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事變是抗日戰(zhàn)爭的轉(zhuǎn)折點,而作為這件事情的發(fā)起者,張學良和楊虎城卻有著截然不同的命運。
張學良雖然被蔣介石關(guān)了大半輩子,但卻只是軟禁,不愁吃喝甚至還有趙四小姐作陪,反觀楊虎城則是全家都遭到了蔣介石的毒手。

這件事對張學良的打擊很大,從中年到晚年,張學良想了半輩子都沒想明白,蔣介石到底為什么要對楊虎城一家痛下殺手?
愛國將領(lǐng)
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fā),得知消息的蔣介石連忙給張學良打去了一通急電,告訴張學良無論怎么做,對日本人都不要抵抗。

蔣介石作為當時中國的領(lǐng)袖,眼看國難當頭,寧愿放棄東北富饒的土地和同胞們,也要把精力都放在對付紅軍身上,不聽任何人的勸告,提出“攘外必先安內(nèi)”。
蔣介石的這種行為,在民間引起了諸多抗議,可對于蔣介石來說這些抗議的聲音就好像沒聽見一樣,仍然我行我素。
日本人正是看到蔣介石的這種軟弱態(tài)度,所以自1931年開始,目光開始不僅限于東北地區(qū),頻頻越過山海關(guān),向華北一帶侵擾。

1934年的時候,蔣介石就曾經(jīng)想要到華北去視察,卻被告知日本人正在當?shù)剡M行演習,沒想到剛到石家莊的蔣介石聽到這話,立馬下令讓部隊掉頭往南走,打道回府。
楊虎城當時作為當時陜西省政府主席,也在隊伍當中,得知消息后不顧部下反對,執(zhí)意要見蔣介石。
在見到蔣介石后,楊虎城說道:“委員長,這華北是我們中國的領(lǐng)土,憑什么日本人在那我們就要撤?部下愿主動請纓與日軍一戰(zhàn)!”

沒想到楊虎城的一片憂國之心,換來的卻是蔣介石的一頓訓斥與謾罵,并且還告訴楊虎城:“你要是有把這份心思用在“剿共”上,還何愁“赤匪”不滅?”
因為當時紅軍的根據(jù)地就在西南的延安一帶,那一帶正是楊虎城的管轄區(qū)域,蔣介石曾經(jīng)多次讓楊虎城前去“剿匪”,但如今國難當頭,楊虎城這個時候無論如何都無法對自己的同胞下手。
所以在這件事情上經(jīng)常應付蔣介石。

也就是這次蔣介的訓斥,讓楊虎城就有了對蔣介石采取兵諫,強迫他抗日的想法,不過兩三年的時間過去,楊虎城始終都沒有找到合適的機會,直到1935年的時候,蔣介石把張學良和他的東北軍派往陜西駐扎,讓楊虎城協(xié)助其一同“剿共”。
實際上,蔣介石把張學良給派到陜西也是有著自己的小算盤,他很清楚雖然東北軍名義下是國民政府的兵,但實際上只聽張學良的指揮,蔣介石根本指揮不動。
蔣介石生性多疑,疑心重,東北軍坐擁16萬大軍,這么大的一支部隊不聽命于自己,對于蔣介石來說生怕有朝一日養(yǎng)虎為患。

所以便把張學良派去“剿共”,這樣一來既能對付我黨,也能趁機削弱東北軍的實力,兩全其美。
不得不說蔣介石的小人,日本人都打到家門口了,這個時候卻還算計著怎么對付自己人。
不過,他后來最后悔的恐怕就是當初選擇把張學良派去西安了。

兵諫蔣介石
相較于楊虎城,張學良想抗日的心更重,東北是他的故鄉(xiāng),而且他的父親張作霖也是日本人炸死的,所以到了陜西后,張學良也對蔣介石的“剿匪令”十分應付。
張學良、楊虎城二人不聽命令的消息把蔣介石氣得夠嗆,于是帶著自己的中央軍親自到陜西坐鎮(zhèn)。

蔣介石來了后,張學良多次向其請求,聯(lián)合共產(chǎn)黨一起抗日,但結(jié)果和楊虎城一樣,苦口婆心換來的只有謾罵。
正是這時候,楊虎城看到了張學良和自己一樣想要抗日的決心,于是主動找到了張學良,策劃起了對蔣介石的兵諫。
二人一拍即合,于1936年的12月12日凌晨對蔣介石進行“逼宮”,從而引發(fā)了西安事變。

張楊二人提出了八項主張,強迫蔣介石抗日:
“(一)改組南京政府,容納各黨各派共同負責救國
(二)停止一切內(nèi)戰(zhàn);
(三)立即釋放上海被捕之愛國領(lǐng)袖;
(四)釋放全國一切政治犯;
(五)開放民眾愛國運動:
(六)保證人民集會結(jié)社一切之政治自由;
(七)切實遵守總理遺囑;
(八)立即召開救國會議?!?br/>
蔣介石為了保命,只能選擇統(tǒng)一,與我黨聯(lián)手共同進行抗日。
西安事變之后,蔣介石立馬換了一副嘴臉,張楊二人讓自己吃盡了苦頭,自然不會就這么輕易的放了他們。
張學良在送蔣介石回南京后,就被蔣介石給軟禁了起來,從1936年一直軟禁到90年代才被釋放。

對于楊虎城,蔣介石一開始并沒有對其痛下殺手,主要原因也是因為西安事變后,國內(nèi)要求釋放張學良的聲音太大,如果這時候再把楊虎城給殺了,輿論聲過大,搞不好蔣介石就會因為這件事被搞下臺。
所以蔣介石為了給老百姓一個交代,便把楊虎城一家送去了歐洲,在國內(nèi)稱楊虎城是去了歐洲考察。

除了輿論的壓力外,因為楊虎城已經(jīng)有了一次“反蔣”經(jīng)歷,蔣介石怕繼續(xù)把楊虎城留在國內(nèi),他會聯(lián)合其他反蔣勢力,到時候?qū)τ谑Y介石來說才是真的麻煩了。
所以考慮到這兩個因素,蔣介石才沒有殺害楊虎城。不過,蔣介石想的是楊虎城一輩子留在歐洲,不要回國。
楊虎城將軍之死
但奈何楊虎城將軍是個極具家國情懷的軍人,1937年抗日戰(zhàn)爭全面爆發(fā),楊虎城得知消息后不愿獨自在歐洲茍且偷生,為了為抗日出一份力,他瞞著蔣介石悄悄回了國。

沒想到,楊虎城即便是在國外他的一舉一動也受著蔣介石的見識,楊虎城剛回國便在蔣介石的命令下被軍統(tǒng)給抓了起來。
從1937年開始楊虎城和張學良一樣被蔣介石關(guān)押著,直到1949年國民黨敗退臺灣前夕,蔣介石對軍頭頭子毛人鳳下令,把楊虎城除掉。
讓人氣憤的是,當時蔣介石因為三大戰(zhàn)役都敗給了我黨,已經(jīng)被迫下野,新上臺的李宗仁已經(jīng)下令釋放楊虎城。

但奈何毛人鳳是蔣介石的心腹,即便李宗仁是總統(tǒng),但毛人鳳還是只聽蔣介石一人的話。
就這樣,原本應該活下來的楊虎城將軍,軍統(tǒng)以準備釋放他的名義,將他一步步騙到重慶的戴公祠,軍統(tǒng)在這里安排了11名特務(wù)殺手。
在1949年9月6日深夜,將楊虎城和他的孩子,以及其秘書宋綺云夫婦和他們的兩個孩子一并殺害。

而至于說蔣介石為什么不殺張學良,而殺楊虎城,則是因為張學良在國民黨中的聲望很重,尤其是16萬東北軍,如果蔣介石處死張學良的話東北軍必然會騷動叛亂。
另一方面則是因為蔣介石的妻子宋美齡以及大舅哥宋子文,二人都與張學良交情頗深,也是在二人的庇護下蔣介石才留了張學良一命。
反觀,楊虎城在國民黨中勢單力薄,不像張學良那樣既有聲望又有靠山,最后落得個悲慘的結(jié)局。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