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寒遇上濕,不是不補陽,是時候未到

一患者,胃寒腹脹怕冷,喝點涼水就會拉肚子,容易嘔吐清水,受寒容易流清水涕,二便正常,舌淡苔水滑。自己用了附子理中芄,結(jié)果口干下巴長漫腫瘡痘(無有釘頭,按壓硬痛)舌苔變黃滑,問我是怎么回事?
我就跟他說“燥烈之補,有礙寒濕”,怎么理解呢?身體里有寒濕,一般想到溫陽化水,用補陽的辦法。但如果寒少濕多,排出去是不是更快?要知道水濕和津液是不一樣的,水濕是廢水,只會尿多,水腫或形成痰,但陰津是有用的,可以潤澤皮膚,濡養(yǎng)關(guān)節(jié),供養(yǎng)內(nèi)臟。
溫陽能化水,但過于燥烈也傷陰,一個把握不好,水濕沒化去,陰津已受傷了,所以仲景說“病痰飲者,當(dāng)以溫藥和之”,這里說的溫藥,是指溫+通的藥,比如桂枝、生姜、麻黃、茯苓等,用溫+通藥在于讓水濕走得更快,比如苓桂術(shù)甘湯、五苓散、五皮飲等
即使是真武湯用了附子,但沒忘記用茯苓、白術(shù)、生姜,而附子理中芄呢(附子,人參,白術(shù),干姜,甘草),用了附子、白術(shù)、干姜,卻沒有一味利濕之品,濕又何去?
當(dāng)濕不去,再加上熱,就變成郁熱,有濕有熱,底子又是寒的,用點熱的就上火,用點寒的就拉肚子,怎么辦?還不如先把濕去了,到時是寒底再用熱藥,是熱底再用涼潤的藥,豈不輕松?
所以上面這個患者,我讓他把理中芄中的附子去除,加上祛濕的厚樸、豆蔻、茯苓,再把補氣的人參、白術(shù)去掉,加上理氣行氣的陳皮、木香,把它由溫中補虛驅(qū)寒,變成溫陽行氣利水,這就是厚樸理中湯。
結(jié)果用了一周,舌苔就轉(zhuǎn)薄不再水滑,但還是舌淡,喝點涼的還是容易拉肚子,說明還是有寒啊,這里再用附子理中芄加減兩周,從此這胃寒的毛病就沒有再犯了。
所以不是不補,是時候未到。急則治其標(biāo),緩則治其本,標(biāo)重也該先其標(biāo)啊。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