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核武器,日本似乎一直在試探各種可能的途徑,不斷嘗試放寬相關限制。
無論是中國、美國還是俄羅斯,三國的態(tài)度始終如一:
堅決不允許!即便日本從地球上消失,也不能讓它擁有核武器!
為了確保這一點,三國還采取了多種限制措施。
那么,全球有這么多有核國家,為何偏偏對日本如此嚴格?
日本為何屢次試圖突破這些界限呢?

本文內容和圖片均來源于網絡,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部分內容為作品完整存在虛構成分,如侵犯權益,請聯系我們刪除。
?——【·日本的謀劃·】——?
早在二戰(zhàn)期間,日本就已經啟動了原子彈研究計劃,甚至早于美國的“曼哈頓計劃”。
1941年,日本陸軍和海軍分別啟動了“仁計劃”與“F計劃”,意圖通過研發(fā)核武器來扭轉戰(zhàn)局。
然而,日本的核計劃進展異常艱難。

一方面,日本國內資源匱乏,嚴重缺乏制造原子彈所需的鈾礦石,且難以攻克鈾-235分離技術。
另一方面,盡管日本在核物理研究領域有一定基礎,但與美國相比仍存在巨大差距。
加之戰(zhàn)爭后期,美軍對日本本土展開猛烈空襲,導致核研究設施遭到嚴重破壞,進一步加劇了研究工作的困境。

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國先后向廣島和長崎投擲了“小男孩”和“胖子”兩顆原子彈。
廣島約14萬人、長崎約7.4萬人在爆炸后的數月內不幸喪生。
這兩次原子彈襲擊給日本社會帶來了毀滅性打擊,民眾對核武器產生了深深的恐懼。
與此同時,戰(zhàn)后接管日本的美國也采取了諸多措施,限制日本的核能發(fā)展。

?——【·嚴格的限制措施·】——?
1945年9月22日,二戰(zhàn)剛結束不久,美國就下達了“第3號指令”:禁止日本進行任何原子能研究。
同年11月,美國采取實際行動,從日本的研究機構收繳了四臺用于核研究的回旋加速器,并將它們拆毀后扔進大海。
隨著冷戰(zhàn)爆發(fā),國際形勢發(fā)生變化,美國對日本的核政策也隨之調整。

1949年,美國將之前全面限制日本核研究的政策改為“有限核自由”。
到了1955年,更是簽署協議,允許日本以和平利用為名開展核技術研究。
不過,美國依然密切監(jiān)控,一旦發(fā)現日本將核燃料用于軍事目的,就必須歸還相關材料。
此外,日本一直是國際原子能機構重點審查的對象,直到2004年,負責審查的檢察官才從200人減少到一半。

到了2024年,或許是由于日本表現良好,美國再次放松了限制。
美日首次制定了包含核威懾內容的“延伸威懾”聯合文件,明確美國將用核力量保護日本。
這意味著在必要時,美國會動用包括核武器在內的軍事力量來保衛(wèi)日本。
表面上看,日本依據《和平憲法》第九條,確立了“不制造、不擁有、不運進核武器”的“無核三原則”。
但實際上,日本對擁有核武器的熱情從未減退。

?——【·對核武的狂熱追求·】——?
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日本就有一些政治勢力積極推動“核共享”,希望美國在日本部署核武器以增強所謂的“威懾力”。
在國際上,各國都在積極倡導核裁軍,而日本卻顯得非常不配合。
例如,《禁止核武器條約》這樣重要的條約,日本多次拒絕簽署,借口是保持與美國一致,實際上是為了給自己未來的發(fā)展留后路。

戰(zhàn)后,日本打著“和平利用”核能的幌子,在核能領域悄悄積累了大量技術和材料。
僅分離钚一項,日本就儲備了超過47噸,足夠制造數千枚核彈頭。
還有那個“文殊”中子增殖反應堆,其钚儲量足以制造超過120枚核彈,這讓人們對日本的真實目的產生懷疑。

近年來,日本國內一些政治勢力更加活躍。
2022年,前首相安倍晉三和自民黨政調會長高市早苗等政客公開呼吁討論“核共享”,甚至想修改“無核三原則”中的“不引入核武器”條款。

到了2024年,新任首相石破茂也提出與美國共享核武器,并設想建立“亞洲版北約”,這充分暴露了日本對核武器的野心。
當然,對于日本的行為,各國并非無動于衷。

?——【·各國堅定的態(tài)度·】——?
對于日本研究核武器一事,中國一直持堅決反對態(tài)度。
二戰(zhàn)期間,日本曾嘗試研制核武器,“仁計劃”就是明證。日本有著軍國主義擴張的歷史,周邊國家擔心它一旦擁有核武器,可能會重蹈覆轍,引發(fā)地區(qū)沖突。
特別是在“臺灣問題”和“南海問題”等敏感區(qū)域,中日之間的矛盾可能會更加尖銳,甚至引發(fā)軍事對抗。

至于俄羅斯,早先就與日本存在北方四島的領土爭端。
如果日本擁有了核武器,首先受影響的就是俄羅斯遠東地區(qū)的安全。
一旦日本擁核,亞太地區(qū)原本相對穩(wěn)定的地緣政治格局將被打破,這對俄羅斯而言是無法接受的。

美國則直接表明:日本不得發(fā)展核武器!
盡管美日是盟友,但在這一關鍵問題上,美國絲毫沒有松口。
而且,周邊國家看到日本擁核后,可能會紛紛效仿,引發(fā)地區(qū)軍備競賽,這對美國主導的全球核不擴散體系將是重大沖擊。

除此之外,日本近年來的一系列舉動早已引起國際社會的關注。
無論是提出“核共享”主張,還是處理核污水排放,都讓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和聯合國對日本的核活動保持高度警惕,不斷強調核不擴散機制的重要性。
信息來源:中國國家歷史,2022年8月29日,二戰(zhàn)時期日本為何沒能研制出原子彈

觀察者網,2017年10月3日,石力銘:打不開的魔盒——日本核武裝論的前世今生(上)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