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英九和趙少康的緣分,最早得從他們在臺灣大學的日子說起。

1967年,兩人同時邁進臺大校園,成為同級生。

那時候的臺灣,社會風起云涌,年輕人的思想特別活躍,尤其是一群知識分子,總是扎堆討論政治和學術問題。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馬英九趙少康不光是同學,還一起加入了臺北知識青年黨支部,成了里面的活躍分子。

這幫年輕人經常聚在一起,聊國家大事,談未來方向,彼此間的關系就在這些熱血時光里慢慢扎下了根。

學生時代的這段經歷,成了他們后來在政治路上合作的起點。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2005年,馬英九當上國民黨主席后,做了一件挺引人注目的事——把黨產之一的中廣集團交給趙少康去管。

中廣可不是小角色,那是國民黨手里一塊重要的媒體地盤,影響力大得很,能管這個地方的,絕對得是信得過的人。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馬英九把這塊肥肉交給趙少康,擺明了是對他的能力和人品的認可。

趙少康也沒讓人失望,接手后在媒體圈里干得有聲有色,處理起事情來手腕靈活,跟馬英九搭檔的時候,總有點“老同學一起干大事”的味道。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那幾年,兩人通過中廣的合作,把國民黨在媒體上的聲音穩(wěn)住了不少。

這種信任不光是黨務上的配合,還延伸到了他們對一些大事的處理上,比如兩岸關系的話題。

不過,隨著時間推移,兩人在這方面的想法開始有了分歧,但至少在那個階段,他們的配合還是挺讓人眼前一亮的。

趙少康靠著自己的本事,把中廣管得井井有條,也讓馬英九對他的倚重多了幾分。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血脈淵源,姓氏揭秘

2021年4月10日,馬英九在一檔電視節(jié)目中聊起了他和趙少康的一段往事,順手抖出了一個挺有意思的包袱,也把兩人關系里藏著的歷史淵源給挖了出來。

他回憶起早些年跟趙少康一起跑去美國參加活動的事兒,那次活動后,他順便提出讓趙少康跟他一塊兒去馬氏宗親會祭祖。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趙少康聽完就隨口回了句半開玩笑的話,說自己又不姓馬,跑去湊什么熱鬧。結果馬英九不急不慢地接了一句,說其實他本姓趙,是馬服君趙奢的后人。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這句話一出,趙少康愣是沒反應過來,滿臉寫著問號。馬英九見狀,就開始細細地給他講起了這段家族來歷。

他提到,事情得追溯到公元前270年,那會兒趙國的大將趙奢接到趙惠文王的命令,帶著兵馬去救韓國。

戰(zhàn)場設在了閼與,趙奢帶著趙軍跟秦軍硬碰硬地干了一仗。

那場仗打得漂亮,趙奢靠著排兵布陣的本事,把秦軍打得落花流水,愣是沒讓對方占到一點便宜。

仗打贏后,趙惠文王特別高興,就封了趙奢一個“馬服君”的爵位,算是表彰他的功勞。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從那以后,趙奢的后代就拿“馬服”當了姓氏,時間一長,這個姓慢慢簡化成了單字“馬”。

馬英九接著講,趙奢生了四個兒子,分別是趙括、趙捷、趙拔和趙接。

大兒子趙括就是歷史上那個“紙上談兵”的家伙,名聲不太好聽。

而三兒子趙拔呢,就是馬英九家的直系祖先,家族血脈從這兒一路傳了下來。

馬英九還順帶提了點細節(jié),說趙奢這支后人里,后來還出了個大人物,就是東漢的伏波將軍馬援,也就是他的十一世祖。

這位馬援當年打仗的時候說過一句硬氣的話,叫“好男兒當以馬革裹尸還葬”,這話后來傳得挺廣。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馬英九把這些歷史一件件擺出來,從趙奢打贏閼與之戰(zhàn),到被封馬服君,再到后代改姓馬,最后連到自己身上,講得有根有據(jù)。

趙少康聽完這一串,才反應過來,原來他跟馬英九之間還有這么一層拐彎抹角的聯(lián)系。

兩人一個姓趙,一個姓馬,表面上看是政壇上的對手,可誰能想到,這“馬趙之爭”的根子,竟然能追到同一個老祖宗身上。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這段往事爆出來后,確實讓人覺得挺意外。

馬英九和趙少康在臺灣政壇上混了這么多年,外界老盯著他們的理念分歧看,可這回通過馬英九講的家族歷史,大家才知道他們之間還有這么一段血脈上的淵源。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兩岸分歧,理念碰撞

馬英九和趙少康雖然有臺大同窗的情誼,還牽扯上了趙奢那條血脈的淵源,但在兩岸問題上,兩人的立場卻越走越遠,漸漸成了兩條不同的路。

馬英九一直緊緊抓住“九二共識”這根線,反復強調兩岸同屬一個中國,覺得只有這樣才能穩(wěn)住關系。

他特別看重通過對話來解決問題,盼著兩岸能靠談判桌上的溝通,一步步走向和平統(tǒng)一。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這個想法在他當臺灣地區(qū)領導人時就特別明顯,后來卸任了也沒變過,每次講到兩岸,他都繞不開這個共識,把它當成了基礎中的基礎。

相比之下,趙少康走的卻是另一條道,他提出“不統(tǒng)不獨不武”,意思是臺灣這邊不用急著去推統(tǒng)一,也別硬要搞獨立,更別動武打起來。

他還特別點出,希望大陸那邊能少擺點軍事架勢,別老拿武力壓著,這樣日子能過得更踏實。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兩人的分歧在國民黨里不算啥稀奇事兒,這黨本來就是個大雜燴,各種想法都有。

可到了馬英九和趙少康這兒,這差別就顯得特別扎眼。

到了2024年臺灣地區(qū)領導人選舉,這分歧就徹底擺上了臺面。那次選舉,趙少康搭上侯友宜,成了“侯康配”的副手,跑去競選。

馬英九這邊也沒閑著,挺賣力地幫著拉票,站臺助威的次數(shù)不少,擺明了是想把藍營的票倉給穩(wěn)住。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不過,事情沒那么順。選舉期間,馬英九拋出了一些話,比如“必須相信大陸”之類,聽著像是想給選民打氣,說跟大陸合作有盼頭。

可趙少康那邊卻不完全買賬,他覺得這話說得太硬,反倒讓一些藍營支持者摸不著頭腦。

畢竟,趙少康的主張是穩(wěn)字當頭,不想讓選民覺得藍營是要一頭扎進統(tǒng)一里去。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馬英九的這些言論,跟趙少康的“不統(tǒng)不獨”調調撞了車,搞得整個“侯康配”的宣傳節(jié)奏有點亂。

結果選完一算賬,“侯康配”沒贏,趙少康事后復盤時,還把敗選的一部分賬算到了馬英九頭上。

他點出,馬英九那幾句話可能讓藍營的票跑了不少,尤其是那些本來就對大陸有點戒心的中間選民,聽到“必須相信大陸”,反倒猶豫了,沒把票投過來。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這事兒過后,兩人的理念分歧算是徹底暴露了。

馬英九還是堅持他的“九二共識”那一套,覺得這是兩岸和平的鑰匙,趙少康則繼續(xù)守著“不統(tǒng)不獨不武”,不想在統(tǒng)一上邁大步。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尋根祭祖,傳承不同

馬英九家族對根源的追尋一直沒停過腳步,這事兒從他父親馬鶴凌那輩就有了眉目。

2005年秋天,馬鶴凌帶著一幫馬姓族人跑到了河北邯鄲,那地方是他們家族的老根兒,當年趙奢打仗的地方就在附近。

這次祭祖不光是走個形式,馬鶴凌還帶著妻子秦厚修和女兒、女婿一塊兒回去,算是全家上陣。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他組織這次活動的時候,已經86歲了,身體不算硬朗,但還是堅持要回去看看,祭拜一下祖先。

馬鶴凌那會兒就特別盼著兩岸能統(tǒng)一,覺得這是個大愿望,所以這次尋根之旅,也帶著點對未來的寄托。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后來同年11月1日,馬鶴凌在臺北去世,走的時候留下了一個特別的遺愿。

他讓人把“化獨漸統(tǒng),全面振興中國,協(xié)強扶弱,一起邁向大同”這幾句話刻在了骨灰壇上,字面意思很清楚,就是希望兩岸能慢慢從分隔走向統(tǒng)一,整個中國能重新站起來。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到了2023年,馬英九接過了這根接力棒,自己跑了一趟大陸,繼續(xù)把家族尋根的事兒干下去。

這次訪問從3月底開始,他帶著一隊人,先去了南京,拜謁了中山陵,然后又跑去了湖南、重慶等地,一路上看了不少地方,也見了不少人。

馬英九挑了幾個跟家族歷史沾邊的地方,比如湖南湘潭,那是馬家祖籍的一部分,他還專門去祭了祖。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他在南京的時候,還特意去了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獻了花圈,寫了“和平”兩個字,動作挺正式。

整個行程十來天,跑了五六個城市,最后從上?;嘏_灣。

這一路,馬英九把家族的傳統(tǒng)跟兩岸的文化聯(lián)結綁在了一起,延續(xù)了馬鶴凌當年的路子。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反過來,趙少康在這種事兒上就沒啥動靜。他跟馬英九不一樣,沒跟著跑去大陸搞祭祖,也不怎么摻和這些尋根的文化活動。

趙少康這些年更多是埋頭干政治上的活兒,比如2024年那次選舉,他搭上侯友宜當副手,滿腦子想的都是怎么拉票,怎么把選戰(zhàn)打贏。

他在媒體圈混了那么多年,早就習慣了務實的路子,喜歡盯著眼前的事兒琢磨對策,而不是去追那些歷史上的根兒。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比如他當年的“不統(tǒng)不獨不武”,就是個很實際的立場,不想在文化象征上花太多心思。

馬英九這邊跑去大陸祭祖的時候,趙少康壓根沒露面,也沒表態(tài)支持或者反對,就是默默干自己的事兒。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