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代快報訊(通訊員 張南寧 記者 王曉宇)“我們是共產(chǎn)主義接班人,繼承革命先輩的光榮傳統(tǒng)……”嘹亮的歌聲在抗日山烈士陵園內回蕩。3月28日,連云港市贛榆區(qū)城頭鎮(zhèn),當?shù)匦W500余名師生,早上7點30分出發(fā),前往抗日山烈士陵園,祭奠長眠于此的1800余名烈士。從1976年起,每到清明節(jié),他們都會組織這樣的行動緬懷先烈,至今已堅持50年。

“30年前,我是這里的學生,現(xiàn)在我成為了這里的老師。今天,我?guī)е业膶W生來到這里,讓他們親身感受先烈們浴血奮戰(zhàn)的精神,體會那份沉甸甸的歷史責任與民族擔當,最好的教育應是親身經(jīng)歷,遠比課本上的文字更令人銘記。”連云港市城頭中心小學教師顧芳芳表示。

集體鞠躬、默哀,為烈士們獻上花圈和鮮花……在抗日山烈士陵園內,全體師生先后來到小沙東海戰(zhàn)烈士冢、英雄烈士紀念塔、烈士墓地,向先烈們表達深深的悼念之情。

50年來,每年清明節(jié)前后,這所學校的教師、學生、家長都曾以不同身份,去抗日山上祭英烈,儼然成為當?shù)匾淮鷮W子銘記歷史、傳承革命精神的重要課堂。

“學校注重把思政課從教室內搬到教室外,把革命歷史轉換為課程資源、把革命遺址作為學習陣地?!边B云港市城頭中心小學少先大隊輔導員周楊說。在她看來,這是校外思政課,“老師”是學生們祭拜先烈的過程,“課本”則是抗日山上的紅色革命歷史。學生們拜的是英雄、傳的是精神,這種傳承,在今天顯得格外重要。

多年來,贛榆區(qū)立足本地深厚的紅色文化資源,在紅色教育新的“長征”路上,進一步豐富學校實踐課程資源,形成一批導向鮮明、思想深刻、內容豐富、形式活潑的思政課實踐教學和研學活動,讓紅色基因在這里代代相傳。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