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歡做培訓(xùn)師的職業(yè),這是一個相對第三方角度,就是不摻和到人們之間太多利益糾纏中。

于是,我看到很多人生存的模式是:活在別人的嘴里。什么意思?就是生存的動力來自他人的評價。在單位希望領(lǐng)導(dǎo)評價高,哪怕為此受盡委屈,也要唯唯是諾,但換來穩(wěn)定的工作和不錯的收入。轉(zhuǎn)而,到了另一個場合,再用這好的工作和好的收入降維打擊,換來另一群人的贊美、敬酒和羨慕。這樣呢,就達成了平衡。

只是,時間久了,這人們就隱隱約約覺得少了點什么?少了啥呢?那是他們看到自己最愛的孩子時,在和寶貝的開懷大笑中,一對比,感覺失去了孩子身上的那種簡單和正確感,本來以為成人的世界不再有那些,那些是幼稚可笑的,可是看到自己的孩子,又恍惚了,又覺得還是該有。

他們迷惘了,但是沒人敢去說,也沒人能去講。

這種心理疾病,其實就是:被社會日了。

錢上身,控制了里面的魂。

病怎么治?病人要么著迷喝酒,要么著迷喝雞湯,鼓吹“做自己”!其中的女性們,被馮唐這類商業(yè)騙子迷得七葷八素。

就開始了持續(xù)交費學(xué)習(xí),如同患了高血壓每天吃藥但永遠好不了。

怎么真正根治這種?。?/strong>

的確是要活在自己心里,但是內(nèi)心不能空,更不能住上馮唐這類貨色,而是要有好的信仰。

信仰才能格式化這個心房。搭建主體結(jié)構(gòu),尤其承重墻不能拆。不能因為追求暫時的榮耀和感官舒適,就拆了大梁。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所以,每當看到人們各種表現(xiàn),我從第三方視角通過人的眼睛看進去,無非就是區(qū)分為兩種情況:

房里住了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