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守基層30余年,她說百姓眼中的光就是意義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更多視頻
堅守基層30余年,她說百姓眼中的光就是意義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不忘初心 方得始終

黃志麗 福建省漳州市薌城區(qū)人民法院黨組成員、副院長,榮獲全國優(yōu)秀共產黨員、全國先進工作者、最美奮斗者、時代楷模、全國模范法官等榮譽。

在法院工作近三十年,從一頭青絲到兩鬢初霜,我經歷了刻骨銘心的成長,見證了新中國法治建設的偉大進程,改變的是容顏和氣質,不變的是信仰和責任。在審理的7000多件充滿煙火氣息的案件里,上萬名當事人如釋重負的笑臉,是我所有堅守的意義所在。接下來,我結合“三個貫穿始終”工作法,分享三點體會。

一是要將調查研究貫穿始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調查研究是做好工作的基本功”“基層跑遍、跑深、跑透了,我們的本領才會強大起來”。腳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

法治本身不僅是規(guī)則之治,更是良法之治。多年審判實踐,讓我深刻認識到,民事案件無小事,糾紛根源紛繁復雜,我們不能簡單地適用“誰主張,誰舉證”。正確適用舉證責任,需要法官日積月累地提升對實體法和程序法的融合理解能力,準確認定案件事實更需要法官在每一個具體案件中深入調查研究,才能看清真矛盾、查清真問題、解決真糾紛。

一次城中村征遷,兩姓氏族因為一塊不到20平方米的無墓碑墳地歸屬發(fā)生糾紛。村委會求助于工作室,我?guī)ьI團隊加班加點、進村入戶,追根溯源最原始的證據。一天工作結束,月華點點、星光微茫,我又帶著小書記員來到故墳舊土堆前,一個個墳頭辨別先者姓氏。經實地調查,結合翻閱的原始資料、20多位村里長者的證言,無碑舊墳最終確定歸屬,兩姓宗親心服口服、握手言和。

調查研究貫穿始終是辦好案件的必修課。作為法官,只有俯下身板,在深入調查研究、探求案件根源、厘清案件證據上下足功夫,還事實以真相,讓情理法理得以充分昭彰,才是人民群眾最需最盼、可感可觸的公正。

二是要將親和調解貫穿始終?!岸ǚ帧敝卦凇爸範帯?。一份準確適用法律的裁判文書,不一定能修復受損的社會關系。如何把嚴謹?shù)臅娣l轉化為老百姓聽得懂的語言?如何融合情、理、法,穩(wěn)妥處理好當事人之間的對立情緒?樁樁件件都是考驗。

調解是一項綜合性能力。我經手的民事案件,涉及各類群體,糾紛矛盾的產生大多經年累月、新舊交織、盤根錯節(jié)。如若法官不能了解矛盾始末,又缺乏相關領域知識,很難獲得當事人充分的信任。于是,我利用業(yè)余時間加強心理學、醫(yī)學、社會學等知識的學習,時常走街串巷拜訪鄉(xiāng)賢,在了解當?shù)仫L俗民情的同時,拜老百姓為師,請教做好群眾工作的金點子。

我漸漸體悟到,親和調解貫穿始終的工作真諦——沒有溫度的司法是沒有力量的,失卻親和的調解是沒有根基的,只有在法律維度、契約維度、人性維度上實現(xiàn)“三度契合”,才能促成矛盾糾紛的多元、實質性化解。畢竟,氣不順、案難結;事不了、人難和。

三是要將釋法析理貫穿始終。最高人民法院院長張軍指出,老百姓打官司不僅僅是要個裁判結果,更要一個有理有據、可感可知、令人信服的“說法”。法律條文一句話,釋法析理大文章。念好“釋法析理”的“心經”,讓當事人贏得明白、輸?shù)眯欧陵P重要。而啃“硬骨頭”,要有好牙口,越是“疑難雜癥”越要“三診合參”——庭前釋法、審中析理、判后答疑。

很多當事人到了法院就非要爭出個子丑寅卯,所以從庭前解紛到判后釋法析理,需要延伸出一個更接地氣、功能更豐富的載體?!爸卟蝗缧兄摺?,2012年,法官工作室應運而生。我?guī)е贻p法官、助理和書記員,每周巡回駐點,開展訴前化解、訴中調解、判后釋法、法治宣傳等工作。走進群眾當中,站在直接回應人民群眾司法需求的第一線,法官工作室真正成為了“小街巷大民生,小窗口大情懷,小服務大格局”的實踐平臺,成為“家門口的小法庭”。

一天,一位阿婆拿著一份外地判決書走進工作室,問我:“為什么我有退休金、有空閑時間幫忙接送孩子,法院仍然把孫女判給我前兒媳婦?”我耐心地將法律為什么這么規(guī)定,法院為什么這么判決,以及想孩子了如何探視等一一作了解釋。阿婆最終釋懷,笑著說:“你這樣掰開說,我就明白了,青春期更需要母親的引導,法院還是講道理的嘛?!?/p>

看著阿婆的背影,我感觸更深。釋法析理是必須融于日常、持續(xù)深耕的專業(yè)能力。下鄉(xiāng)路途、出差路上,我會在碎片化時間里或咀嚼法條法理、或精讀案件新型難點、或鉆研案例庫案例,不斷提高自己辦案的能力和水平。

我一直認為,一名法官應當有兩個靈魂:一個是專業(yè)、權威、規(guī)范的法律之魂,一個是能抽絲剝繭、巧于共情,精于調解技巧,悲天憫人的良善之魂。只有根植于法律規(guī)定、公平公正不以損害一方利益為手段的調解,才能真正地定分止爭;而基于專業(yè)、規(guī)范、權威的法律作出的判決,才能讓人服判息訴;種種關鍵在于對法條的嫻熟掌握和對法律理解、適用的駕輕就熟。這樣的理念,在團隊年輕干警工作中得到了驗證。我分管的巷口人民法庭,“巷安無訟”調解模式入選最高人民法院“打造楓橋式人民法庭做實指導調解法定職能”典型案例。

根植百姓沃土,擇一事終一生。我將繼續(xù)用實際行動踐行司法為民,把惠民生的服務做細、把暖民心的小案辦好、把順民意的公正落實,以“如我在訴”意識把審判主責主業(yè)高質量地落到基層的田野上,為加快推進審判工作現(xiàn)代化貢獻微薄之力。

來源:人民法院報·2版

視頻策劃:張瑾 | 攝像:韋應龍 陳政 潘峰 | 視頻制作:潘峰 | 攝影:王洋

責任編輯:劉潔|聯(lián)系電話:(010)67550743|電子郵箱:pinglun@rmfyb.cn

新媒體編輯:張瑾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