正式宣告南宋中央政權滅亡。
因此,南宋向北方納貢的時間主要集中在1142-1211年間:
第一階段為1142-1162年間,僅用21年時間,就累計送出525萬兩白銀+絹525匹。
第二階段為1164-1205年間,僅用24年時間,就累計送出840萬兩白銀+絹840萬匹。
第三階段為從1208-1211年間,只持續(xù)短短4年時間,就累計送出120萬兩白銀+絹120萬匹。
按照南宋嚴格履行約定的情況計算,他們在67年時間里,總共向金國輸送1485萬兩白銀+1485萬匹絹,以及看上去并不“重要”的300萬貫銅錢。

南宋的歲幣納貢 最后都落到普通百姓頭上
這就怪不得辛棄疾在《美芹十論》里估算:南宋給金國的歲貢,折算為銅錢是200余萬貫,約等于當時財政收入的3%。這還不算幾次北伐的軍費、物資轉運費用,以及陣亡將士的家眷安葬費用。
時至今日,還有人瘋狂吹噓所謂的南宋gdp占全世界75%比重。殊不知為換取金國不發(fā)動戰(zhàn)爭報復,普通黎民百姓承受著何其高昂代價......

(全文完)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