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成于1987年出生在上海,那時候他還小,根本無法理解父母的婚姻會在他四歲那年畫上句號。

他的母親張芝華和父親郭凱敏都是上海電影制片廠的演員,年輕時因為才華出眾又恰逢機遇而走到了一起。

兩人相識是在20世紀70年代中期,那時電影行業(yè)剛剛復蘇,上影廠急需新人,張芝華從上海兒童藝術劇院起步,郭凱敏則是中學畢業(yè)后被選中的。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劇團的老前輩帶著他們拍攝了許多影片,事業(yè)的起步讓他們有了交集。1985年兩人步入婚姻殿堂,兩年后郭成呱呱墜地。

可惜這段婚姻并未長久維持,1991年,郭凱敏決定前往海南追尋導演的夢想,而張芝華選擇留在上海,從此帶著四歲的郭成過起了單親生活。

父母分開對郭成而言只是一個模糊的開端,他跟隨母親生活,父親的身影幾乎從生活中消失了。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郭凱敏很少回來,郭成對他的記憶只剩下一些零星片段,張芝華則成為了家里的唯一支柱。

她曾是一名演員,事業(yè)一度有所起色,但離婚那年電影行業(yè)不景氣,工作機會減少,收入也不再穩(wěn)定。

為了養(yǎng)家,她開始接各種活兒,配音、跑演出,甚至有時候還去外面做兼職,只要能掙錢的工作她都愿意干。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郭成小時候經常看到母親早出晚歸,有時半夜還在忙碌。雖然年紀尚小,但他能夠感受到母親肩上的重擔。

張芝華和郭凱敏分開的原因在于兩人對生活的期望不同。郭凱敏在北京進修后,視野開闊了,不再滿足于僅僅當一名演員,而是想成為導演。

當時海南正在開發(fā),許多人跑去那里尋找機會,但張芝華并不這么想,她覺得既然結了婚,有了孩子,家庭就應該放在第一位。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如果郭凱敏把所有精力都投入到事業(yè)中,家庭怎么辦?兩人因此爭執(zhí)不斷,從劇組吵到家里,感情也漸漸消逝。

離婚時郭成只有四歲,他還不明白這些分歧意味著什么,只知道父親離開了,母親留了下來。

作為單親媽媽,張芝華既要工作又要照顧孩子,壓力可想而知。她不想讓郭成吃苦,盡量讓他和其他孩子一樣成長。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幸運的是,她人緣不錯,圈內朋友愿意伸出援手,她跟著演出隊跑了不少地方,雖然收入不高,但總能應急。

有時候她一晚上要趕好幾個錄音棚,凌晨回家是常事。由于孩子還小,她無法去外地拍戲,錯失了許多機會。

郭成看著母親奔波,心里逐漸萌生了一些想法。他認為母親如此辛苦,是因為父親不在身邊。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如果父親沒有離開,生活或許會有所不同,這種念頭在他小時候常常浮現(xiàn),而對父親的印象也變得越來越模糊。

郭成小時候對父親的感覺頗為復雜,他知道父親是演員,也聽母親提到過他曾經風光無限,但這一切對他來說都很遙遠。

母親從未抱怨,但郭成能夠感受到她的不易。他偶爾問起父親,張芝華總是輕聲說道,父親雖然不在身邊,但對他的愛從未改變。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郭成雖然聽不懂這些話,卻記住了母親的語氣。他不想讓母親操心,便努力懂事,避免給她添亂。

母親忙著養(yǎng)家,他在旁邊默默觀察,漸漸學會了察言觀色。隨著時間推移,張芝華的事業(yè)逐漸有了起色。

她重新開始拍戲,憑借對生活的深刻理解,將上海中年女性的角色演繹得栩栩如生,觀眾開始稱她為“上海阿姨專業(yè)戶”。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她的戲路穩(wěn)固下來,生活也稍微寬裕了一些,但家里依然只有她和郭成兩個人。郭成看著母親忙碌,心中既為她高興,又覺得她太過孤單。

他開始思考,如果家里能多一個人,母親會不會輕松一點?這個念頭一直埋藏在他的心底,直到查國鈞的出現(xiàn)。

查國鈞是張芝華的老同事,以前在上海兒童藝術劇院共事過,后來成為了一名畫家。他比張芝華大十五歲,有過一段婚姻,并且有兩個孩子。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郭成從小就喜歡畫畫,張芝華便請查國鈞來教他。查國鈞性格溫和,有耐心,郭成與他相處時,感到一種溫暖可靠的感覺。

他有意讓母親多與查國鈞接觸,起初張芝華有些猶豫,畢竟她已經經歷過一次婚姻,對待感情更加謹慎。

然而查國鈞對母子倆非常體貼,家中事務處理得井井有條,她慢慢放下了戒備,接受了這段感情。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查國鈞的到來讓家庭發(fā)生了變化。他不僅關心張芝華,還愿意陪伴郭成。郭成從他那里學到了許多東西,覺得這位繼父值得信賴。

相比之下,他與父親的聯(lián)系越來越少,感情也逐漸淡薄。查國鈞的陪伴填補了他心中的空缺,時間久了,他對繼父的感情甚至超過了對母親的情感。

家里的事情,他有時更傾向于聽繼父的建議。這個新家庭雖然與以往不同,卻讓郭成感到踏實。他開始明白,家不僅僅依靠血緣,還需要有人陪伴和支持。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在母親和繼父的呵護下,郭成逐漸成長為一個穩(wěn)重的人。母親安排他去美國留學,他在那里完成學業(yè)后,選擇留下來工作。

如今37歲的他已結婚,在互聯(lián)網行業(yè)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他長得像父親郭凱敏,尤其是眉眼之間,但由于小時候與父親接觸不多,關系始終有些疏遠。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倒是繼父查國鈞讓他感到親近。長大后,他開始理解父母當年為何分開。父親是一個追求夢想的人,而母親更看重家庭,兩人的道路不同,分開或許是最好的選擇。

郭成之所以能夠成長為現(xiàn)在的樣子,離不開母親的支持。離婚后,張芝華獨自承擔起家庭的責任,她的堅韌直接影響了郭成的性格和人生軌跡。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她從不訴苦,而是用實際行動告訴郭成,即使日子艱難也能過得下去。她放棄了外地拍戲的機會,接零散的活兒,只為多陪伴他。

這份用心在郭成心中深深扎根,使他比同齡人更早懂事。查國鈞的到來,則給予了郭成更多的幫助。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他不僅讓家庭更加穩(wěn)固,還帶來了一種從容不迫的態(tài)度。郭成從他身上學會了耐心與責任,這對他的未來產生了積極影響。

查國鈞不像父親那樣遙不可及,而是實實在在參與了他的成長。郭成在美國工作后,偶爾回想童年,認為繼父的陪伴是他能夠穩(wěn)步前行的重要原因。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他對父親的感情逐漸淡化,但對繼父的感激之情卻日益深厚。父母分開后,郭凱敏與另一位女性結婚,生活過得不錯。

他與母親不常見面,但每次通話時,張芝華提到他,語氣中總透著一種釋然。郭成的父親后來又生了一個兒子,這個弟弟進入了演藝圈,走上了與父親相似的道路。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郭成則選擇了另一條路,在國外安家立業(yè)。他的生活與父母截然不同,但也找到了屬于自己的位置。

郭成長大后,對父母的選擇有了新的看法。他不再認為父親的離開是一種拋棄,而是兩條道路的交匯。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郭凱敏追求事業(yè),張芝華守護家庭,誰都沒有錯,只是彼此的方向不同。他也明白了母親當時的堅持,她并非放不下,而是更加在意這個兒子。

查國鈞的到來讓他看到了另一種可能——一個家庭可以通過真心重新建立,而不必依賴血緣關系。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如今郭成在美國工作,已結婚,也開始思考如何平衡事業(yè)與家庭。他從母親那里學到了責任感,從繼父那里學到了陪伴的重要性。

這些品質在他身上融為一體,使他既能追逐自己的目標,又能顧及身邊的人。他的職業(yè)道路與父母不同,沒有走上藝術之路,而是進入了互聯(lián)網行業(yè)。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張芝華現(xiàn)在仍然在上海拍戲,查國鈞陪伴左右。郭成雖然身處遠方,但與母親的聯(lián)系從未中斷。

他知道母親為他感到欣慰,并非因為他多么成功,而是因為他成長為一個可靠的人。郭成的生活雖無大起大落,卻有著一種平凡而真實的延續(xù)。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