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說中國最獨特的海域,“渤海完全屬于中國”這句話恐怕是繞不開的經典表達。
不少人可能好奇:渤海這片只有8萬多平方公里的海域,有什么特殊之處?要回答這個問題,還得從1958年那場影響深遠的決策說起。

一、毛主席的12海里領海宣言
當時新中國剛成立沒多久,四周不少國家對中國的海洋權益都虎視眈眈。
而彼時的國際通行規(guī)則是各國只能劃定3海里作為領海范圍,這就造成了渤海有很大一部分被視為“公?!?,缺乏足夠的法律支撐。

更要命的是渤海離我們的政治中心北京相當近,如果對外開放,很可能就是“自家大門敞開歡迎客人隨意進來”,這種安全隱患讓領導人們非常焦慮。
在關鍵時刻,毛主席花了大量時間查閱歷史資料、聽取專家意見,并在外交和軍事層面都進行過充分考量。
最終一句話定音:“主權問題不容談判?!?/strong>

也正因此,中國迅速宣布領海寬度擴大到12海里,并且對渤海等海域實施嚴格管控,硬生生在國際法中闖出了一條新路,讓不少對手無奈地接受了這個現(xiàn)實。
這次決策不僅帶來了200多萬平方公里的新增“海上國土”,還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外界對中國海權的看法。

隨著時間推移,很多國家開始接受甚至默認中國對渤海的事實管轄權。
在眼下,渤海之于中國不僅僅是“內?!边@么簡單,更被視作一道加強版的國防屏障。

二、從國際法到國內法
要想維護渤海主權,光靠一句口號肯定不行,真正起到支撐作用的,是國際法和國內法的雙重確認。
早在1982年,我國已經將渤海的相關權益寫進《聯(lián)合國海洋法公約》的框架,并通過立法進一步明確渤海是中國的內海范圍。
隨后的《領海及毗連區(qū)法》《專屬經濟區(qū)和大陸架法》等法律法規(guī),都在不斷強調對渤海的合法管轄。

由于渤海地理位置所限,一旦有外籍船只或漁民想“闖進”這個海域,都會觸碰到中國的法律紅線。
根據統(tǒng)計,2024年數(shù)據顯示,渤海每年平均能攔截或驅離外來船只超過50艘次,這數(shù)字聽起來并不算太夸張,卻起到了巨大的震懾作用,使得上百公里海岸線得以安然無恙。

當然在具體執(zhí)行當中也并非所有人都能爽快接受。
比如有些國家的科考船會以“科學研究”或“無害通過”為由,試圖進入渤海海域搞“小動作”。
面對這種情況,中國方面基本做法是一手抓外交交涉,一手抓軍事和海警威懾。

通過雷達、衛(wèi)星監(jiān)控等等“黑科技”手段來實時監(jiān)控,無論對方打什么擦邊球,最終都得“搬磚離開”。
三、渤海在國防上的多重意義
有人會說,渤海到底有多重要?為什么一提到這里,就注定要跟安全扯上關系?

要知道,渤海距離北京只有200公里,如果出現(xiàn)任何非授權船只長驅直入,就意味著政治中心將面臨極大的安全風險。
此外,山東半島和遼東半島就像一把天然的“鎖”,把渤海緊緊鎖住,為北方的各大經濟與軍事重鎮(zhèn)提供了一道天然的屏障。
正因如此,渤海從來都是兵家必爭之地。

在現(xiàn)代海軍體系中,核潛艇和反導系統(tǒng)往往需要配合絕對安全的海域,才能進行隱蔽部署。
渤??v深較大、海面比較封閉,天生就適合艦艇和潛艇活動。
這里也成為維護北方和京津冀安全的關鍵節(jié)點,換言之,渤海不光是一個普通的內海,它更像是一把重要的戰(zhàn)略“鑰匙”,能牢牢鎖住外來勢力的腳步。

四、經濟與環(huán)保
除了國防價值,“錢”景也必須聊一聊。 根據現(xiàn)有資料,渤海油氣儲量約占中國近海總量的30%,這些海底能源通過海上開采和運輸,支撐著環(huán)渤海經濟圈的龐大需求。
天津港、大連港等重要港口也坐落在這一海域周邊,其吞吐量約占全國沿海港口的20%。

如果把每年的鹽業(yè)、漁業(yè)結合起來考慮,產值豈止千億元,簡直是堪比黃金的“聚寶盆”。
很多人還關心另一個話題:渤海的生態(tài)治理與可持續(xù)發(fā)展。
黃河輸入大量泥沙,年均向渤海注入上億噸的泥沙,這些泥沙不僅使渤海北部不斷“造陸”,甚至有人提出“攔截渤海使之變成淡水湖”的天馬行空想法。
不過,在短期內,這顯然不現(xiàn)實。

但另一方面,渤海每年凈增陸地面積大約5平方公里,可見它確實能為土地資源緊缺的中國提供一定的解決方案。
而隨著“雙碳”目標的提出,渤海一帶的濕地、海草床等“藍碳”項目也在加速落地。
2025年起正式啟動“渤海藍碳計劃”,用科學方式修復海洋生態(tài),提升海洋碳匯能力,讓這片海域不只孕育經濟財富,也能成為生態(tài)文明的“試驗田”。

結語
回顧歷史,渤海的主權之爭幾度波折,背后蘊含了中國領土安全、國際法博弈,還有經濟與軍事發(fā)展的千絲萬縷。
正如當年毛主席雷霆一聲:“主權問題不容談判?!?/p>
從那一刻起,渤海注定在中國海洋戰(zhàn)略布局中扮演重大角色。
今天我們擁有更強的經濟實力與軍事能力,也有能力在履行國際法責任的同時,把渤海建得更安全、更綠色。

回望先輩們的付出,他們用銳意的決策守護了這片海防最前線的內海,讓后來人能夠在渤海的風云變幻中,依舊穩(wěn)坐漁船,享受風平浪靜。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