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具身研習社
具身智能一定是人形嗎?
雖然,業(yè)內普遍認為人形機器人是具身智能的“終極形態(tài)”,但在具身研習社看來,當我們在追求最終目標之際,并不能放棄擁抱其他解決方案。
比如,具身智能加速進化時,四足機器狗已經成為重要分支之一。甚至在某些特定場景中,四足機器狗已經展現(xiàn)出遠超于人形機器人的穩(wěn)定性,能勝任更多場景。其中,宇樹科技、云深處的四足機器狗都已經在戶外崎嶇不平的路面中,展示“如履平地”般的行走能力。
以宇樹科技為例,旗下行業(yè)級機器狗B2-W的炫技視頻顯示,工業(yè)輪足的構型使其能做到爬山、涉水、越障,克服崎嶇地形、顛簸路面流暢行走,還能完成負重行走、兩足倒立旋轉、2.8米高樓飛躍。
這波炫技的震撼程度,就連馬斯克都忍不住稱贊,并在X平臺上點贊轉發(fā)該視頻。
誠然,少了上肢操作能力的四足機器狗,使其和大多數(shù)工廠應用場景“無緣”。但其過于穩(wěn)定且靈活的下肢足以彌補短板,成為特種、救援、戶外等場景中的最佳具身智能產品之一。甚至在被看作是“終局”的家用場景中,四足機器狗已經開始商業(yè)化落地。
宇樹科技的B2-W已經量產一年,消費級產品Go2在淘寶的銷量為800+;云深處向新加坡能源集團交付“SPock”,成為中國企業(yè)首次成功交付機器狗海外電力隧道巡檢解決方案。開源證券發(fā)布研報稱,預計到2031年,國內機器狗銷量有望達到39.48萬臺。

圖片來源:云深處官網
當人形機器人剛開始宣布量產計劃之際,四足機器狗已經B端批量交付或應用于C端場景。那為什么四足機器狗會領先于人形機器人半個身位,先成為“看得見摸得著”的具身智能產品?
征服戶外場景:穩(wěn)定、靈活
四足機器狗和人形機器人最底層的區(qū)別在于“還原”的路徑不同。
四足機器狗更偏向于“還原”動物的靈活性,而人形機器人則是“還原”人類的思考和行為間的關聯(lián)。由于二者指向不同,導致二者的商業(yè)化路線既有交織也有不同的側重點。
交織點在于二者都能勝任巡檢場景,例如,南方電網生產出國內第一臺運用在電力場景的人形機器人,應用于無人值班變電站,替代工作人員完成設備巡檢、故障排查等任務。宇樹科技的B2四足機器狗也正在北京豐臺區(qū)玉泉營的地下電纜隧道中進行排查任務。在復雜的隧道環(huán)境中能夠自主行動,有效替代傳統(tǒng)的人工巡檢作業(yè)。
此外,電力行業(yè)、半導體、化工廠等半結構化場景中,都能通過四足機器狗和人形機器的應用來解放人類生產力,替代人類進行危險作業(yè)。
不同點在于,由于技術路線的不同使得四足機器狗更能勝任戶外場景。在復雜地形的場景中,相比于輪式或履帶式機器人,四足機器人適應復雜地形的能力更強,相比于雙足機器人,又具有更好的平衡性和速度。比如,偵察任務、消防救援等場景。
相比于剛開始“出街”的人形機器人,四足機器狗已經在戶外“征戰(zhàn)四方”。有了戶外需求傍身,四足機器狗自然領先商業(yè)化進程。
四足機器狗在戶外的應用還埋藏了另一條主線,即負重能力更強。
人形機器人無論是輪式還是雙足都難以達到機器狗的負重能力,負重并不是“錦上添花”的能力,而是商業(yè)化的重要前提之一。例如新能源汽車、飛機工廠等生產線都需要搬運大重量物件。目前人形機器人的“靈巧手”負重能力,大多局限于使用工具的重量區(qū)間。
以宇樹科技的B2-W,其能承受一名成年人的重量,可搬運更重的貨物。“負載+戶外”的結合為四足機器狗撬開了更多想象空間。
宇樹科技B2機器狗的身影已經在在泰山中穿梭,負重運送山上垃圾,消費級機器狗Go2自帶的揚聲器播放環(huán)保旅游、安全出行等內容,還可做“拜年”“比心””等動作,與游客互動。云深處科技曾和浙大二院上演過“實戰(zhàn)模擬演練”。云深處的絕影X30機器狗身上背著一副擔架,上面躺著一個仿真受傷患者,演練機器狗運送傷員的場景。
此外,火災現(xiàn)場、地震廢墟等危險且復雜的戶外環(huán)境中,四足機器狗可以作為先遣偵察兵進入現(xiàn)場。利用熱成像技術探測被困人員的位置,為救援人員提供重要信息。并能攜帶小型救援設備或物資,為被困人員提供幫助,協(xié)助救援人員更高效地開展救援工作。據了解,云深處的絕影X20已經應用于變電站巡檢、消防救援、災后探測等多個場景,并在2021年底就在電力巡檢領域開始批量交付產品。
值得一提的是,四足機器狗也不僅僅只能承擔“搬運”角色,B2-W的模塊化能讓用戶可以根據具體需求,靈活選擇不同功能模塊,如抓取裝置、傳感器模塊等,提高了機器狗的“可用性”,擴展了機器人的應用場景。
可以說,“負載+戶外”的特點,使得戶外多場景已經驗證了四足機器狗的“應用可行性”。從早期的軍用到如今民用場景,能解決戶外需求,其商業(yè)空間自然更加廣闊。從目前各家的應用案例來看,四足機器狗已經具備規(guī)?;涞氐募夹g基礎,未來有望更多機器狗出現(xiàn)在戶外場景中。
尋找消費級場景切入點
和人形機器人商業(yè)化進程不同的是,人形機器人普遍將C端視為“終局”,由于非結構化場景和需求復雜且不清楚的特性拉高了技術門檻,導致暫時未有廠商宣布C端場景的人形機器人量產計劃。而四足機器狗的B端和C端商業(yè)化已經同步展開,且初步找到了使用場景。
從切入場景來看,部分早期涉足企業(yè)的四足機器狗選擇了“騎乘”和“情感陪護”功能,可以看作是小朋友的玩具。例如2021年9月,小鵬旗下的鵬行智能發(fā)布了首款智能機器馬的第三代原型機,代號為「小白龍」。具備可騎乘、強自主運動、情感化交互的能力,主要用于滿足未成年人的騎乘需求。
小米的“鐵蛋”也于2021年亮相,同樣可和人類互動,會跳舞、作揖等。鐵蛋具備導航避障功能,設定目標點后能自動選擇最優(yōu)路線,同時它還具備SLAM建圖功能,通過實時定位,能清楚知道自己所處的位置。
值得一提的是,背靠米家生態(tài),大大提高了鐵蛋的“實用性”。鐵蛋內置小愛同學,通過語音指令“鐵蛋鐵蛋”,它就可以控制家中的智能設備。例如打開電視、關窗簾等。
通過技術成熟度來看,當時的四足機器狗已經初具雛形,但由于當時功能限制以及用戶接受較低,導致四足機器狗在C端場景的銷量暫未迎來陡峭曲線。小米的鐵蛋全球只有1000臺,其中400臺在小米社區(qū)開放眾測申請。定價9999元,小米表示“賠本賣”。
直到2023年左右,新技術的涌現(xiàn)為機器狗注入了更多可能性,使其能力在C端場景中得到進化,更聰明、更實用的機器狗迎來了供需關系的新變化。
現(xiàn)階段,機器狗在C端場景中可以分為兩條線,第一條以宇樹科技為代表,在“外觀”上并未做過多設計,更關注本身的實用性;第二條以蔚藍科技為代表,“外觀”更逼近狗狗,主打交互和情緒價值。
從第一條線來看,社交媒體上已經出現(xiàn)宇樹科技Go2的買家秀,機器狗身上背著收納筐,能在家中送東西,也可以幫助消費者買菜搬運。雖然是消費級的機器狗,但Go2技術實力并不差,同樣可以跨越人行道的天橋樓梯。
值得一提的是,大部分博主為了“博眼球”,在網絡上發(fā)布了大量機器狗自主幫助買菜或者取快遞的視頻。但據具身研習社在宇樹科技處證實,均為二次改造,由遙控器控制。
據宇樹科技官方旗艦店表示,Go2的PRO版本可以通過手機app智能語音聊天互動,也可以通過語音控制機器狗做動作。還能播放音樂講故事。靈寵模式下,用戶可以自行設定機器狗的角色和性格,帶來真實的寵物狗陪伴體驗。

圖片來源:宇樹科技官方旗艦店
從第二條線來看,蔚藍科技的BabyAlpha外表多了頭部設計,腦袋和動畫中的狗狗形象相差無幾,外觀在科技感的風格上增添了可愛氣息。BabyAlpha不僅能做到簡單的交互,其眼睛可以變成視頻通話,增添了實用性。基于自然語言對話與搜索引擎,能做到兒童的知識學習和疑難問題解,還能創(chuàng)造多國語言學習環(huán)境。
2024年末,蔚藍科技與京東達成了戰(zhàn)略合作,開設了京東自營店,蔚藍京東體驗店還將陸續(xù)登陸全國近20個城市的京東Mall,覆蓋80%以上一線和新一線城市。通過京東的線下布局,進一步擴大蔚藍科技觸碰到的消費群體。

圖片來源:蔚藍科技官網
蔚藍科技還在嘗試導盲犬項目,目前已初步實現(xiàn)室內完全自動駕駛FSD 1.0。這是四足機器狗在C端場景中最具潛力的一條商業(yè)化路徑。
數(shù)據顯示,2024年導盲犬的數(shù)量大約為400只左右,但中國有超過1700萬的視障人士。導盲犬數(shù)量遠不足以滿足視障群體的矛盾已經存在許多年,未來隨著技術進一步落地,四足機器狗有望改善這一現(xiàn)象,助力視障人士走出家門。
由此可見,四足機器狗已經從最初“不知道用來做什么”已經進化為在實用性和陪伴性兩方面錨定消費者需求。隨著消費者對四足機器狗的接受度越來越高,四足機器狗將成為人形機器人走近家庭之前的具身智能產品。
兩大優(yōu)勢撬動長效發(fā)展
搶先一步商業(yè)化落地,帶來的不止是短期賬面提振,而是持續(xù)領先。
先從售價來看,四足機器人的成本更低,能減輕企業(yè)生產成本壓力,進而拉高下游接受度。目前,市面上主流的機器狗消費級低至萬元內,行業(yè)級、工業(yè)級在幾萬至十幾萬元不等。相比大部分人形機器人還停留在幾十萬元的售價區(qū)間,四足機器狗顯然更具備價格優(yōu)勢。
宇樹科技創(chuàng)始人王興興也曾表示“我們并不會All in人形機器人,我們會四足機器人和人形機器人兩條腿走路,目前還是四足機器人賣的比較好。”數(shù)據顯示,宇樹四足機器人的全球市場占比達到60%-70%。
以較低的成本進入市場,帶動下游客戶認可度建立起信任。如果,日后人形機器人批量進入工廠,客戶還是會選擇相同能力下更熟悉的解決方案。
某具身智能企業(yè)相關負責人對具身研習社表示,以巡檢場景為例,企業(yè)更關注的并不是技術的尖端性,而是實際使用時的穩(wěn)定性。由于容錯率低,他們更在乎的是順利完成,因此不會輕易嘗試新款,甚至不會輕易進行系統(tǒng)升級。
由此可見,率先落地的機器狗掌握更多客戶端的“話語權”,相對進程較晚的人形機器人或許更多的商業(yè)空間在于精細化操作能力,其和機器狗能“共存”的場景中,下游客戶還是愿意使用機器狗。
其次,從技術路線看,四足機器狗和人形機器人的技術脈絡相同,都需要靠大量真實場景積累的數(shù)據反哺迭代。真實數(shù)據越多,未來迭代越快,因此,已經深入場景的機器狗正處于良性的發(fā)展循環(huán)中,有利于企業(yè)走上長效且健康的發(fā)展路線。
因此,更具有成本優(yōu)勢和先發(fā)優(yōu)勢的四足機器狗,已經完成第一波原始積累,可以視為具身智能的“old money”。這些優(yōu)勢足以讓其和更具有操作能力優(yōu)勢的人形機器人進行抗衡。
不過從未來發(fā)展視角來看,機器狗和人形機器人難以形成“抗衡格局”,各有所長的二者能形成互補力量共同促進生產關系變革。只不過,在商業(yè)化這條脈絡上,人形機器人該“奮起直追”了。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