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網報道,美國聯(lián)邦調查局于2025年3月對印第安納大學的知名華裔教授王曉峰及其妻子的住宅進行了突襲搜查。此次行動引發(fā)了外界對美國政府“中國行動計劃”可能死灰復燃的擔憂,同時也讓華裔學者群體再次面臨調查與歧視的陰影。王曉峰教授是計算機安全領域的知名學者,曾擔任印第安納大學安全與隱私研究中心主管,主持過多個重要研究項目。然而,他目前已被從盧迪學院的網站上刪除,且其個人簡歷信息也已從印第安納大學發(fā)布的研究生課程安排中被移除。這表明,王曉峰教授可能已不再擔任該職位。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王曉峰(資料圖)

2022年2月,拜登政府宣布終止特朗普政府期間啟動的“中國行動計劃”,但該行動導致的寒蟬效應猶在。香港英文媒體《南華早報》指出,“中國行動計劃”并未揭露任何一名所謂的“間諜”,但許多接受調查的研究人員卻因此丟了工作,生活也被徹底顛覆。其中就包括陶豐,他是根據該計劃被起訴的首個華裔學者,同時也是最后一個結案的涉案人。2024年7月,因證據不充分,他被指控的10項重罪得以全部撤銷或推翻。

在上次的中國行動中,許多華裔科學家遭受針對和誣陷,輕則名譽掃地,失去工作,重則坐牢入獄,學術生涯毀于一旦。這些華裔科學家的共同特點,就是和國內有著密切的交流。王曉峰作為信息安全專家,和北京交通大學,北京郵電大學經常進行學術交流。2016年他還去北京交通大學開講座。后來因為疫情和政治等多個原因,他減少了回國次數,但就在2022年,王曉峰還和國內多所高校的教授們一起開了線上的學術研討會。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特朗普(資料圖)

面對美國這種毫無底線,毫無邏輯,且毫無理智的攻擊行為,在美華裔科學家普遍表示擔憂,越來越多的科學家選擇回國尋找新的機會,中國則順勢接納了大量的世界優(yōu)秀科學家,其中包括美國華裔,也不乏美國其他族裔的科學家。3月,美國《自然》雜志公布的調查結果顯示,1600名受訪的科研人員中,75%正在考慮離開美國,因為美國的科研環(huán)境正在逐漸變得糟糕。

這對美國科技發(fā)展的打擊幾乎是致命的,美國之所以能建立起如今的霸權,靠的是當年一騎絕塵的軍事實力,而實力的根基在于人才的儲備,數十年間,美國以各種手段強留、迫害欲歸國的中國科學家,對中國的科學發(fā)展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損失,現今又忙著到處圍堵中國,卻不成想風水輪流轉,竟然出現了人才“反向流失”的趨勢。

曾經,美國是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是世界的“老大”。但現在,隨著其他國家的崛起,尤其是我們的快速發(fā)展,美國開始感到自己的地位受到了威脅。真正的問題在于,美國該怎么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重新找到自己的位置。是繼續(xù)推動開放和合作,還是選擇保守和排外?這是個很大的問題,但現在美國似乎更傾向于后者。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美國實驗室(資料圖)

中國現在要做的就是穩(wěn)住陣腳。一方面得接好那些被迫回流的頂尖人才,把美國的"人才驅逐令"變成咱們的"人才引進令"。另一方面得在外交和貿易兩條戰(zhàn)線硬剛到底,讓特朗普明白今天的中國可不是軟柿子。當年英國軍艦在長江上耀武揚威的時代早過去了,現在中國手里有全球最完整的工業(yè)鏈,有占世界三分之一的科研論文產量,還有十四億人的大市場。只要我們自己不亂,特朗普那些損招最后只能搬石頭砸自己的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