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在美國的威逼利誘下,烏克蘭政府將馬達西奇軍工廠收歸國有。
可是馬達西奇的總裁,早就將公司56%的股權賣給了中國。這樣一來,給中企造成了巨大損失。
因此,中企決定企業(yè)向烏克蘭提出45億美元的賠款,卻至今沒得到一分錢。
更讓人唏噓的是,2023年俄烏沖突升級,俄羅斯的導彈無情地炸毀了馬達西奇的廠房。
有人為此拍手稱快,有人則是擔心,中企的股份還能再找誰去要呢?

烏克蘭的滄桑巨變
蘇聯(lián)解體初期,烏克蘭的經濟實力在眾多加盟國中名列前茅,僅次于俄羅斯。
可隨著冷戰(zhàn)的結束和全球化浪潮的席卷,烏克蘭的經濟發(fā)展速度逐漸落后于世界的步伐。
經濟的持續(xù)下滑,加之與俄羅斯關系的緊張,導致大量人口選擇離開這片土地,尋求更好的發(fā)展機會。
幸運的是,蘇聯(lián)解體后,給烏克蘭留下了豐富的軍事遺產。

其中,最為矚目的莫過于馬達西奇工廠。
這個被譽為"蘇聯(lián)航空工業(yè)心臟"的工廠,曾是烏克蘭引以為傲的資產。

馬達西奇雖是私營企業(yè),但其主要客戶仍然是俄羅斯、中國和印度等國。
然而,2014年的克里米亞危機,卻成為了馬達西奇命運的轉折點。

隨著俄烏關系的惡化,馬達西奇失去了來自俄羅斯的大量訂單,瀕臨破產的邊緣。
而烏克蘭政府卻對此無能為力,只能眼睜睜地看著這個昔日的航空巨頭走向衰敗。
值得一提的是,烏克蘭曾經擁有著強大的核武庫,但卻在國際社會的"忽悠"下,選擇了銷毀這些武器。

如今,面對俄羅斯的威脅,烏克蘭或許會為當年的決定感到后悔吧。
中國企業(yè)曾經看中了馬達西奇這顆"航空明珠",試圖通過收購的方式,獲得其先進的技術和人才。
然而,由于種種原因,這一收購計劃最終胎死腹中,留下了一段遺憾的故事。

馬達西奇收購風云
2014年,在俄烏關系惡化的沖擊下,馬達西奇這個航空巨頭也搖搖欲墜,瀕臨破產的邊緣。
就在這個節(jié)骨眼上,一位來自中國的商人王靖,帶著投資的橄欖枝,來到了烏克蘭。
王靖敏銳地嗅到了機會的氣息,他與馬達西奇的高層展開了一系列的商談。
雙方一拍即合,達成了全面戰(zhàn)略合作的協(xié)議。

他們計劃在中國重慶建立一個航空動力產業(yè)基地,將馬達西奇的先進技術引入中國。
這個合作如火如荼地展開,2016年中國企業(yè)獲得了馬達西奇56%的股份,并向其提供了低息貸款和大量訂單。
一時間,馬達西奇似乎重新煥發(fā)了生機。
中方甚至追加了17億美元的投資,在重慶設立了發(fā)動機組裝廠,吸引了一批烏克蘭的優(yōu)秀工程師。

然而,這場看似美好的合作,卻在政治的旋渦中漸漸偏離了軌道。
然而,就在中方計劃全面收購馬達西奇時,卻遭到了烏克蘭政府和美國的強烈反對。
2018年,烏克蘭法院凍結了中企持有的股份,導致中方損失高達45億美元。
美國,這個世界霸主,也開始插手這場博弈。

他們向烏克蘭施壓,要求烏方停止與中企合作,轉而與美企合作。
烏克蘭政府屈服于壓力,宣布將馬達西奇收歸國有,并對參與收購的中國企業(yè)和個人實施制裁。
中企不甘心就此認輸,他們向海牙仲裁法院提起訴訟,索賠45億美元。
但這場官司的結果,卻讓人扼腕嘆息。

更讓人唏噓的是,馬達西奇的前總裁博古斯拉耶夫,卻被烏克蘭政府以叛國罪逮捕。
這位曾經的航空巨頭掌舵人,就這樣淪為了政治斗爭的犧牲品。
盡管中烏企業(yè)還簽訂了一份價值8億美元的發(fā)動機訂單,但這場收購案最終還是以失敗告終。
馬達西奇這個曾經令人矚目的航空明珠,也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

戰(zhàn)火中的馬達西奇
不過,關于馬達西奇工廠的事情并沒有結束。
2022年,當俄烏沖突的硝煙再次彌漫在這片土地上時,馬達西奇工廠也迎來了自己的轉折點。
它摘下了航空發(fā)動機制造商的帽子,戴上了無人機生產基地的新標簽。
然而,這個轉型并沒有為馬達西奇帶來平靜的日子。

2022年至2024年,俄羅斯的導彈多次光顧這個工廠,給它留下了一道道傷痕。
尤其是2023年1月8日,俄軍像是不滿足于常規(guī)武器,竟然動用了精確制導武器,將馬達西奇工廠夷為平地。
今年1月,俄軍更是連續(xù)兩次出擊,對工廠和它的無人機生產線,實施了毀滅性打擊。
經歷了這一系列的打擊,馬達西奇工廠損毀嚴重,它曾經引以為傲的技術優(yōu)勢,也隨之化為烏有。

對于中國企業(yè)來說,他們對烏克蘭的索賠也變得遙遙無期。
不過,看到馬達西奇的遭遇,中方或許也出了一口惡氣。
在俄烏沖突中,澤連斯基總統(tǒng)曾多次向中國拋出橄欖枝,希望中方能夠介入,幫助烏克蘭的戰(zhàn)后重建。
但是,經歷了馬達西奇事件的中國,對此保持著謹慎的態(tài)度。

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中國在俄烏沖突中選擇了中立的立場。
這既是大國應有的擔當,也是對烏克蘭主權的尊重。
烏克蘭的命運,應該由烏克蘭人民自己來決定,中國無力也無意去干預。
對于中國企業(yè)來說,馬達西奇事件無疑是一個深刻的教訓。

它提醒著我們,在海外投資時,必須時刻警惕政治風險,謹慎行事。
但是,我們也不應該因此而退縮,只有勇敢地面對挑戰(zhàn),積極地應對風險。
中國企業(yè)才能在這個大潮中乘風破浪,走向更廣闊的天地。

結語
馬達西奇工廠對中國企業(yè)的違約,反映了烏克蘭在大國博弈中的無奈處境。在美國的壓力下,烏克蘭不得不違背與中方的協(xié)議,這不僅傷害了中烏關系,也損害了烏克蘭自身的利益。
如今,馬達西奇工廠在戰(zhàn)火中飽受摧殘,曾經引以為傲的技術優(yōu)勢已不復存在,也讓我們吸取了一定的教訓,為中國企業(yè)的海外發(fā)展開拓出一條康莊大道。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