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場景,可能大家會比較熟悉:聯(lián)合國安理會就巴以局勢召開緊急會議,會場內(nèi)外各國代表的發(fā)言形成鮮明對比:當巴勒斯坦代表痛陳加沙地帶20萬平民流離失所時,全場靜默;而當烏克蘭代表呼吁加大對俄制裁時,掌聲寥落。這一幕恰似國際社會的縮影——為何在俄烏與巴以兩場沖突中,世界對弱者的態(tài)度天差地別?

巴勒斯坦人77年未竟的建國夢,早已化作國際社會集體記憶中的創(chuàng)傷。自1948年以色列建國起,巴勒斯坦領土被蠶食至僅剩12%, 反觀 西方左翼的"同情邏輯"暴露出赤裸裸的意識形態(tài)濾鏡。他們高呼"支持烏克蘭抵抗侵略",卻將巴勒斯坦人的石塊與火箭彈污名化為"恐怖主義"。這種選擇性正義的背后,是美國信息戰(zhàn)大師的精心操盤:通過控制主流媒體敘事,將烏克蘭塑造成"民主衛(wèi)士",而將哈馬斯等同于巴勒斯坦全體民眾。 當土耳其轟炸庫爾德、沙特空襲也門時,西方集體沉默;但當 反觀烏克蘭,其"完美受害者"形象正隨著西方軍援清單曝光而崩塌——美國30億美元軍火輸送的不是和平,而是將烏克蘭變成消耗俄羅斯的"絞肉機"。更諷刺的是,當澳大利亞派殘聯(lián)主席應付和平峰會、印度使節(jié)在會場打瞌睡時,這場鬧劇徹底揭穿所謂"國際支持"的虛偽。 金磚國家集體拒絕為烏克蘭站隊,沙特帶著低級官員走過場,這些細節(jié)預示國際格局深刻變革。發(fā)展中國家不再滿足于做西方價值觀的應聲蟲,開始用腳投票表達立場。 正如奧地利總理直言:"沒有亞非拉國家參與,任何關于烏克蘭的決議都形同廢紙"。這種覺醒源于慘痛教訓:當北約東擴引爆俄烏沖突時,沒人關心俄羅斯的安全訴求;當巴勒斯坦兒童在廢墟中哭泣時,西方政客正忙著給以色列簽發(fā)空白支票。 站在人類文明的十字路口,同情心的天平不應被地緣政治綁架。當瑞士峰會淪為鬧劇、加沙?;饹Q議屢遭否決,我們比任何時候都需要超越陣營對抗的全球治理新思維——畢竟,強權邏輯下沒有贏家,叢林法則中盡是傷痕。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