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期書單或許會讓我們重新思考何為“遠方”。

從葛兆光教授主編的《從中國出發(fā)的世界史》到柏琳的《邊界的誘惑》,再到劉巖所著的《同時代的北方》,不管是境內或是域外,我們看到的是不可分割的共同命運。當走得足夠遠的時候,會發(fā)現(xiàn)丈量世界的尺度本就不是單一的。當然,我們也一如既往地觀察我們生活中的那些變化,比如《倍速社會》里講到離不開倍速播放的年輕人,而《我能幫上什么忙》則從更微觀的視角,從心理醫(yī)生的所見所聞延展出更多的思考。

而在虛構部分,李修文、麥家、馬伯庸等名家都帶來了新的長篇小說,孫一圣等青年作者也帶來了短篇小說集。他們的作品都不約而同地指向了我們生活的土地,講述時代之下,故鄉(xiāng)、土地上的變革。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非虛構類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邊界的誘惑:尋找南斯拉夫

柏琳 著
上海文藝出版社|單讀/鑄刻文化,2024-4

曾經有一個國家,名叫南斯拉夫。它曾是世界主義的烏托邦實驗場,如今,它的形體已不復存在,卻給整個東歐留下幽靈般的遺產。
從2018年到2020年年初,作者踏上前南斯拉夫的土地,走入它曾經的六個加盟共和國,與當地人相遇或分別、攀談或爭辯,透過來自不同國家、不同代際的記憶,讓前南斯拉夫在不同版本的講述中漸漸浮現(xiàn)。這片土地上的新一代人,該如何消化自己的歷史,建造自己的未來?
這是前疫情時代的一次可貴記錄。當世界趨于保守、封閉與隔絕,是什么造成了人與人之間、民族與民族之間的重重邊界?打開本書,打破邊界,重建人與人的真實聯(lián)結。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從中國出發(fā)的全球史》

葛兆光 主編
云南人民出版社|理想國,2024-4

本書由“看理想”深受關注和有影響力的節(jié)目《從中國出發(fā)的全球史》轉化而來,歷經主編葛兆光教授和各位作者多次用心打磨而成。
本書講述的是一種超越國家、籠括全球,聯(lián)系的、互動的、交往的歷史,采用了國際化的視野、前沿的理論成果和歷史觀念。以故事為原點,同時也觀照“物”的歷史,探討人類與文明的起源與彼此之間的聯(lián)系,講述全球史中的帝國、戰(zhàn)爭與移民,商品、貿易與物質交換,宗教與信仰,疾病、氣候與環(huán)境,大航海之后交錯的歷史進程。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同時代的北方:東北老工業(yè)基地的歷史經驗與當代文化生產研究》

劉巖 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世紀文景,2024-4

小說、評書、二人轉、影視劇、喊麥、春晚小品、先鋒藝術、城市改建,消費社會里尚被忽視的“老/窮人”生命形式……
東北之為“北方”的歷史,同時是它成為社會主義中國的工業(yè)基地、文化工業(yè)基地和另類現(xiàn)代性前沿的歷史。
本書是文化研究學者劉巖教授的全新論著,以當代文化生產為主要媒介,結合長時段視野,探究“北方”歷史經驗的同時代性,反思“東北文藝復興”話語和被遮蔽的社群真實經驗。在這一探究中,東北既是區(qū)域辯證的對象,也是嘗試以經驗克服景觀、由記憶解放想象的方法。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中國龍的發(fā)明:近現(xiàn)代中國形象的域外變遷》

施愛東 著
九州出版社|后浪,2024-4

本書借助文化學、民俗學的基本方法,溯源龍是如何成為帝王專屬,又是如何過渡到全民共享的,考證了不同時期龍形象在不同歷史語境下的變遷。
在探討近現(xiàn)代域外視野中龍形象的問題時,作者梳理了200多幅歐、美、日等國古舊書刊的罕見圖片,從象征地位的皇家符號、時尚元素,到諷刺、攻擊東方古國的慣用素材,揭示出龍形象及其背后含義的復雜性。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重溫中西方文化碰撞的舊話題,不僅給我們一個理解中國傳統(tǒng)文化深刻內涵的新視角,更能脫離時代局限審視域外文化的傳播和交流,以史為鑒,更好地總結經驗教訓,尋求現(xiàn)代文化困境的破解之道。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我能幫上什么忙?——

一位資深精神科醫(yī)生的現(xiàn)場醫(yī)療記錄》

[加]戴維·戈德布盧姆、 [加]皮爾·布萊登 著,廖偉翔 譯
上海教育出版社·萬鏡MirrorForest,2024-4

現(xiàn)代社會精神疾病的患病率居高不下,但多數患者卻沒有接受過治療。這背后既有精神疾病污名化的問題,也有精神科醫(yī)生常被誤 解、不受信任的問題。
當一個人想要尋求精神科的幫助時,他/她能得到怎樣的支持?精神科醫(yī)生可以幫上什么忙?資深精神科醫(yī)生戴維·戈德布盧姆和皮爾·布萊登在這本書中講述了真實的精神科故事,試圖回答這些問題,以及人們想要了解的更多問題。
書中描繪了真實的診療過程,也向我們分享了工作中的思考與感悟:精神疾病患者的困境、精神醫(yī)學的局限、治療方案背后的權衡、人身限制與強制治療等倫理問題、社會支持的重要性、醫(yī)患關系……這些極具現(xiàn)實意義的觀點,將給讀者帶來深刻的啟發(fā)。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醫(yī)生的愧與怕:情感如何影響醫(yī)療》

[美]丹妮爾·奧弗里 著,黃沛一 譯
譯林出版社,2024-4

坐在你對面的醫(yī)生到底在想什么?
醫(yī)生理應超然冷靜,但生而為人,情緒難免。在旋風式的緊張工作中,在高頻的生死抉擇前,在法律與道德的雙重評判機制下,他們努力保持愛和同情,卻也無法回避懼與怒、愧與悲,甚至幻滅、崩潰。
“忽視醫(yī)患關系中的情感部分,必定會降低治愈的可能性?!北緯髡叩つ轄枴W弗里被譽為“這個時代最重要的醫(yī)生作家之一”,她認為,我們忽視的不只是醫(yī)生隱蔽的情感世界,還有系統(tǒng)的缺陷、職業(yè)的危機,乃至患者的安全。
借由一個個震撼的臨床故事、一場場真誠的醫(yī)患采訪、一項項權威的調研數據,以及對個人經歷的勇敢自剖,奧弗里展現(xiàn)了醫(yī)生從喜到悲、從怒到愧的復雜情緒光譜,也揭示了這些情感從何而來、為何普遍,又怎樣滲透到診療的每一個細節(jié)中,最終影響患者的治療。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移民路上的生與死:美墨邊境人類學實錄》

[美]杰森·德萊昂 著,賴盈滿 譯
上海書店出版社|也人,2024-4

美墨綿延的邊境線西部,是有著“不毛之地”之稱的索諾拉沙漠,這里長期充當拉美無證移民的“走線”通道。高聳的隔離墻在此終結,闖過沙漠里一道道死亡關口,移民就能如愿成為美國非法勞動大軍的一員。只不過,無數人命喪途中。
人類學家杰森·德萊昂親歷沙漠移民路線、采訪越境者,收集衣物和骸骨等物質遺留,沿途救助傷者,親眼見證死亡。在他看來,沙漠是美國政府精心打造的異質集合體:誘導移民鋌而走險,把臟活外包,借自然環(huán)境“洗白”自身。這片死寂大地充滿著生命消逝的苦痛,而背后是兩個世界巨大的經濟鴻溝與難除的政治頑疾。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倍速社會:快電影、劇透與新消費文化

[日]稻田豐史 著,郭綺雯、楊詩雨 譯
浙江人民出版社,2024-4

是什么讓我們等不及看完一部電影?
越來越多的人喜歡用倍速觀看視頻。2小時的電影,如果覺得無聊,可以用1.5倍速;想提前知道情節(jié)發(fā)展,可以看劇透。倍速播放的用戶多為年輕人?為什么越來越多的作品用臺詞表達一切?“作品欣賞模式”與“信息收集模式”有何區(qū)別?倍速視聽的實質是“享樂主義”?
本書聚焦這些問題,調查發(fā)現(xiàn)的事實是:社會上存在著一種不得不這樣做的迫切性。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永不停步:瑪格麗特·阿特伍德傳

[加]羅斯瑪麗·沙利文 著,陳小慰 譯
中信出版集團·無界,2024-4

女作家的正確道路不是全力以赴攻破男性設置的街壘,而是讓自己成為一個更好的作家。
在阿特伍德出生的那個時代,女孩們還會因為創(chuàng)作野心而受到打壓,但是她卻堅信自己要寫詩,要成為作家。這一點從未改變,無論是她在“波希米亞使館”參加文學活動時,在多倫多大學和哈佛大學求學時,還是在一家市場研究公司做小職員時。
通過作者的描述,一位杰出作家的職業(yè)生涯圖景徐徐展開,她“永不停步”的獨門創(chuàng)作秘籍慢慢顯露:為何她能創(chuàng)作出《可以吃的女人》《使女的故事》《貓眼》這樣的作品?她的創(chuàng)作中有多少亦真亦幻的部分?她的藝術創(chuàng)作與個人生活又具有怎樣的情感關聯(lián)?如今,年逾八十的她,依然筆耕不輟,跨越題材,打破桎梏,永不停步地在創(chuàng)作。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是我的錯嗎?——直擊韓國12起惡性社會事件》

[韓]吳贊鎬 著,玉鰭 譯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野spring,2024-4

為什么悲劇總是被反復遺忘?悲劇發(fā)生后,我們究竟能做些什么?面對“瑕疵的真相”,正確的態(tài)度是怎樣的?
知名社會學家吳贊鎬用飽含人文主義關懷的眼光,針對近年韓國12起引起亞洲乃至全世界強烈反響的惡性社會事件,深度追蹤剖析。崔雪莉事件、“世越”號、“N號房”、新冠疫情……
跳出由無良媒體、互聯(lián)網垃圾信息制造的信息繭房,通過詳實的資料、樸素和細膩的思考方式,幫助讀者整理當年疲于思考又不想妄下定論的思緒,在瞬息萬變的時代,重拾面對傷痛的正確態(tài)度和勇氣。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虛構類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生死結

尹學蕓 著
譯林出版社,2024-4

這是一群執(zhí)拗的女性:有“小郭蘭英”之稱的曹翠芬在單位被排擠卻始終不肯低頭,母女相依為命,在一場場無妄之災中艱難前行;李偉平的父母、妹妹皆死于非命,她肩負著從冥婚中解救妹妹的重擔,以一種破釜沉舟的決心,開始了漫長的爭奪;人到中年的安慧經歷過兩次出走,第一次離開了丈夫,第二次,她脫離了母親的掌控。除了跟她有著三十年友誼的“我”和喬,誰都無法理解她的選擇……
魯迅文學獎得主尹學蕓,以《生死結》為獻禮,摹寫普通女性艱難而悲壯的人生抉擇,聚焦底層女性、中年“娜拉”,贊詠她們在被損害的人生中迸發(fā)出的生命力。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全家福

孫一圣 著
上海文藝出版社|鑄刻文化/單讀,2024-4

一個留守村中的小孩因為老師要求上交一張照片,便踏上了一趟跌跌撞撞的徒然旅程。在馬不停蹄的奔跑間歇,閃爍著若明若暗的回憶,拼貼出一個家的離散與尋回的故事。這樣的故事,沒有興亡的痕跡,沒有歷史的變遷,沒有波瀾壯闊的情節(jié),只有轉瞬即逝的瞬間,只有在一個長鏡頭下被我們遺落的人間真實。
孫一圣以他獨有的奇崛又稚拙的筆法,寫出了一個懵懂的孩子對未知世界的向往與開拔。這個世界,大人們已經熟視無睹,在孩子眼里卻充滿奇跡與發(fā)現(xiàn)。生活的艱辛和磨難,家人的隱痛與溫情,孩子還只能隱隱去體會、去承受——他還意識不到,這便是“活著”。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猛虎下山

李修文 著
人民文學出版社,2024-4

鎮(zhèn)虎山下的煉鋼廠正在改制轉軌,大廠的光環(huán)黯然逝去,作為爐前工的劉豐收,從前的驕傲與尊嚴碎了一地。時代的大變局下,生存成為前所未有的危機。
李修文回到歷史和記憶的深處,打撈那些有名有姓的普通人,精細的田野調查通過象征、變形的藝術手法轉化成一部濃縮時代精神與顯影人性幽微的人間戲劇。真真假假、現(xiàn)實與虛幻的錯雜形成了一個關于我們存在于世的哲學性隱喻。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食南之徒

馬伯庸 著
湖南文藝出版社|博集天卷,2024-4

最貪吃的大漢使者唐蒙,來到了最會吃的南越之國。這里食材豐富,簡直就是饕餮之徒的夢想之地。然而,在美食背后,卻涌動著南北對峙、族群隔閡、權位爭斗、國策興廢……種種波譎云詭,竟比嶺南食材的風味更加復雜。
這個懶散的大漢使者,身陷嶺南的政爭漩渦。他唯一能信賴的伙伴,只有食物;唯一的破局之法,只有追求極致美食的心。誰都沒想到,那一縷微妙滋味,竟關乎大漢與南越國運,乃至于整個中華版圖……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人間信

麥家 著
花城出版社|新經典文化,2024-4

這是每一個普通人在塵世浮沉中為自己爭取的人間。生死未卜的奶奶、隱忍一生的母親、為了忘卻而流浪的大姐、守著團圓愿望的小妹……“活著”因為她們變成了“生活”。
“他以為不會再見到她,她卻在跟跑的人流中冒出來,跑得比誰都快而且久,一方方車窗都在追,都在探望。那么多人,只有她一直在持久地跑著、追著、望著,望穿眼,跑斷腳。這很像亂世中的一景,徹頭徹尾透著一身風卷殘云的悲涼和凄慘。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六個兇手

李師江 著
新星出版社,2024-4

根據真實故事創(chuàng)作的《六個兇手》,講述一起輪奸案發(fā)生十余年后兇手被連環(huán)擊殺的故事,而破案者正是受害者。
小說已改編為電影《命中罪愛》,由張靜初主演,李師江、阿美任編劇。
本書收錄四篇小說,每一篇能看到中國女性與男性對于性的禁忌與底線,在清晰堅決的同時,又是那么隱秘而模糊。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盲眼海豹

韓今諒 著
中國工人出版社|尺寸,2024-4

《盲眼海豹》講述了三代普通女性的故事。從閉塞的山東鄉(xiāng)村到濟南市區(qū),從解放前到新世紀初,在被所有外力裹挾著的每個時刻,她們妥協(xié)了什么,又做出了什么選擇。
她們只是平凡的普通女性,沒有絕對清晰的“覺醒”和“反抗”,然而她們身上的自主性和探索永遠無法被抹除,她們終其一生都在試探,除了母親、女兒和妻子的身份,她們還可以是誰?
與此同時,趵突泉景區(qū)里,兩只海豹在天下最好的泉水中緩緩游動,不知道自己從哪里來,為何而來,似乎總有什么放不下的事情,讓它們沉默如謎,卻永遠無法安寧。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暗處的女兒》

[意]埃萊娜·費蘭特 著,陳英/王彥丁/黃語瞳 譯
人民文學出版社|九久讀書人,2024-4

在兩個女兒跟隨父親去了多倫多后,中年離異的勒達一個人去海邊度假,在沙灘上,她遇到年輕的母親尼娜和女兒埃萊娜,勒達和這對幸福的母女產生了一種復雜的依戀。勒達故意拿走了埃萊娜遺忘在沙灘上的布娃娃,讓尼娜的生活陷入徹底的混亂。
15年前,一個叫比蘭達的英國女人在勒達無望的生活中出現(xiàn)過幾個小時,徹底改變了勒達的命運。15年后,22歲的尼娜似乎也選擇勒達來幫助自己出走,但勒達最終的坦白令她陷入恐懼。在這片海灘,勒達真正要面對的,是自己和女兒破碎的過往。
《暗處的女兒》(2006)是埃萊娜·費蘭特的第三部長篇小說,由瑪吉·吉倫哈爾改編的同名電影于2021年亮相威尼斯電影節(jié),并獲得奧斯卡獎三項提名。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內陸之行

[奧地利]彼得·漢德克 著,韓瑞祥 譯
上海人民出版社|世紀文景,2024-4

小說一開始,8月初美好的一天,一位住在巴黎郊外的老人離開了寧靜的巴黎郊區(qū)住所,這個被森林包圍的“無人灣”,去往他在皮卡第的鄉(xiāng)間別墅。他邊走邊觀察周圍的環(huán)境,不時提到一個被他稱為 “偷水果姑娘”的年輕女子,她似乎也踏上了前往法國北部的類似旅程。
這個“偷水果姑娘”——讀者后來知道她叫阿列克夏——起初似乎是他打算寫或正在寫的一部小說的主人公。她25歲,從青春期開始就一直“渴望逃離”,此刻剛從西伯利亞回來,馬上又出門去尋找她的母親。
在追尋她的腳步(無論是真實的還是想象的)、穿越法國內陸的過程中,敘述者正以自己的方式書寫她,從而使小說得以誕生。敘述者一路上所看到的、所聽到的、所聞到的、所感知的、所想象的構成了敘事的框架,沒有什么驚天動地的經歷和事件,只有一個個不起眼的瞬間和不足掛齒的印象,表面上似乎毫無關聯(lián),卻史詩般地匯聚成了一幅法國的現(xiàn)實圖像。
本書是諾獎得主漢德克的最新長篇小說,他自稱為“最后的史詩”。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法國革命

[英]瑪麗·沃斯通克拉夫特 著,李博婷 譯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上海貝貝特,2024-4

1789年夏,巴士底獄陷落觸發(fā)了英國歷史上一場重要的政治辯論——“革命論戰(zhàn)”。沃斯通克拉夫特及其同路人對革命滿懷熱情和期許,希望英國效仿之。1792年年底,她冒險前往巴黎考察,寫成此書。
沃斯通克拉夫特從道德視角透視法國大革命,視之為人類邁向理性、自由和平等的重要一步。革命雖帶來混亂和暴力,但要理解革命真義,須超越其表面的動蕩,深入其背后的理論原則和長期影響。
此作揭示了這位英國作家對法國革命的深刻哲學思考,以及她對人類進步和社會改革的樂觀心態(tài),也提醒我們,歷史的進程是復雜而非線性的,革命和社會變革需要時間、耐心和持久努力方可實現(xiàn)其理想。
整理 硬核讀書會 校對 黃思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