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網友問:
為什么會對「突然的關心」感到害怕、緊張和不安?
咨詢師答:
對于突然的關心,我們首先要分清發(fā)起者是誰,這種關心發(fā)生的頻率是否確實極低。
例如,交情很淺的小學同學,幾乎沒有聯系,數年后他突然頻繁聯系你,亦表現出對你的很大興趣。你從而感到有點不確定,有點害怕不安,這是極正常的反應。
你可能會觀察他對你的言行,猜測他突然關心你的動機,這是在發(fā)揮一個成年人基本且必須的判斷和預測的自我功能,因為輕信亦是一種心智發(fā)育不充分。
當然,對于交情尚淺的人突然的關心,我們依然要表現得得體從容,符合基本的社交規(guī)范,不過度妖魔化對方,亦要有所警覺,帶著開放的心態(tài)應對,真相總會浮出水面。
簡而言之,就是看破不說破,用合理言行維護邊界。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我們現在回到父母、朋友、伴侶「突然的關心」上來。
我傾向于相信,如果雙方日?;泳秃茴l繁,那他們任何頻次的關心都不能說是一種「突然的關心」,畢竟你們內在的情感聯結一直保持著,哪怕里面充滿了愛恨情仇。
故而,你現在把親友(包括父母在內)的噓寒問暖、詢問近況都視為「突然的關心」就幾乎是一種信任感嚴重損傷的表現了,反映出不安全依戀的特征,例如,回避和矛盾心理。
這里可能有對正常需求的不配得感,亦有對他人的敵意。
這往往緣于早期基本需求沒有得到滿足,從而形成過于負面的預期和低自尊,例如,“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任何獲得都要付出代價”“誰會真的關心像我這又笨又丑的人呢?”
亦可能在與重要他人互動中壓制和投射了攻擊性,例如,對別人的越界行為過于退讓,或者把別人看成徹底的迫害者形象,從而阻擋了情緒宣泄和溝通途徑的勇氣,直到現在都沒有改變。
——袁老師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