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志強是臺灣政壇的老面孔,曾經(jīng)在國民黨副主席和臺中市長的位置上混得風生水起。

他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曾拋出了一句讓人耳朵豎起來的話:大陸不是永遠不會打臺灣,但要真正動武“不值得”。

這話一出,兩岸的網(wǎng)友、評論家都炸了鍋,有人覺得他點出了問題的關(guān)鍵,有人覺得他在和稀泥。

不過,胡志強這話不是隨便說的,他背后有自己的邏輯和觀察。

胡志強1948年在北京出生,小時候跟著家里逃到臺灣省,算是標準的“外省人”出身。

家里條件一般,但靠著努力,他考上了臺灣政治大學外交系,后來還跑去英國拿了個南安普頓大學的碩士,再到牛津大學搞了個博士學位。

學成回來,他在臺灣省的外交圈混了一陣子,2001年跳到地方上當了臺中市長,這一干就是13年。2014年,他又爬上了國民黨副主席的位置。

他的政治生涯不算短,見過的風浪也不少,所以他說兩岸關(guān)系的時候,多少有點分量。

胡志強拋出這句“大陸不是永遠不會打臺灣,但要真正動武‘不值得’”,其實是抓住了兩岸關(guān)系里一個老生常談但又繞不開的核心問題:大陸到底會不會動手?

這個問題,從1949年國共兩邊分家開始就沒消停過。

國民黨退到臺灣省后,一直喊著要“反攻大陸”,大陸這邊則把臺灣省當成自家跑出去的孩子。

幾十年下來,兩邊吵過也打過,但真刀真槍的大仗一直沒開起來。

胡志強這話的意思很明白:大陸有動武的可能性,但實際干起來,成本太高,收益不劃算。

大陸和臺灣之間不是沒擦過槍走過火,1950年代的兩次臺海危機,都是真打。

第一次是大陸想拿下金門和馬祖,結(jié)果美國跳出來,派第七艦隊堵在臺灣海峽,還跟臺灣簽了《中美共同防御條約》,大陸一看打不下去就算了。

第二次也是差不多,大陸炮轟金門,美國又送武器又護航,最后雙方還是沒全面開戰(zhàn)。

后來到了第三次臺海危機,大陸試射導彈,美國派航母過來,兩邊劍拔弩張,但還是沒打成。

這幾次危機說明啥?大陸不是沒想過動手,但每次都被現(xiàn)實潑了冷水——要么是美國插手,要么是自己掂量了一下覺得不值當。

為啥不值當?胡志強沒細說,但咱可以自己琢磨。

第一,打仗花錢。大陸這幾十年來經(jīng)濟突飛猛進,GDP早就甩了臺灣好幾條街。2023年大陸GDP超過18萬億美元,臺灣才7000多億美元,差距不是一般的大。

大陸搞經(jīng)濟建設,好不容易從窮日子熬到今天這地步,真要打一仗,錢花出去不說,沿海的經(jīng)濟區(qū),比如福建、廣東這些地方,離臺灣近,肯定得受影響。

工廠停工、港口停擺,外資跑路,這損失算下來可不是小數(shù)目。臺灣那邊呢,雖然經(jīng)濟體量小,但高科技產(chǎn)業(yè)厲害,尤其是半導體,全球一半以上的芯片都靠臺積電生產(chǎn)。

大陸要是動手,把這塊砸了,自己也得跟著吃虧,畢竟大陸自己的電子產(chǎn)業(yè)也離不開這些芯片。

第二,打仗還得看軍事。大陸的解放軍這幾年裝備升級很快,2025年軍費估計得超過3000億美元,海軍有航母,空軍有殲-20,導彈更是多得嚇人。

相比之下,臺灣軍隊人數(shù)不到20萬,裝備老舊,雖然有美國撐腰,買了F-16V和“愛國者”導彈,但整體實力跟大陸沒法比??蓡栴}在于,臺灣的地形是個天然屏障。

臺灣海峽寬100多公里,風浪大,登陸作戰(zhàn)難度高。歷史上日本和荷蘭人都試過打臺灣,知道這地方不好啃。

大陸要真打,登陸得花大力氣,傷亡不會小。而且臺灣當局這些年搞“不對稱作戰(zhàn)”,弄了一堆便攜式導彈和無人機,就是想讓大陸付出大代價。這種仗打下來,哪怕贏了,也是慘勝。

第三,美國這個因素繞不開。胡志強說“不值得”,肯定也考慮了美國。

《臺灣關(guān)系法》讓美國有法律義務給臺灣提供防御性武器,如果大陸動手,美國會出兵。雖然美國官方政策還是“戰(zhàn)略模糊”,但這幾年對臺灣的支持越來越明顯。

此前,美國又批了80億美元的軍售給臺灣,F(xiàn)-16V的交付也在加快。

大陸要是動手,美國八成會跳進來,哪怕不直接派兵,制裁、經(jīng)濟封鎖這些招數(shù)也能讓大陸很難受。

更別提日本、澳大利亞這些美國盟友,可能也會摻和進來,把事兒鬧得更大。

再說經(jīng)濟聯(lián)系,兩岸這幾十年,越走越近。2023年兩岸貿(mào)易額超過3000億美元,大陸是臺灣最大的出口市場,臺灣的東西有一半賣到大陸。大陸這邊,臺商投資也多,富士康這些大廠在大陸雇了上百萬人。

普通老百姓也有來往,福建和臺灣隔得近,很多人有親戚在對岸。

真打起來,這些聯(lián)系全得斷,生意沒了,家庭也散了。胡志強估計是覺得,這種情況下開戰(zhàn),傷的是兩岸的老百姓,得不償失。

當然,胡志強這話也不是說大陸完全不會動手。他前面說了“不是永遠不會打”,意思很清楚:如果臺灣真干出啥讓大陸覺得底線被踩的事兒,比如正式宣布獨立,大陸可能就忍不了了。

1992年兩岸有個模糊的共識,叫“一個中國,各自表述”,民進黨上臺后不認這個,但這是我們的底線。

2021年臺灣接收了第一批F-16V戰(zhàn)機,2024年11月又在嘉義基地搞了個接收儀式,66架戰(zhàn)機全到手。這玩意兒是美國賣的,能打能防,算是給臺灣壯了點膽子。

大陸這邊也沒閑著,2023年航母“福建艦”下水,2025年初又試航成功,軍力展示越來越強。兩邊都在攢家伙,但都沒真動手。

2025年初,福建和臺灣的漁民還在海上和平共處,偶爾還聊兩句漁情,說明民間還沒到撕破臉的地步。

胡志強說完這話后,慢慢淡出了公眾視線。

他2014年就卸了國民黨副主席的擔子,之后主要在臺中過日子,偶爾寫點評論,接受采訪。

兩岸關(guān)系這幾年,緊張是真緊張。

解放軍軍機2024年飛進臺灣“防空識別區(qū)”的次數(shù)創(chuàng)了紀錄,平均一個月得有20多次。

臺灣這邊呢,2023年把義務兵役從4個月延長到1年,年輕人叫苦不迭,但當局說這是為了防身。

大陸的《反分裂國家法》2005年就定了調(diào),必要時可以用“非和平手段”,這幾年這話提得更多了。

其實,兩岸老百姓大多不想打。網(wǎng)上吵架歸吵架,真要動刀動槍,誰都不樂意。胡志強這話,算是一針見血地點出了這個現(xiàn)實:打仗誰都輸不起,和平雖然別扭,但至少還能過日子。

胡志強不是說大陸沒能力打,也不是說臺灣能高枕無憂,而是把打仗的成本和收益擺出來,讓人自己掂量。兩岸關(guān)系這東西,復雜得像一團麻,解不開也剪不斷。

2025年這會兒,兩邊還在拉鋸,誰也不想先動手,但誰也不敢松懈。

胡志強退下來了,但他的話還挺有回聲,可能因為他說出了很多人心里想的:打仗,太不值當了。

參考資料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國臺辦:臺灣是中國的臺灣,解決臺灣問題不容外人置喙(兩岸關(guān)系) 國際在線

為提升可讀性,此文歷經(jīng)加工與潤色。劇情演繹,僅供娛樂,萬勿信以為真,切莫對號入座。圖文素材皆源自網(wǎng)絡,若有冒犯侵權(quán)之嫌,請及時聯(lián)絡,我會第一時間修改或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