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甫同志,你說中央現(xiàn)在該往哪里走?”1935年9月9日深夜,毛澤東披著單衣站在巴西村的土窯前,煙頭的火星在黑暗中忽明忽暗。張聞天攥著張國燾發(fā)來的密電,掌心的汗?jié)n在電報紙上洇開一團墨跡。這個場景被張聞天后來稱作“改變中國命運的五分鐘”,也成為黨史上最驚心動魄的轉折點。

1935年夏秋之交的川西北高原,空氣中彌漫著青稞秸稈焚燒的焦糊味。兩河口會議的火藥味比這更濃,當博古用“麻雀鉆陰溝”的比喻嘲諷張國燾的南下主張時,這位紅四方面軍的統(tǒng)帥當場摔了茶杯。據(jù)警衛(wèi)員回憶,張國燾的怒吼震得松枝上的積雪簌簌落下:“你博古把中央蘇區(qū)都搞丟了,有什么資格談戰(zhàn)略?”這個場景暴露出黨內不同軍事集團間的裂痕,更預示著更大的風暴正在醞釀。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右路軍走出松潘草地的第13天,潘州村口的白楊樹開始泛黃。張聞天主編的《干部必讀》編輯部里,陳昌浩突然掀翻木桌的巨響驚飛了樹上的烏鴉。這位四方面軍政委指著文章草稿大罵:“你敢發(fā)這篇東西,老子就發(fā)動四方面軍同志斗你!”張聞天默默將《北上南下是兩條路線斗爭》的文稿塞回公文包,這個動作被毛澤東知道后,換來了“書生氣太重”的嚴厲批評。歷史總在細節(jié)處埋下伏筆,當時誰也沒想到,這份未能面世的文章,竟會成為二十天后那場生死抉擇的預演。

9月8日子夜的電報像塊燒紅的烙鐵,把中央領導的神經(jīng)都燙得緊繃。張國燾要求右路軍立即南下的命令,讓窯洞里的煤油燈徹夜未熄。張聞天反復摩挲著眼鏡腿,他清楚記得當時政治局七位委員的呼吸聲都重得能聽見——朱德、劉伯承帶著五、九軍團在左路軍,若中央單獨北上,就意味著要拋下這些老戰(zhàn)友;可若屈從南下,紅軍的命運又將墜入未知深淵。毛澤東裹緊披風站起來時,墻上的影子幾乎觸到窯頂:“當斷不斷,反受其亂?!?/p>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巴西村外的馬蹄聲驚破黎明前的黑暗。當中央縱隊悄悄拔營時,徐向前那句“哪有紅軍打紅軍的道理”的怒吼,至今仍在張聞天的回憶里回響。這個決定需要何等的魄力與擔當?三軍團保衛(wèi)局的槍械全部子彈上膛,毛澤東卻下令“槍口朝天”。歷史證明這個瞬間的克制,避免了最可怕的后果。陜甘支隊7000多人星夜北進時,張聞天在顛簸的馬背上突然想通:真理往往誕生在打破常規(guī)的決斷中。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1935年10月的吳起鎮(zhèn),當中央紅軍與陜北紅軍會師的歡呼聲響徹黃土高原時,張聞天在日記本上重重寫下“路線之爭塵埃落定”。后來的事實愈發(fā)驗證了北上的正確:四方面軍南下折損過半,而陜甘根據(jù)地成為抗日救亡的新支點。有意思的是,當1943年張聞天去醫(yī)院探望王明時,這位曾經(jīng)的“國際派”代表仍在挑撥:“莫斯科說你是黨的理論家,老毛卻說你是背教條的。”張聞天只是扶了扶眼鏡:“主席說得對,我們當年確實不懂中國實際?!?/p>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歷史的天平從來不會傾斜于空談。從促成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到確立游擊戰(zhàn)方針,張聞天始終與毛澤東默契配合。翻閱1935-1938年間的286封聯(lián)署電報,能清晰看見兩位湖南口音的領導人如何將理論智慧轉化為實踐力量。不得不說的是,張聞天主動請纓深入晉西北農村調研時,毛澤東特意把自己的棗紅馬讓給他:“秀才下鄉(xiāng),馬要配好鞍?!边@種肝膽相照,遠勝任何權術算計。

1950年深秋,當張聞天收拾行裝準備赴任駐蘇大使時,毛澤東在中南海的菊香書屋與他長談至深夜。窗外的海棠樹沙沙作響,主席忽然笑道:“洛甫啊,當年要是沒巴西那個決定...”話未說完,兩人已相視莞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