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上有錯字!2019年,有人根據《中國人民銀行法》之第十六條的內容“人民幣的單位為元,人民幣輔幣單位為角、分”,說在新版的一百元人民幣上發(fā)現錯字。
這人名叫郝銘鑒,他認為:《中國人民銀行法》明確規(guī)定人民幣的單位是“元旦”的這個“元”字,新發(fā)行的人民幣上用“圓圈”的“圓”屬于用字不規(guī)范!
郝銘鑒是誰?他是不是在嘩眾取寵?郝銘鑒?!兑慕雷帧冯s志創(chuàng)始人,筆名雷剛、賀征、斯言、楚山孤等,1944年生于江蘇建湖,曾任上海文化出版社總編輯,《咬文嚼字》主編、《編輯學刊》主編等。
這位著名的語言學家,年輕時的夢想成為一名老師,1964年毛主席鼓勵大學生深入基層,他便到上海的郊區(qū)金山去為農民辦了一所語言學校,這是他在語文應用上的第一次“大嘗試”。
他在后來回憶起這件事情時說:“我自己總結了漢語中的常用字,并編成了教材,讓農村的小年輕在最短時間內學會看書閱讀。沒想到還挺奏效?!?/p>
“文革”結束后,郝銘鑒選擇進了出版社:“這時我對出版的認識,已經和教師聯系在一起了。教室是個小課堂,出版是個大課堂。一堂課只能影響幾十個學生,一本書卻可能影響全社會?!?/p>
到了1995年,全國有8000多種刊物、200多種語文刊物,市場飽和,但缺少針對社會語言文字應用的刊物。郝銘鑒躍躍欲試,想創(chuàng)辦一本這方面的刊物。起什么名字?“咬文嚼字”原本是貶義,但他有自己的理解:“‘咬文嚼字’代表的是大家寫文章時字斟句酌、嚴謹治學的態(tài)度?!?/p>
《咬文嚼字》的創(chuàng)刊,按照他的說法是“應運而生”:“自己當時做的就是編輯出版,而出版物中經常有差錯。身為總編,有責任就這些差錯想點解決辦法?!?/p>
刊物如何亮相?他選擇向自己“開炮”——重金請讀者挑刺兒。在刊物里發(fā)現一個錯誤獎賞1000元,而當時的行業(yè)市場價是一個錯誤10元??锪料嗪蠓错懖诲e,三次加印,《咬文嚼字》進入大眾視野。
很快,《咬文嚼字》就成為是我國出版界頗具影響的一份規(guī)范社會語言的“小”雜志。說它“小”,確實小,32開本,一年12期,每期約5萬字。體量小,力量卻不小,雜志以專門“咬”文字差錯而聲名鵲起,被賦予“語林啄木鳥”之稱,漸漸影響了中國人的語文生活。
2006年開始,《咬文嚼字》每年發(fā)布的當年中國出現頻率最高、覆蓋面最廣的“十大語文差錯”;2008年開始,《咬文嚼字》每年公布當年中國出現頻率最高、覆蓋面最廣的的"十大流行語",這都成為現象級的活動、引起業(yè)界內外的關注。
2020年4月2日,郝銘鑒先生因病在上海靜安區(qū)中心醫(yī)院逝世。據《咬文嚼字》現主編黃安靖介紹說,即使在病重期間,郝銘鑒依然在“咬嚼”漢語,抱病寫下的最后一篇文章,是為讀者詳解漢字“畫”與“劃”的不同用法,該文發(fā)表在當年三月刊“編校信箱”欄目中。

對于文章開頭說到的人民幣上的錯字問題,中國印鈔造幣總公司隨即在官方微信公眾號上作出回應,說新版人民幣所使用的這個“圓”字屬于我國文字當中的傳統(tǒng)漢字,有很多用法,包含多重意義,在《現代漢語詞典》、《辭海》等典籍當中,都有貨幣單位的用法,無論是“圓圈”的“圓”,還是“元旦”的“元”,在貨幣上是同用同意,可以互為通用的。
但是,如去覺得這個說法是不能服眾的。因為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經歷,填支票時、照著稅務部門的稅票把“元”填成了“圓”,去銀行時、銀行就說寫錯了,應該寫“元”。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