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愛長子,百姓疼幺兒!

無論貧富,父母的偏心,從古至今都是人性本能。

在多子女家庭,父母都很難做到一碗水端平,偏心那個從骨子里都疼愛的孩子也再正常不過!

即使現(xiàn)在孩子少,除非是“421家庭”(4老人+2父母+1孩)的絕對唯一,但凡有二胎的家庭,父母總會在不經意間流露出對某個孩子的偏愛。

還有實錘!加州大學曾有一項研究發(fā)現(xiàn),65%的媽媽和70%的爸爸,都會不自覺地對某一個孩子產生偏愛。

而現(xiàn)在,一種“新型偏心”正在二胎家庭流行,無論是把愛給女兒,把財產給兒子。

還是用出生順序捆綁老大的責任,比如不斷強化:遷就、照顧小的就是老大責任,必要時可以犧牲自己,就像父母那樣。

亦或者是生了二胎懷有補償老大心理,總覺得虧欠老大、忽視老大,就可勁對老大好,往往老二也會被父母對老大的這個愧疚心理傷害到。

其實這種“新型偏心”都不可取,既托舉不了小的,也成就不了大的。雖然和重男輕女無關,卻傷孩子更深,更重要的是,父母還渾然不覺,到處炫耀自己一碗水端平!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01偏心的背后,是利益與情感的博弈

中國古代皇室的“嫡長子繼承制”,看似是禮法約束,實則是權力與資源的精準算計。

皇帝愛長子,愛的不是人,而是江山永固的利益。長子是宗法制度下的“第一順位繼承人”,承載著王朝延續(xù)的使命。

而百姓家“疼幺兒”,則是情感的天平傾斜——幼子弱小,天然激發(fā)保護欲;幺兒常伴父母終老,成了“養(yǎng)老投資”的情感載體。

偏心從不是偶然,而是利益與情感的雙重選擇。哪怕到了現(xiàn)代,二胎家庭中父母的“端水失敗”,依然逃不開這兩大邏輯:

有的父母偏疼“更聰明、更優(yōu)秀”的孩子,本質是投資回報率的權衡(“這孩子將來有出息”);

有的父母偏疼“嘴甜、貼心”的孩子,本質是情感需求的滿足(“這孩子最懂我”)。

正如心理學家阿德勒所說:“家庭星座中的每個孩子,都在爭奪父母的關注資源?!备改傅钠?,不過是這場資源爭奪戰(zhàn)中最赤裸的裁判。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02偏心毀掉的是兩個孩子

偏心的代價,從不由父母承擔,而是兩個孩子共同買單。

被偏愛的孩子:容易養(yǎng)成“自我中心”的巨嬰心態(tài)。他們習慣索取,缺乏共情能力,成年后往往啃老、婚戀受挫。

正如《知否》中的盛墨蘭,被林小娘寵得心比天高,最終婚姻破碎、眾叛親離。

被忽視的孩子:一生都在治愈“不被愛”的創(chuàng)傷。

他們或像蘇明玉般用強勢掩蓋自卑,或像《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中的松子,不斷討好他人卻換不來真心。

更可怕的是,偏心會代際傳遞。未被偏愛的孩子成為父母后,要么過度補償自己的孩子,制造新的不公平;要么復制原生家庭的模式,讓悲劇輪回。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03最后說

真正的公平從不是“絕對平等”,哲學家盧梭說:“教育即生長,而非雕刻?!倍ゼ彝サ母改福畔卤容^的尺子,拾起發(fā)現(xiàn)的放大鏡,與其做徒勞的“端水大師”,不如學會當“園丁”。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給月季陽光,給蘭花陰涼,讓每朵花都活出自己的精彩。

從今天起,請對你家那個可能正在委屈的孩子說:"我看見你的特別,也愛著你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