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周總理來到巴基斯坦進行訪問,并受到了當?shù)厝罕姷臒崆闅g迎。
然而,這一路上的歡聲笑語卻在參觀一座工廠時戛然而止。只見一向儒雅溫柔的周總理竟然罕見地發(fā)了火:“這是把人當機器!”
當時究竟發(fā)生了什么?一向重視外交禮儀的周總理又為何突然發(fā)脾氣呢?

幽默化解尷尬
在新中國成立之初,中央除了要盡快恢復國內(nèi)建設(shè)外,還有一件重要的任務,那就是盡快與其他國家建立友好關(guān)系,提高國際的影響力。

只是當時我軍剛剛打敗了國民黨軍隊,所以當時以美國為首的一些國家都在觀望狀態(tài),并沒有選擇馬上與我國建交。
在這種情況下,周總理便挑起了外交的大梁,開始努力向外展示我國的大國風采。

可以說,從建國之初只有寥寥幾個邦交國,到我國得到眾多國家的支持,恢復聯(lián)合國合法席位,周總理這些外交工作者功不可沒。
但不得不承認的是,一開始這條外交之路并沒有我們想象得那么順利,甚至可以說是舉步維艱。

當初有些大國記者甚至就是懷著偏見過來的。但面對這些挑釁,周總理總是不卑不亢,以幽默輕松地方式化解。
在五十年代時,周總理曾在辦公室接見了一位美國記者。當時他的辦公桌上正好放著一支派克鋼筆。

這位美國記者看到后便得意地問道,總理先生,沒想到您也喜歡用我國的鋼筆。
他這話一出,在場的人幾乎都變了臉色,任誰都能聽出他話中的意思。若是這個問題回答不好,很有可能被對方大做文章。
然而,周總理絲毫不慌。

他直接風趣地說,這支筆是一位朝鮮朋友送給他的。對方說這支筆還是美軍在板門店投降儀式上簽字用過的,希望他能留下做個紀念。
他認為這支筆很有意義便留下了。
美國記者聽后頓時變得臉紅耳赤,之后再也沒有說過出格的話。

還有一次,有位西方記者問道,總理先生,你們?yōu)槭裁匆獙⑷俗叩穆贩Q為“馬路”呢?
他的話音一落,周圍的外國人也不禁笑出了聲。但周總理并未急著反駁,而是巧妙地說,因為我們走的是“馬克思主義道路”,所以簡稱“馬路”。

對方心有不服,于是又問,在我們國家,人們都是抬著頭走路,但為什么你們國家的人卻都低著頭走路呢?
這次周總理的回答更是絕妙:“這個問題很簡單嘛,因為你們在走下坡路,所以要仰著頭,而我們走的是上坡路,所以要低著頭?!?/strong>

兩句話說完,我方這里頓時響起了雷鳴般的掌聲,而對面的人則面面相覷,再也沒有了一開始的傲慢。
周總理就憑借著這樣的“中國智慧”,開始將我國的聲音帶上國際舞臺。
大家在逐漸對這個新生的國家改觀的同時,也有不少外國人被周總理的人格魅力所折服。

可親可敬的總理
1954年的日內(nèi)瓦會議,是我國第一次打開外交大門。但那時美方代表團團長杜勒斯卻不以為意,規(guī)定手下不許與我方人員握手。
會議開始后,對方言語激烈,寸步不讓,場面十分緊張。但周總理從頭到尾始終不慌不忙,以禮待人。

這樣的風度甚至讓一眾西方人為之贊嘆。
等會議結(jié)束后,美方代表團的副團長史密斯已經(jīng)完全折服于周總理的人格魅力之下。
他通過擁抱的方式,向周總理表達了自己的友好,還巧妙地避開了杜勒斯“不準握手”的規(guī)定。

除了這次外,在1955年的亞非會議上,當眾人針對一個問題吵得不可開交時,周總理更是以“我國代表團是來團結(jié)而不是來吵架”,穩(wěn)定了場面。
也正是因為這次會議,讓我國贏得了廣大亞非國家的友誼。

當時菲律賓的外交官還特意評論說,周總理是我去時候的“敵人”,回來時候的朋友。
從這短短的一句話中便能看出,在他們心中,周總理的人格和形象是多么的高大和偉岸。
到了1972年,在中美兩國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中美終于達成建交。

當時尼克松親自過來訪問,周總理熱情地接待了他。在兩人交談期間,尼克松便深深被總理的風范所吸引了。
他曾說過,總理給他的印象是始終鎮(zhèn)定自若,從未失態(tài),一直以平等的方式看待他。這讓他體會到了在其他地方從未體會到的感覺。

當時總理因為手臂有傷脫大衣比較不方便,他還親自幫其拿著大衣??梢妰扇嗽谙嗵幹幸伯a(chǎn)生了極其深厚的友誼。
而周總理的魅力不僅體現(xiàn)在他面對其他大國時,能不卑不亢,巧妙應對;還體現(xiàn)在他面對小國時能平等對待,給予尊重上。

平等的外交風格
1960年,中國與古巴剛建交沒多久,古巴領(lǐng)導人格拉瓦便帶領(lǐng)著外交團訪問了我國。
因為當時我國作為東方大國一直不求回報地援助其他小國,格拉瓦為了表示感謝便特意在兩國公報上寫下了“感謝中國無私援助”的字句。

但周總理卻堅決不同意這種寫法,他認為各國之間的幫助都是相互的,大家都是平等的。
這一舉動讓格拉瓦異常感動。他回國后便向全國人民進行了廣播,講述了我國和周總理對古巴的深厚友誼。
除了古巴以外,周總理對他國也是給予了同樣的尊重和理解。

1960年,周總理率領(lǐng)代表團對緬甸進行訪問。當時恰逢他們國家的潑水節(jié),其總理吳努便熱情地邀請周總理穿上他們的民族服飾參加節(jié)日。
或許對于其他國家的領(lǐng)導人來說,穿上其他國家的民族服飾可能會猶豫,但周總理卻二話不說表示了同意。

那天,總理便穿著異鄉(xiāng)服飾與當?shù)孛癖娨黄鹣硎苤?jié)日快樂的氛圍,大家都對和藹可親的周總理產(chǎn)生了好感。
在后來幾次訪問期間,周總理又穿上了兩次他們的民族服飾,期間參加了他們的其它民族活動。

這件事在引起了很大的反響,大家對于周總理這種充分尊重其他國家信仰的行為都表示了贊揚。
或許在很多人眼中,周總理就是這樣一個臨危不懼,即使再大的困難也能泰然處之的人。但實際上,他也曾發(fā)過一次火。

那是在1956年,周總理受邀出訪巴基斯坦。這里的人民純樸而熱情,周總理與他們交往時也很快樂。
然而,當周總理受邀來到一家制作刀片的工廠參觀時,卻突然皺緊了眉頭。

在那里他看到了一個看上去只有十四五歲的孩子,長得瘦瘦小小的,一看就是營養(yǎng)不良造成的。
在周總理從走進來到聽到他身邊,他便一直熟練地包裝著手中的刀片,連抬頭的功夫都沒有。

見小工人如此辛苦,周總理不由有些心疼。他當即轉(zhuǎn)身對廠長怒道,他還只是個孩子,你們這是把人當成機器!
陪同人員被說得啞口無言,最后表示一定會改進。

之后周總理又將廠長送給他當作紀念的刀片送給了這個孩子,并鼓勵他要回學校去讀書,將來好好建設(shè)自己的國家。
小男孩聽后感動得流下淚來。

當時這件事一經(jīng)報道很多人都覺得驚訝。因為在他們的印象里周總理永遠都是風輕云淡的樣子。在鄭重的外交場合里大家更是很少見到他生氣的樣子。
難道是他忘記外交禮儀了嗎?其實并不是,周總理的生氣并不是在發(fā)泄情緒,而是出于對他國人民的同情。

周總理心中裝的不只是我國的百姓,他還深深掛念著世界上所有受苦受難的人民,希望他們能早日脫離水深火熱的生活。
總理以及其他老一輩革命家或許都在深深期許著,世界人民大團結(jié)的那一刻可以早日到來吧!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