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個殺功臣的皇帝,都是因為自身權力或者權力的交接受到了威脅。

劉邦誅殺異姓王是因為異姓王擁兵自重,頻繁叛亂,威脅到漢朝的一統(tǒng)。臧荼、韓王信、英布都是心懷異志,起兵叛亂。至于韓信和彭越則是在反跡不明的情況下被捎帶著株連,有一定的冤情。
朱元璋誅殺功臣,是因為朱標早亡,大明朝面臨幼孫繼位的情況,為了掃除潛在的威脅,必須誅殺功臣。藍玉、馮勝、傅友德之死都是緣于此。這些功臣都是極度的冤枉,屬于被濫殺。
趙匡胤繼位后沒有誅殺功臣,是采用了溫和的方式解除了武將的兵權。之所以采取溫和的方式,一是趙匡胤的部將們沒有造反,不像劉邦的部下,已經開始公然造反。二是趙匡胤已經確定了接班人趙光義,且接班人年輕力壯,沒有幼子繼位,大權旁落的風險。
趙匡胤面對的情形和劉邦朱元璋不一樣,故而他能夠采用“權力的贖買”這種溫和的方式,將武將兵權收回。
而李世民遇到的情況又與趙匡胤完全不同。
趙匡胤是篡周自立,基本上是繼承了一個穩(wěn)固的權力體系,他在此基礎上完成的大宋統(tǒng)一。
李世民算是白手起家,從起兵到統(tǒng)一北方,李世民一直在戰(zhàn)爭最前線,親自沖鋒陷陣,為大唐打下了半壁江山,他本人就是最大的功臣。
試問大唐軍隊中,還有誰能比秦王的功勞大,還有誰能比秦王的威望高,還有誰能比秦王的能力強?
沒有人能比李世民更強,李世民就是七世紀歐亞大陸上最強的碳基生物。
就李世民這種六邊形戰(zhàn)士,他根本不怕功臣們擁兵自重,在他眼里,這些功臣都是“土雞瓦狗之輩,插標賣首之徒”。
況且,李世民這些部將,諸如尉遲敬德、程知節(jié)、秦瓊、李世勣等等,都把李世民當成偶像看待,根本就沒人去主動挑戰(zhàn)他的權威。

李世民比劉邦朱元璋趙匡胤這些帝王還有一個優(yōu)勢,那就是年輕。李世民登基時才28歲,年輕力壯,比他的部將都要年輕,就是拼壽命也能把那些驕兵悍將一個個耗死。
李世民并不是沒有殺過功臣,侯君集和張亮謀反,就被誅殺,但這不是妄殺,是查有實據。
對于其他功臣,不殺不代表不防。
但凡是個帝王,都會極力維護自己的權位,不容任何人染指。
李世民也不能例外。
李世民也使用帝王權術,不時對他手下的功臣宿將進行敲打。
李世民征高句麗,讓李靖隨軍出征,李靖覺得自己剛平定突厥,勞苦功高,且年事已高,想休息休息。結果李世民就拿司馬懿來敲打李靖,嚇得李靖趕緊同意出征。李世民的意思是你是不是想學司馬懿裝病韜光養(yǎng)晦?李靖心想這不開玩笑嘛,我可沒想過做司馬懿啊。

李世民晚年病重時,對功臣中最有實力的李世勣不放心,他怕年弱的李治不能制御李世勣,故而毫無理由的將李世勣貶官到隴西,讓李世勣先“畏威”。然后囑咐李治,等他駕崩后,再立即召回李世勣,制造知遇之恩,讓李世勣“懷德”。
如此帝王心術,也能說明李世民確實御下有方。
對李靖、李世勣等人來說,能遇到李世民這種千古難遇的帝王,算是他們的幸運,既能建功立業(yè)、封侯拜相,還能封妻蔭子、流芳百世,也不枉此行。
別弄得像韓信、藍玉之流,最后落得個身死族滅,豈不可惜。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