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共歷史上,參加過長征的女戰(zhàn)士,只有區(qū)區(qū)30人。其中,有一個女戰(zhàn)士用一雙裹過的小腳,走完了二萬五千里。
她是20年代就參加了革命的邱一涵。

邱一涵是湖南平江人。她的家是一個革命家庭,父親和兄長都是中共黨員。父親在大革命時擔任過銅鼓縣蘇維埃政府財政部長,老兄擔任過湘鄂贛省經(jīng)濟部長,兩人都成為了烈士。在父兄的影響下,邱一涵很早就參加革命,并于1929年與湘鄂贛特委宣傳部長袁國平結婚。
時年22歲。
1930年,邱一涵正式加入了紅軍,在紅三軍團政治部當干事,后來成為中共湘贛省委婦女部長。當時,哥哥是經(jīng)濟部長,她是婦女部長,是有名的“兄妹部長”。
1934年10月,紅軍開始長征。全軍只有30名女同志獲準隨部隊行動。邱一涵是其中一個。她們隨衛(wèi)生部行動,負責照顧傷病員。邱一涵為二班班長。爬雪山時,她由于小時候纏過腳,行動十分不便,多次跌倒,差一點滾下山崖。恰巧,袁國平和警衛(wèi)員路過,才把她救了起來。

(左一為邱一涵)
邱一涵和袁國平一共生育了三個孩子。由于行軍打仗,他們先后把孩子送去湖南老家,讓父母撫養(yǎng)。大女兒跟著外婆去逃難,13歲就給人家當了童養(yǎng)媳;二女兒長到兩歲時得病,因為無錢醫(yī)治夭折,唯一的兒子在老家一直跟著眼睛失明的奶奶討飯度日。
邱一涵一生最大的打擊,就是丈夫袁國平的犧牲。
全面抗戰(zhàn)爆發(fā)后,邱一涵和袁國平都去了新四軍。兩人政治上相互關心,工作中相互支持,是全軍中聞名的恩愛夫妻,1940年被新四軍軍部評為模范夫妻。第二年1月發(fā)生皖南事變,副軍長袁國平在突圍時不幸負傷,被戰(zhàn)士們救上,誰知再一次遇上敵人,為了不連累戰(zhàn)士們,他摸出手槍對準太陽穴扣動扳機,壯烈犧牲。

后來新四軍的師政委曾希圣感嘆說:“袁國平真了不起,情愿自己犧牲,也不連累戰(zhàn)友,不當俘虜。人家都是戰(zhàn)士為了掩護首長而犧牲,而他卻為部下、為戰(zhàn)士而英勇自盡,世上少有。”
袁國平犧牲后,邱一涵強忍悲痛,頑強地工作。新中國成立后,她一直在南京工作,先后擔任過華東婦聯(lián)主任、上海市婦委書記、江蘇省委常委,是黨內少數(shù)高級女干部之一。她把對丈夫的思念放在心中。
她的兒子袁振威在上小學時,許多同學的父母都是軍長、政委、司令員。他滿以為帶“員”就官職最大,自豪地說:“我父親是炊事員?!?/p>
結果,同學們告訴他:“炊事員就是伙夫,燒飯的。”

他受到譏笑后,回到家見到母親就大哭。邱一涵對他說:“司令員、炊事員,都是人民的勤務員。沒有炊事員燒飯,司令員、政委都都得餓肚皮,就無法打仗,更無法打勝仗。當炊事員同樣光榮?!?/p>
由于積勞成疾,加上以前負過傷,1956年邱一涵就不幸病逝,時年才49歲。
噩耗傳出,不少人痛哭流涕。在安葬時,唐亮、宋時輪、鐘期光三名開國上將親自扶靈,幾十名將軍參加,南京上萬名群眾送行。邱一涵去世后,江蘇省委召開常委會,罕見地作出了一個決定:將她17歲的兒子袁振威交由省委第一書記江渭清代為撫養(yǎng)。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