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第三次刷完《玫瑰的故事》,仍被那個看似不經(jīng)意的細節(jié)所吸引——當(dāng)玫瑰和哥哥問起父母對自己婚姻的評分時,黃爸爸毫不猶豫地打出120分,而黃媽媽思索片刻,只給出了80分。
這20分的差距,看似微不足道,卻藏著婚姻里最深的秘密。
記得有一場戲里,黃亦玫回家,黃媽媽立刻端出一桌豐盛的飯菜。玫瑰感嘆媽媽的好手藝,黃爸爸笑著說:“你媽媽只在你回來的時候才下廚。平時你不在,我們就在食堂解決?!?/p>
那一瞬,我忽然明白了黃媽媽為何扣掉那20分。
黃媽媽并非天生熱愛下廚的女性。她選擇在女兒回家時精心烹飪,是因為這是她表達母愛的方式。而平日里,她更樂意去食堂——即便是清華食堂的飯菜再好,也不會比自己親手做的差到哪去。

在黃媽媽不做飯的時候,黃爸爸也從未想過自己去鉆研廚藝。他總是和妻子一起去食堂,或者等著妻子偶爾下廚的恩賜。
這哪像黃振華,即使工作再忙,也會給蘇蘇準備一份料理。
黃媽媽扣掉的20分,或許就扣在這種看不見的家務(wù)不平等上。
細心觀察會發(fā)現(xiàn),黃爸爸是個浪漫的人,喜歡養(yǎng)花種草,偶爾脫口而出的詩句讓人驚艷。而黃媽媽則實際得多,她說做飯就是最好的放松——這分明是自我安慰的話。

兩個人的頻率不同。黃媽媽正琢磨著晚餐做什么菜的時候,黃爸爸可能在思考陽臺上的月季該怎么修剪。
別誤會,我不是說黃爸爸不好。他是劇中難得的好丈夫、好父親形象。但即使是最理想的婚姻也會有遺憾,就如黃媽媽口中的那20分。
記得黃爸爸曾提到,當(dāng)年為了生下玫瑰,黃媽媽放棄了出國深造的機會。
一個能考上清華、成為教授的女性,會沒有事業(yè)心嗎?不可能。

那是一個職業(yè)女性不多的年代,黃媽媽卻成為了一名大學(xué)教授。她必然有過自己的抱負和野心。但為了家庭,為了孩子,她做出了犧牲和退讓。
這或許就是黃媽媽婚姻評分中缺失的另一部分原因。
在黃爸爸看來,婚姻滿分100分,加上一雙優(yōu)秀的子女,自然是120分。而黃媽媽扣掉的分數(shù),可能來自于那些她不得不放棄的夢想。
這讓我想起了玫瑰在婚后的掙扎。方協(xié)文不讓她工作,控制她的社交圈,甚至連她的穿著都要過問。玫瑰最終選擇離婚,不正是因為她看到了母親的婚姻嗎?

黃媽媽雖然有遺憾,但她得到了尊重。黃爸爸可能不會做飯,但他從不阻止妻子追求自己的事業(yè)。而方協(xié)文卻要徹底控制玫瑰的一切。
玫瑰寧愿單身,也不愿將就于一段不平等的關(guān)系——這種堅持,不正是來自她觀察父母婚姻而得到的啟示嗎?
黃媽媽的80分婚姻,是她那個年代女性能獲得的相對幸福的結(jié)果。而玫瑰,生在更加開放的時代,她要追求的必然是100分,甚至120分的完美關(guān)系。
劇中,玫瑰曾問過父親:“爸,你覺得媽媽幸福嗎?”

黃爸爸笑著回答:“你媽媽當(dāng)然幸福啊,有我這樣的丈夫,有你們這樣的孩子?!?/p>
玫瑰卻若有所思。
或許她看到了母親眼中偶爾閃過的那一絲遺憾。也或許,她決心在自己的人生中,不再重蹈母親的覆轍。
那扣掉的20分,成了玫瑰人生選擇的指南針。
婚姻里的遺憾,往往會在下一代身上得到彌補。就像黃媽媽曾經(jīng)的夢想,最終通過女兒的堅持與選擇,得到了另一種形式的實現(xiàn)。
這大概就是《玫瑰的故事》想告訴我們的:幸福不必完美,但一定要真實。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