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論上有四種辦法可以破“以改兼振,兩難自解”的死局。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第一種是讓沈一石為代表的大戶公平的購買災民手中的淹田,愿意冒著虧本的風險為朝廷“排憂解難”、為百姓“施以援手”。

第二種是災民們同意賤賣自己的淹田,而且同意寧愿餓死也不造反,以此“體諒朝廷的難處”、“解君父之優(yōu)”。

第三種是嚴黨和清流暫時停戰(zhàn),擰成一股繩,責成胡宗憲通過武力,要么逼迫大戶們出高價買災民的淹田,要么逼迫災民賤賣淹田。這其中逼迫大戶高價買田更可行一些,因為“歷來造反的都是種田人,沒聽說商人能翻了天”。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第四種是嘉靖突然得道成仙,具備了點石成金、撒豆成兵、撒泡尿都能變成糧食的仙力,這都不用什么改稻為桑、以改兼振,萬壽帝君親自到浙江上空撒泡尿就解決了糧食問題。

所以,不是沒有辦法,只要大戶們和災民愿意犧牲,嚴黨和清流愿意妥協(xié),老天爺愿意讓嘉靖得到成仙,一切問題就都迎刃而解。

但仔細想想,這四種方法有一個能夠實現嗎?一個比一個離譜。

沈一石這些大戶們本來就是商人,商人重利,根本不會把自己的錢拿出來救濟災民,因為這不符合人性。古往今來,有哪個商人能夠拋棄利潤為民服務的?鮮有記載。況且,救災也不是商人的職責,這是朝廷的份內事,朝廷不救災反而寄希望于商人,這本就于理不合。

災民們在饑餓的邊緣,會同意賤賣災田,以換口吃的,可等到糧食吃完了,自己又沒了農田,他們照樣要挨餓,挨餓就必然會聚眾造反。歷史上鮮有挨餓而不造反的災民,這也不符合人性。張角、黃巢、朱元璋、李自成、洪秀全,隊伍中最多的就是饑餓的農民。

嚴黨和清流,看起來像是邪惡與正義之間的斗爭,本質上是權力之爭。嚴嵩想占著位子不挪窩,即使挪窩也想讓兒子嚴世蕃接班。徐階高拱張居正急不可耐的想把嚴黨趕下臺,好“坐地分贓”,把持朝政。讓他們停戰(zhàn)和解,也不符合人性。

嚴世蕃改稻為桑就是為了撈錢,甚至為此不惜滅絕人性的毀堤淹田。老百姓的命在他們眼里連草芥都不如。

自詡道德完人的清流們,在視人命如草芥這一點上也不遑多讓。張居正早就看出改稻為桑是步損招,但還是想“讓浙江干脆亂起來”,只有這樣才能讓嚴黨暴露弱點,清流才能一舉殲之。

當毀堤淹田事發(fā)后,清流們還是認為“浙江不死人,這件事就完不了”、“死一萬人是個數字,死十萬人百萬人也是個數字”、“苦一苦百姓,罵名我來擔”。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所以改稻為桑毀堤淹田這么好的倒嚴機會,他們自然不肯放過。

無論在嚴黨眼中還是清流眼中,老百姓都是最微不足道的群體,他們?yōu)榱藸帣鄪Z利,可以將老百姓的利益棄之不顧。

至于嘉靖帝本人,這個天下萬民的君父,理論上應該給受災的子民找一條生路,但他執(zhí)迷于修道成仙,熱衷于搜刮錢財,才不會把這些災民放在心上。

高翰文憑借書生意氣想出來的看似完美的“以改兼振、兩難自解”的方案,其實是漏洞百出,萬難實行。

高翰文還是太年輕,沒有領悟事物的運行規(guī)則,不符合人性的解決辦法,永遠是個死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