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在學校里的學霸進入社會之后,好像他們的發(fā)展并沒有像我們想象的那么好。

給大家舉個例子,比如說我大學有個同學,他在大學期間連著四年都拿了國家級獎學金,但是他現(xiàn)在還在某個公司做化驗員、質(zhì)檢員。

再給大家舉個例子,我在國外的一個師兄,他本碩博都是清華大學的。而且他高考是他們縣里的高考狀元,他的智商很高。之前的時候他就嘲笑我說:“哎呀,你英語不好,那英語不就是那么多單詞嗎?你有啥怕的,好好背單詞唄?!?/p>

他天天嘲笑我單詞量不夠。這位師兄現(xiàn)在已經(jīng) 40 多歲了,他一直想留在海外。但是他在海外找不到一個合適的教職,所以只能做博士后。由于他手里邊沒有那種大文章,沒有 CNS,好像前段時間發(fā)了一個 PNAS。

我給大家舉的這兩個例子是有一些共性的。比如說我大學的學霸,還有這個師兄,都是智商很高,而且專業(yè)基礎很牢,畢業(yè)之后一直都是靠自己的專業(yè)知識吃飯。但是,他們兩個在自己的行業(yè)上升的空間就很窄,一個在做質(zhì)檢員,一個在做博后。

當然,這兩個職位對于很多人來講是不錯的,但是每個行業(yè)都有層級,都有一個晉升鏈,而他們現(xiàn)在的職位就是他們所選行業(yè)中的底層。

所以說,我們鼓勵一些孩子盡可能去鍛煉其他的本領。因為在這個社會上,不是說你有這個技能就能讓你的生活過得很好,而且學校和社會的游戲玩法不同,規(guī)則也不同。學校更注重的是短板理論,就是你各方面都要好,注重你的綜合素質(zhì)。而在社會上更多的是長板理論,就是你哪一項比較突出,哪一項比較好,它可以拉著你去獲得更多的機會,或者說更高的一個臺階。

這時候就有人抬杠了:“那你們學校的第一名那個學霸,每次都考第一,每次都拿國獎,那肯定專業(yè)知識比較好?!?/p>

不一定,很多人擅長考試,但是他的專業(yè)能力在應用的過程中不一定會很好。所以我們一定要挖掘自己的特長,別人沒有你有,別人有你優(yōu),擁有這樣一個特質(zhì),讓自己處于一個無法被取代的地位。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