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飛行生物,大概可以分為三類:昆蟲、鳥類以及哺乳動物。
無論是其中的哪一種,它們的體型都十分有限,即便是當今最大的飛行動物安第斯神鷲,它的體重也不過在10公斤上下。這是巧合嗎?還是有什么原因限制了飛行生物的體型?答案顯然是后者。昆蟲就不需多言了,它們呼吸依靠遍布周身的氣孔,這種呼吸方式的特點就是氧氣的短途運輸效率極高,而長途運輸則力不從心,因此它們的體型沒有辦法長得太大,除非空氣中的氧氣濃度很高。

能夠飛行的鳥類和哺乳動物的體型同樣受限,不過與氧氣無關(guān)。
先說鳥類,它們是由雙足行走的動物進化而來的,而最早的恐龍就是雙足行走的,所以恐龍通常被認為是鳥類的祖先?;蛟S你會感到有些疑惑,四足行走的恐龍不也有很多嗎?沒錯,的確有很多恐龍是四足行走的,它們大多都是體型較為龐大的食草恐龍,它們的出現(xiàn)是源于恐龍家族在陸地擴張中的競爭需求,追本溯源,這些四足行走的食草恐龍其實也是由雙足行走的恐龍進化而來的。

因為原本就是用雙足行走的,所以只需要對前肢進行稍許改進,便可以成為翅膀,所以從雙足恐龍到鳥類的進化過程應(yīng)該是比較順利的。
此外,因為長期使用雙足行走,腿部力量十分發(fā)達,在擁有了翅膀之后,它們很容易便可以憑借雙腿的力量高高躍起,然后拍打翅膀完成起飛。當然,這一套行云流水的動作對于體重是有要求的,如果身體的重量太大,沒有辦法躍起足夠的高度,自然也就沒有辦法順利完成起飛。為什么不能提升腿部力量呢?

要提升腿部力量,就要增加腿部肌肉,這無疑會進一步增加自身的重量,而腿部肌肉在飛行中是完全沒有用處的,反而會降低飛行能力,這就是鳥類不能長得太大的原因。
說完鳥類,再來說說會飛的哺乳動物,蝙蝠無疑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與鳥類不同,蝙蝠是由四足行走的哺乳動物進化而來的,所以它們的前肢并沒有完全退化,后肢也不具備足夠強大的力量,因此它們不能憑借自己的力量起飛,它們需要先爬到高處,然后讓自己墜落下來并通過拍打翅膀完成起飛。

很顯然,如果體型太大,爬樹就會變得很不方便,而且樹木本身的承受能力也是有限,所以蝙蝠也就不能長得太大。
如此看來,鳥類和蝙蝠的體型受限原因是存在相似性的,都是為了起飛。那么在地球的歷史上有沒有什么飛行生物能夠突破體型的限制呢?有,比如生活在晚白堊紀的風神翼龍,它的體重大概在250公斤左右。這著實令人感到驚奇,如此大的體重是怎么完成起飛的呢?秘密就在風神翼龍的前肢上。風神翼龍的前肢是非常發(fā)達的,科學家普遍認為風神翼龍會利用前肢的力量讓自己跳到空中,然后拍打翅膀完成起飛。

利用前肢起飛與利用后肢起飛是完全不同的。
后肢的肌肉在起飛后是沒有用處的,而前肢的肌肉既可以幫助起飛,起飛后還可以用于飛行,讓拍打翅膀更加有力,這就很好的解決了起飛與飛行的矛盾。所以科學家們認為未來如果有哪種飛行生物能夠最先突破體型的限制,那很有可能會是蝙蝠,因為蝙蝠的身體結(jié)構(gòu)與風神翼龍相似,而且有個別種類的蝙蝠已經(jīng)具備了利用前肢輔助起跳的能力。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