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 冰 管詩雨 龔煜煊 錢一葦

北京平谷的小提琴雕塑。

劉尊飛在演示制琴工藝。

琳瑯滿目的各式提琴產品。

制琴大師莫拉西參觀提琴文化體驗館。

工人在加工小提琴。 (本版圖片為受訪者提供)
初春時節(jié),從北京市區(qū)驅車一路向東,駛入平谷區(qū)境內,一座巨型小提琴雕塑躍入眼簾。此刻,無需導航的提示,便已知曉來到了東高村鎮(zhèn)。
40年前,這里是北京的“菜籃子”和“果園子”,三輪車滿載著大桃和蔬菜的清香,駛向北京城的各個角落;40年后,在果菜飄香之中,這里琴音縈繞,更成為聞名世界的“提琴小鎮(zhèn)”。40年間,東高村鎮(zhèn)以農業(yè)發(fā)展為底色,抽枝展葉,孕育出提琴特色產業(yè)的碩果,使琴弦跳動的旋律與蔬菜破土、鮮果落地的聲音交響共鳴。
從農業(yè)種植到樂谷琴工,東高村鎮(zhèn)走上了一條雙軌發(fā)展道路。昔日的菜農走進車間,握起刻刀,讓一個傳統(tǒng)的農業(yè)小鎮(zhèn)與西洋樂器結緣。泃水河畔的木屑,幻化成全球三成市場份額的提琴產業(yè),讓這個小鎮(zhèn)在世界舞臺上奏響了來自東方的樂章。
從“一塊木頭”到“一把提琴”
3月6日上午,京郊東高村鎮(zhèn),伴隨著小提琴曲《沉思》的悠揚旋律,華東樂器有限公司負責人劉凱帶領筆者走進了提琴文化體驗館。展柜里,一把把提琴有序排列,盡顯工藝之巧。踩著音符繼續(xù)前行,制琴工具琳瑯滿目,工匠們精心雕琢的場景一幕幕再現。一條記錄著華東樂器有限公司發(fā)展歷程的時間軸沿著墻壁向后延伸??粗鴫ι系睦险掌?,劉凱臉上有些動容,“這些照片見證了我們一步步走來的不易?!?/p>
20世紀80年代,東高村鎮(zhèn)的提琴產業(yè)開始萌芽。彼時,村里有許多木匠,做家具、修木器,劉凱的父親劉云東便是其中之一。一次偶然的機會,他接觸到了提琴制作,這讓他意識到,許多以木工為生的鄉(xiāng)親們,完全可以依靠手藝制作出更精細、具有更高價值的樂器。
懷揣著這份信念,劉云東決定“試一試”。1988年,7個年輕人,7000元,租下3間房,華東樂器有限公司的前身——北京新星提琴廠在東高村鎮(zhèn)成立。缺乏專家指導,劉云東就三次登門拜訪,請來提琴制作大師戴洪祥擔任技術指導;沒有經驗,他就請來提琴廠退休的老師傅;沒有人手,他就親自上陣。
2000年左右,東高村鎮(zhèn)借助提琴產業(yè)和人力資源優(yōu)勢,將初期的小作坊模式逐步發(fā)展為集群樂器企業(yè)模式,把提琴產業(yè)這把“火”燒得越來越旺。到2008年,世界上每10把小提琴,便有3把來自這個小鎮(zhèn)。每年生產的近30萬把提琴,通過集裝箱,漂洋過海,銷往全球4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
“產量是上去了,但我們的利潤卻止步不前。一把兩三百元的普及型小提琴,根本覆蓋不了材料和人工成本?!眲P回憶,劉云東參加德國法蘭克福樂器博覽會時,一位略懂漢語的外國人走到他的琴位前說,“低級琴,沒品牌?!绷攘葞渍Z如利刃刺痛了劉云東的心,也催逼著東高村鎮(zhèn)的提琴產業(yè)實現從“粗制”向“精致”、從低端向中高端轉變。
為提升品質,公司從阿爾卑斯山等地進口云杉、楓木等高檔木料,以國際化標準改良產品,提高制作水平和裝配工藝,從普及提琴生產向中高端轉型。公司從高校聘請制琴專業(yè)人才,成立專門的工作室,接收定制提琴的高端訂單,一把普通的定制琴價格已達3萬元左右,自主品牌“華蘊”的名聲也越來越響。
作為提琴的“臉面”,油漆影響著提琴的音色和檔次。2016年,伴隨著國家實施環(huán)保督察制度,華東樂器有限公司開始了制作環(huán)保漆的艱難轉型?!澳嵌螘r間,公司上上下下都憋著一口氣,立志攻克環(huán)保漆難題。”劉凱說。
他們請來中央音樂學院的提琴制作專家,投入幾百萬元研發(fā),從蟲膠、梔子、薰衣草等天然植物和中草藥中,提煉出不含苯系物的酒精性顏料和油性顏料。“當時有一只蜜蜂停留在剛刷過漆的小提琴上。蜜蜂多么挑剔啊,它愿意停下來,可見咱們的漆多環(huán)保!”說到此處,劉凱的臉上露出自豪的笑容。如今,東高村鎮(zhèn)的提琴都穿上了“新衣”,用上了天然的“綠色漆”。
2020年以來,華東樂器有限公司主動求變,將目光投向了線上平臺,通過電商及直播等方式,一對一選琴試音,拓展銷售渠道,傳播提琴文化。打開直播間,屏幕上跳動著觀眾的彈幕:“小提琴為什么被稱為‘樂器中的皇后’?”“可以講講怎么保養(yǎng)提琴嗎?”“可以試聽提琴的音色嗎?”在華東樂器有限公司直播間負責人井海寶的協(xié)助下,制琴師劉尊飛輕輕地拉起琴弓,悠揚的旋律即刻流淌而出,穿越手機屏幕,傳到了每一位觀眾的耳中。伴隨著音樂,劉尊飛開始詳細地講解提琴的保養(yǎng)知識和音色特點。井海寶介紹,近年來,通過開展公益“云”課堂,越來越多的人開始了解并愛上提琴。
目前,東高村鎮(zhèn)已有五家樂器制造上下游企業(yè),其中華東樂器有限公司更是華北最大的提琴生產企業(yè)。其產品不僅在國內市場占據重要地位,還遠銷歐美、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qū),出口量占總量的80%以上。
穿過文化體驗館的長廊,走進制琴師陳鳳軍的工作室。墻上,掛滿了鋸、鉆、刨等各式工具。另一側的玻璃柜里,陳列著各種國際性獎杯和證書。工作臺前,身著圍裙的陳鳳軍在明亮的白色燈光下,俯身專注地打磨手中的襯條,給面前初具雛形的小提琴木坯粘上直板。拿起一把銼刀,他開始按照預先畫好的線條雕刻琴頭。琴頭的雕刻是整琴制作中彰顯制作風格的重要部分。銼刀的每一刀走向,都會影響琴頭的弧度與線條,尺寸的精準,也是影響提琴音色重要因素之一?!霸谶@個過程中,你必須用心與木頭對話,才能把握好每一處尺寸?!标慀P軍說。
陳鳳軍身后的墻上,懸掛著一幅世界著名制琴大師斯特拉迪瓦里所制作的老琴圖片。閑暇時,他總會抬頭凝視,仔細研究它的每一處細節(jié)?!耙话迅纫话押?,做琴是永遠學不完的”,如今他已經斬獲了多項國際制琴比賽專業(yè)大獎。
從一塊木頭到一把提琴,工匠精神代代相傳,東高村鎮(zhèn)的提琴產業(yè)也經歷了從無到有、從低到高的蛻變。“提琴之鄉(xiāng)”的名頭越叫越響,成為了東高村鎮(zhèn)的金字招牌。
從“京郊菜籃”到“音樂搖籃”
提琴產業(yè)的發(fā)展,讓東高村鎮(zhèn)的一部分村民從田間走向車間,揭開“樂器皇后”神秘的面紗;讓孩子們從鄉(xiāng)間課桌登上音樂舞臺,眺望藝術的遠方;讓小鎮(zhèn)開啟了京郊菜籃與音樂搖籃的二重奏,實現產業(yè)升級與文化傳承的深度融合。
走進華東樂器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修弦枕、磨弦槽、打琴軸、上音柱、修琴碼……一道道工序正有條不紊地推進,35歲的郭增慧正熟練地組裝提琴?!皝磉@里之前,我就是一位普通的家庭主婦,干過很多份工作,音樂和提琴對我來說是很遙遠的東西?!惫龌鄹锌?。十年前,她從河北張家口嫁到東高村鎮(zhèn)附近的三河市,靠著家里的幾畝田地,生活并不富裕。在朋友的介紹下來到提琴廠,廠里的工資可觀,按件計酬,時間機動靈活,可以隨時照顧家庭。于是,她在這兒一干就是十幾年。
廠里像郭增慧這樣的老員工不在少數,目前,樂器廠有兩百余名員工,大部分都干了十幾年。1999年進廠的耿占華,從車間流水線上的制琴工,到負責統(tǒng)計的原材料會計,她見證了提琴廠二十余載的發(fā)展。提琴廠給她帶來的不只是一份工作,更是未來的保障。“廠里會給每一名工人上保險,以后我們都能領退休金,養(yǎng)老有了著落。”耿占華提到。
當流水線上的指紋與琴弦上的指法重疊,木板打磨的“沙沙”聲與舞臺上的琴音共鳴,音樂的夢想在此完成了傳唱。
2021年以來,東高村鎮(zhèn)先后與中央音樂學院、北京舞蹈學院、中國戲曲學院合作共建特色美育基地,成立呂思清、娜木拉、胡巖等音樂人才工作室,引進5名中央音樂學院、中國音樂學院應屆畢業(yè)生,助力當地音樂培訓?!澳壳?,美育基地每年培訓7000人次?!比A東音樂城負責人劉旋介紹。除此之外,美育基地每月還會舉辦音樂匯報演出,為當地居民奉上音樂盛宴。
1月20日,華東音樂城2025新年匯報演出在能容納500人的音樂廳舉行。舞臺上,一個個小音樂家手持小提琴率先登場。琴弦在指尖下跳躍,音符隨琴弓流淌。隨后,大提琴渾厚的聲音加入,與小提琴一呼一應。演出完畢,小演奏家們身著華服鞠躬謝幕,家長們滿臉的幸福與驕傲。
郭增慧的女兒上五年級,也是臺上的一員。從10歲起便在華東音樂城學習小提琴,拉著媽媽親手做的琴,她已經考下了小提琴四級證書。“華東樂器給當地孩子學音樂提供了極大便利?!惫龌奂拥卣f。從前,她以為小提琴對普通人來說遙不可及,如今,這里的每個孩子都能觸碰這顆音樂明珠。
來到華東音樂城美育基地二樓,一方舞臺映入眼簾,舞臺對面的玻璃柜中,小提琴、大提琴、吉他、二胡等各種樂器陳列其中。走廊旁,分布著幾間音樂與舞蹈教室。此時,一曲如泣如訴的小提琴協(xié)奏曲《梁?!吩谝婚g音樂教室里悠悠響起。演奏者是平谷區(qū)去年通過人才引進計劃,從中國音樂學院聘請的小提琴老師溫程瑄。她不僅在美育基地授課,還走進平谷各學校,培訓音樂老師,助力平谷區(qū)今年推出的音樂“浸潤計劃”。該計劃通過讓3000把小提琴進校園,為三年級學生開展提琴培訓,以提升當地學生音樂素養(yǎng),培養(yǎng)專業(yè)人才。“通過‘大手拉小手’,我們希望平谷區(qū)的每一個孩子都能多一項技能,帶著我們的提琴走向世界舞臺!”平谷區(qū)東高村鎮(zhèn)黨委書記楊福臻表示。
走出美育基地,漫步在鄉(xiāng)間小道上。楊福臻抬手,給我們指向不遠處的滑雪場,“看,這是咱們鎮(zhèn)的漁陽滑雪場?!狈叛弁ィd延起伏的雪道,從山頂蜿蜒而下,未消融的積雪在陽光下熠熠閃光。
在琴音的指引下,越來越多人走進這座小鎮(zhèn),開啟“春賞百花,夏聽音樂,秋采碩果,冬戲冰雪”的四季休閑之旅。音樂的種子也被播撒在這里的每一寸土地,延伸向更廣闊的地方。
從泃水河畔到世界舞臺
當泃河水波載著提琴聲漂向太平洋,平谷東高村鎮(zhèn)的“產業(yè)之聲”已悄然登上更大的舞臺——這里生產的提琴不再只是靜臥于京郊工坊,而是飛越國界,吸引全球各地的頂尖匠人前來交流切磋。這個京郊小鎮(zhèn)正以提琴為筆,在世界五線譜上書寫“中國聲場”的傳奇,將中國匠造嵌進全球音樂產業(yè)鏈的核心聲部。
“琴漆可不只是‘化妝師’,它是提琴的‘第二聲帶’?!痹谌A東樂器有限公司工作室里,制琴師劉尊飛手持筆刷,正對著燈光調整漆面厚度。他仿制的經典阿瑪蒂琴型1615中提琴已進入最后的調試階段——面板的木料選用的是存放近30年的來自阿爾卑斯山的老料,弧度誤差被嚴格控制在0.1毫米內,琴碼正在被反復調整組裝。為了達到更好的演奏效果,劉尊飛除了憑借多年的經驗反復推敲外,還邀請了一位專業(yè)演奏家與自己一同調試。
制琴師用心制作的提琴,是能夠透過琴聲展現出來的。在平谷區(qū)東高村鎮(zhèn)舉辦的第五屆中國國際提琴及琴弓制作比賽現場,一排排標有參賽編號的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及琴弓依次排開,來自世界各地的制琴家、演奏家正全神貫注地對這些作品進行評估。他們手中拿著工具,俯身細察,輕撫琴身,相互交流。劉尊飛耗時六個月制作的經典阿瑪蒂琴型1615中提琴也在這些作品中,而且晉級了中提琴決賽。
2013年,第二屆中國國際提琴制作比賽在平谷區(qū)舉行,這也是平谷首次舉辦這樣的國際提琴比賽,當時泃河兩岸的制琴工廠里正飄著木料初刨的清香。此后,三屆賽事在平谷扎下了根,這把“國際琴弓”拉開了東高村鎮(zhèn)與世界的對話。2024年,來自意大利、德國、美國等10個國家的261位琴匠,攜456件作品跨越山海而來。高水平的國際賽事為平谷區(qū)的制琴師們搭建了一個寶貴的交流與學習平臺,也為提琴產業(yè)打開了更為廣闊的海外市場。
在筆者與劉凱會面的前一天,他接到了來自美國客戶的緊急電話。對方在電話中焦急地告知劉凱,其倉庫中的提琴已經售罄,正迫切需要新一批提琴的抵達。劉凱告訴筆者,2025年北京華東樂器有限公司的預計產值高達4500萬元。從最初的無人問津到如今在多個國際賽事上嶄露頭角,東高村鎮(zhèn)正帶著中國提琴登上世界頂級的演奏舞臺。
從前提琴是謀生的工具,如今提琴是文化的載體。2018年,西班牙瓦倫西亞大區(qū)利麗亞市與北京市平谷區(qū)正式締結友好城市。平谷區(qū)的制琴師們用提琴奏響西班牙樂曲,兩座城市因“樂”結緣、因“琴”生情。這場跨越九千公里的“琴緣”,讓地中海沿岸的西班牙與泃河邊的提琴小鎮(zhèn),開啟了長達7年的文化交流之旅。
與提琴小鎮(zhèn)一同走向世界的,還有平谷區(qū)的學生們。平谷西班牙研學夏令營的舞臺上,楊玉鶴正用大提琴演繹經典樂曲。這位背著琴盒穿梭于中西音樂文化周的“候鳥”,在盛夏的平谷與寒冬的瓦倫西亞之間劃出五線譜般的軌跡。楊玉鶴表示,中西文化交流活動為他申請國際音樂學院提供了重要助力,目前他正在德國不萊梅藝術學院就讀大提琴專業(yè)?!耙魳贰祟愖蠲篮玫恼Z言!”在著名小提琴演奏家盛中國贈予華東樂器有限公司的題詞下,楊玉鶴舉起那把誕生于泃水河畔的大提琴,再一次拉響了動人的樂曲。
站在提琴文化體驗館前,平谷區(qū)委常委、宣傳部部長高磊看著正在運行的生產車間說道,“我們要讓每道木紋都淌著產業(yè)創(chuàng)新的聲波,讓提琴小鎮(zhèn)成為全球制琴產業(yè)活的博物館?!?/p>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