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永紅
在著名歷史地理學家譚其驤主編的《中國歷史地圖集》中的“西周輿圖”上,唯一標注的關口就是位于今山東省境內的穆陵關?!澳铝辍敝?,最早見于春秋時期我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左傳》?!蹲髠鳌酚涊d,當時的齊國疆域“東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無棣”。此處的“穆陵”,即指當時齊國的南大門——穆陵關。
歷史上的穆陵關位于今臨沂市沂水縣與濰坊市臨朐縣交界處的大峴山上,是世界文化遺產——齊長城最重要的關隘,也是當時名副其實的天下第一雄關。
當年的“天下第一關”現(xiàn)狀如何?帶著這一疑問,和友人于一個初春的周末,輾轉來到沂水縣馬站鎮(zhèn)最北面的關頂村,這里就是穆陵關的所在地。
關頂村位于沂水縣馬站鎮(zhèn)最北邊,為臨沂市的北大門,久負盛名的齊長城穆陵關就坐落在這個村子里。穆陵關雄踞齊長城中段,群山拱衛(wèi),地勢險要,頗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由于其東連滄海,西攜泰岱,北走燕趙,南控徐淮,地處咽喉要道,歷朝歷代均作為軍事重地,遣兵駐守。
歷經風雨滄桑,這座曾經的“天下第一關”已經失去了當年的威嚴與巍峨,整個關體已消失,剩下斷斷續(xù)續(xù)的墻體,被黃土包裹著,雖不復本來面目,卻仍然透出一股渾厚和蒼涼。在原關隘附近,尚有明嘉靖年間修葺關樓時所立石碑留存。登上城墻,極目眺望,遠處群山連綿起伏,近處田野縱橫交織,227省道從山間逶迤而過。初春時節(jié),春寒料峭,乍暖還寒。此情此景,不禁令人心潮起伏,仿佛感受到了千百年前這兵家必爭之地的悲涼與滄桑。

齊長城遺址逶迤起伏,氣勢磅礴,雄偉壯觀,其中穆陵關總占地面積4600余公頃。為抵御外敵,公元前319年,齊國將以前零星修筑的長城加以延長,西起濟南市長清區(qū)孝里鎮(zhèn),東至青島市黃島區(qū)于家河,蜿蜒600多公里。穆陵關一段大都建在山嶺上,城墻為混合沙土夯筑,基寬3-5米,現(xiàn)仍有四段保存較好。
穆陵關是齊長城最重要的關隘,也是古代齊、魯兩國相爭的戰(zhàn)略要地,號稱“齊南天險”。自齊國始,歷代均視其為戰(zhàn)略要地,派兵駐守。據古籍《古駢邑·穆陵關》載:“穆陵,齊國南門也……嚴陣難犯,固若金湯?!?/p>
1978年,穆陵關遺址被定為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隨齊長城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5年齊長城修繕工程啟動,穆陵關遺址位列十大節(jié)點之一。
三千多年間,穆陵關一帶戰(zhàn)事頻繁、硝煙彌漫,附近各鄉(xiāng)鎮(zhèn)出土的大量劍、戈、箭簇、戰(zhàn)馬遺骸等,向世人訴說著當年的刀光劍影和連天烽火。
據史料記載,始建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穆陵關關樓為二層三拱門建筑,門外大道陡立,關內寬平坡緩,關口左右為綿延千里的齊長城。該關居高憑險,布局合理,構筑堅固。隨著齊長城的廢置,關樓早已圮毀,現(xiàn)僅存遺址。從遺址殘存的瓦當陶片推想,穆陵關建筑為磚石結構,宏偉高大,工藝精致,龐然聳立,巍峨莊嚴,堪稱“齊南雄關”。
秦始皇統(tǒng)一天下后,穆陵關在大一統(tǒng)的環(huán)境中失去了原有的作用,但作為控制南北交通的咽喉,仍然為歷朝歷代統(tǒng)治者所重視。唐末淄青節(jié)度使李師古重建穆陵關,據險自重;宋太祖趙匡胤設穆陵關鎮(zhèn),防御北漢與遼國南侵;1216年,金國占領穆陵關后設為縣,派專官鎮(zhèn)守;元、明時期均在此設穆陵關巡檢司,調兵遣將扼守于此。至清末,關隘建筑逐漸傾頹。民國初,穆陵關巡檢司移至臨朐縣蔣峪村,關防設施日趨荒廢。
穆陵關一帶山巒起伏,長城蜿蜒,綠樹成蔭,芳草萋萋,風景優(yōu)美。早春時節(jié),齊長城北坡山區(qū),依然是冰封大地,殘雪遍地,寒意濃重;而關南的沂蒙大地,由于山嶺阻擋,卻早已是冰雪消融,草木萌發(fā),春意初現(xiàn)。明代《沂水縣志》中記載“沂陽八大勝景”之一的“穆陵停雪”即由此得來。
大自然的神奇造化吸引了眾多文人墨客,為后世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詞篇章,尤其是清代廩生祝植齡的《穆陵停雪》最有代表性:“穆陵古道界青齊,路轉峰回望欲迷。北近峴山嵐氣會,南臨沭水暮云低?;负顒倭医窈卧冢俑父邉坠盼搭}。惟有陽崖含臘處,三春積雪畫橋西?!?/p>
明朝詩人劉丙也在《游東鎮(zhèn)律詩》中寫道:“巍巍東鎮(zhèn)穆陵西,岌岌峰巒望路迷。古廟重重春帶雪,穹碑矗矗夜生翳。”
(本文作者為高校退休教師)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