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guān)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又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對中國人而言,守墓有著特殊的含義,體現(xiàn)出世人對逝去之人的敬重。
而在山東,卻有一位叫牛余慶的老人,他已是92歲鮐背之年,卻風(fēng)雨無阻地為一塊墓碑守墓。
墓中不是他親人,卻勝似親人,里頭埋著的是一位被稱作“老張”的抗日無名英雄。
而牛玉慶,已經(jīng)在這個小村子里為他整整守墓74年。

牛余慶的事跡流傳遍了十里八鄉(xiāng),鄉(xiāng)親們都知道有一個堅持為抗日英雄掃墓的倔強老人,卻不知道他為何如此堅持。
“可他連這名八路軍戰(zhàn)士的名字也不知道?。 比藗兗娂娨苫蟮?。
每當(dāng)有人問起他堅持的原因,牛余慶就會回答這樣一句話:
“人在墓就在,我在等帶他回家的人?!?/strong>
老人已經(jīng)等了太久,心中了然,這位無名戰(zhàn)士“回家”的希望非常渺茫。
可他沒想到的是,沒過多久,“奇跡”居然真的發(fā)生了!
地窖藏兵
1941的冬天,西桃花村比以往要更冷一些。

這一年的牛余慶只有18歲,是一個普普通通的農(nóng)民子弟,聽父輩說,最近日子不太平。
“村里來了一隊鬼子!”
年輕的牛余慶看到日軍的暴行后面色蒼白,他很想做些什么,但作為一個手無寸鐵的孩子,他又哪里是日軍的對手?
一天,牛余慶看到自己的姑父突然找到了他的家里,這讓牛余慶面色一喜。
他知道自己的姑父是八路軍的干部,專門打鬼子的,每次見到他,就格外安心。

不過姑父面色嚴肅,顯然不是來拉家常的,只見姑父語氣急促地叫來他的父親,開門見山道:
“前線的戰(zhàn)事很緊急,那批傷兵沒時間轉(zhuǎn)移了!”
牛父猛地點點頭,提醒道:“西邊的山頭上有兩個鬼子在放哨,你們過來的時候小心些?!?/p>
牛余慶在一旁聽著,明白了來龍去脈。
原來是日軍在這段時間,在沂蒙山區(qū)實施大規(guī)模的侵略計劃,八路軍的傷亡不小,可還要繼續(xù)和日軍周旋。
可受傷的戰(zhàn)士們應(yīng)該怎么辦,自然不可能帶上一起走,更不可能將他們拋下不管,所以只得求助于根據(jù)地的老百姓們。

西桃花村民風(fēng)淳樸,革命覺悟高,村民自然是萬分愿意。
“人數(shù)不少,得有十八個傷員,你想好了藏在哪兒嗎?”
牛父一聽,眉頭皺了起來。
顯然,他沒想到人數(shù)這么多,不過他也有辦法。
“藏洞窖里吧,我去挖兩個洞窖,就是不知道來不來得及?!?/p>
牛余慶可算找到了機會,湊了進來,說他能幫忙,他還能找人幫忙挖,姑父朝他點了點頭。
姑父和牛父商量了一會兒,便急匆匆地再次出門。

而牛余慶,連忙去村中找了幾個信得過的,身體結(jié)實能干的年輕人。
大家?guī)еぞ?,小心翼翼地避開駐扎在村里的鬼子的眼線,連夜在牛余慶家的西側(cè)挖了兩個洞窖。
沒過多久,傷兵便被一名八路軍干部帶了過來,一共十八名,都是在戰(zhàn)火中受傷的年輕戰(zhàn)士。
“麻煩你了,請照顧好他們!”
干部握著牛父的手囑咐道,牛余慶父子雙雙點頭,便開始了傷兵安置工作。
先將一個洞窖安置九名傷員,雖然洞窖不大,但勉強可以藏得下,接著,牛余慶再用石頭將洞口封住。

接下來,牛余慶真正有挑戰(zhàn)的工作便開始了,因為白天人多眼雜,鬼子又反復(fù)在村民家搜捕,他們不能前往洞窖。
等到了晚上,牛余慶便躡手躡腳,拿著兩個籃子的地瓜,和一壇子水,讓傷兵們充饑。
每次送吃喝,最艱難的時刻就是搬洞窖門口的石頭。
倒不是石頭有多重,而是鬼子在山上安裝了大燈,夜里會掃視整個村子。
如果牛余慶動作不小心,發(fā)出了很大的聲音,一定會被鬼子發(fā)現(xiàn)。
牛余慶能拿出的伙食只有地瓜,其實也是無奈之舉。

日軍在村里大肆搶糧,他們家也沒有什么糧食,地瓜已經(jīng)是最有營養(yǎng)的東西了。
而讓牛余慶感動的是,洞窖里的士兵從沒有抱怨,反而表達了對他的謝意,在與傷兵的交談中,得知他們是徐向前部隊的兵。
一個星期后,事情終于迎來轉(zhuǎn)機,鬼子搜捕不到八路軍,選擇撤退,八路軍也有機會前來轉(zhuǎn)移傷兵。
可不幸的的事,十八名戰(zhàn)士只活下來了十七位,有一名二十出頭的戰(zhàn)士因為腿部被炸彈炸傷,傷勢過于嚴重。
而西桃花村又沒有相應(yīng)的藥物,沒能熬過這一周,不幸死在了洞窖之中。

漫長地堅守,等待奇跡
八路軍戰(zhàn)士們看著戰(zhàn)友的遺體,眼中多有悲傷之情,但他們的腳步不能在此停留,需要再次奔赴前線。
戰(zhàn)士們將遺體轉(zhuǎn)移到附近山包上,草草埋葬后立了個木牌當(dāng)作墓碑。
牛余慶站在一旁,感覺胸口被堵住了一般。
到頭來,他還是沒能照顧好所有的戰(zhàn)士,哪怕他已經(jīng)付出了自己力所能及的一切。
而現(xiàn)在,這些戰(zhàn)士們又要奔赴戰(zhàn)場,自己依舊沒有太多能為他們做的事。

此時,人群中走出兩人,其中稍年長些的看了眼墓碑,又轉(zhuǎn)頭對著牛余慶說道:
“他叫‘老張’,是我們?nèi)?,旁邊這個是我二弟,戰(zhàn)事緊急,我們沒時間把弟弟帶回家了?!?/strong>
這名戰(zhàn)士的眼中有一絲苦痛,但很快就變?yōu)閳远?,又詢問道?/p>
“能幫我看好墓嗎,只要我和二弟有一個人能活著回來,一定會再來找你,到時候,我就把弟弟‘老張’的遺骸遷回臨朐老家?!?/strong>
牛余慶語氣堅定,幾乎沒有思考,馬上答應(yīng)戰(zhàn)士。
“當(dāng)然沒問題!人在墓就在!”

“人在墓就在”,只是短短五個字,但讓大哥放下了心里所有的包袱。
他感激地看了幾眼牛余慶,接著,便和大部隊一同走了,而牛余慶也從那一天起,開始了他的守墓生活。
他的家距離墓地不到一里地,只要有空閑時間,牛余慶便會前往墓地祭奠一下,除除草,打掃一下衛(wèi)生。
這樣的日子持續(xù)了好幾年,可依舊沒能等到“老張”的家里人來接他。
牛余慶一切如常,他是個誠實的人,既然他答應(yīng)要守護好“老張”,就要說到做到。
再過了些時日,新中國成立了,牛余慶來到墓地告訴“老張”這個好消息。

他總會這樣,如果革命取得了進展,也會和“老張”說說話。
這樣的生活日復(fù)一日,可始終沒能等到“老張”的哥哥們,牛余慶的心中有了猜測,可卻始終抱著一絲希望,希望能有奇跡出現(xiàn)。
70年過去了,牛余慶的堅持沒能等到奇跡,卻等到了一批可愛的小生命。
附近的學(xué)校知道了“老張”的事后,帶著小孩子前來祭奠“老張”。
附近的鄉(xiāng)親也都知曉“老張”的事跡,在牛余慶忙不過來的時候,他們便會過去看望“老張”,給墓地?zé)齻€紙錢,上上墳。
到了后來,范圍越來越廣,常有村外的人來,為“老張”填上新土。

牛余慶知道后,對鄉(xiāng)親們?nèi)f分感激。
“如果不是大家一直添新土,老張的墳維持不了這么久!”
牛余慶一直想要幫助“老張”落葉歸根,可他找了許多村子,也詢問過當(dāng)?shù)氐恼?,都沒有得到回信。
“張”姓是一個大姓,本就不好找,再加上以前是個沒有完善戶籍和人口統(tǒng)計的時代,哪里又找得到呢?
牛余慶只知道“老張”是濰坊人,因為木牌上寫著“赤良峪”這幾個字,所以他總拉著濰坊來的人問,可這注定是大海撈針。
牛余慶的年歲越來越大,已是92歲,成了附近村有名的“老壽星”,而他守墓的日子也已有74個年頭,跨越了一個世紀。

可能是牛余慶的一片誠心打動了上天,事情有了轉(zhuǎn)機。
牛余慶多年以來,持續(xù)去當(dāng)?shù)卣嚓P(guān)部門反映,希望把“老張”遺骸遷往革命戰(zhàn)士的墓地。
當(dāng)?shù)夭块T非常無奈,因為出于對革命烈士的尊重,他們不能夠?qū)]有明確基本信息的遺骸遷移,只能和老人家細聲慢語解釋。
可牛余慶深知“落葉歸根”的重要性,又擔(dān)心自己年紀大了,要是去世了以后沒人照顧“老張”,也沒法完成當(dāng)年的承諾,于是鍥而不舍地為“老張”爭取機會。
正是這份鍥而不舍,事情有了改變。
事跡傳到縣里,當(dāng)?shù)孛襟w報道了這則新聞——“臨沂的一位九旬老人,希望八路軍遺骸落葉歸根”。

這下引起了很大的輿論反響,網(wǎng)絡(luò)上很多熱心的網(wǎng)友,開始自發(fā)幫忙調(diào)查。
有的網(wǎng)友是濰坊人,便找機會和赤良峪的當(dāng)?shù)馗刹糠从炒耸隆?/p>
消息傳得飛快,赤良峪的村支書劉永忠知道了此事,深受感動,決定幫助牛余慶。
自劉永忠看到新聞的第一天起,他便開始了對村中每家每戶進行調(diào)查,企圖找到這個“老張”的蛛絲馬跡。
可那個年代距今已經(jīng)過了快75年,差不多隔了兩代人。
再加上赤良峪中“張”是人數(shù)最多的姓,占了全村人1700人的四成以上,哪里能夠有線索?
調(diào)查一度陷入了停滯,牛余慶幾次被記者采訪,以為找到了“老張”老家的蛛絲馬跡,但結(jié)果都是沒有線索,這讓他燃起的希望之火逐漸熄滅。

不過,牛余慶沒有著急,他依舊在空閑時出門去墓地,哪怕他已垂垂老矣,依舊步履蹣跚地給“老張”掃墓。
這74年來,他一直堅守著這樣的日子,他的子女都在勸他去城里“享享清福”,可他不去。
因為他答應(yīng)過“老張”的大哥,要等他們把“老張”接走。
君子言,君子約,要用一輩子去踐行。
又是一天,牛余慶如往常一樣去看“老張”,而當(dāng)他回過頭時,卻看到了一張年輕的面孔。
這張面孔陌生又熟悉,他好像在74年前見過。
牛余慶那早已爬滿溝壑的臉,露出釋懷的笑容。

奇跡,真的發(fā)生了!
忠魂的歸家路
劉永忠在調(diào)查初期,確實遇到了很大的困難,但他沒有放棄,而是選擇轉(zhuǎn)換思路。
他從牛余慶那兒聽到的關(guān)鍵線索入手,得知“老張”家有三口人,而且是一塊兒去參軍的,去的還是同一個部隊。
由此,劉永忠就篩選了許多戶姓張的人家,接著,再通過“老張”犧牲的時間,去尋找當(dāng)年“老張”的同齡人。
如此一番調(diào)查后,真就有所收獲,劉永忠找到一位名叫張玉信的88歲老人。
老人年紀大,但精神還不錯,他回憶起了當(dāng)年。

赤良峪有許多年輕人參軍報國,也有很多人成了烈士,而有的,如“老張”一樣尸骨未存,已經(jīng)找不到遺骸。
但談到“三兄弟”,張玉信說他有印象,因為他的哥哥在1940年也去參軍了,當(dāng)時他只有十幾歲,可當(dāng)時的場景依舊記得很清楚。
三兄弟一同參軍的場面在村里很少見,他記得張瑞三的家里,似乎是三兄弟。
劉永忠得到線索后非常驚喜,順藤摸瓜查了下去。
得知張瑞三早已去世,而他的三個孩子分別是“張維信”、“張維順”和“張維吉”。
“成了!找到了!”

劉永忠激動不已,如果一切都和牛余慶老人說的對得上,那“老張”的真名應(yīng)該就叫張維吉!
令劉永忠有些難過的是,除了張維吉,他的兩個哥哥也已經(jīng)戰(zhàn)死沙場。
只有大哥張維信的墓在不久前找到,已經(jīng)遷到臨朐縣烈士陵園。
所幸,劉永忠還是找到了張維吉的后人,名叫張紀永。
從張紀永那里他得知,三兄弟沒有留下一個直系后代。
“張維吉與我的爺爺是同一輩爺爺,說起來,張維吉就是我爺爺?!?/p>
張紀永毫不猶豫地同意了去“接回”爺爺遺骸的使命。

“我對牛大爺只有感謝之意,如果不是他,我永遠也找不回我的爺爺?!?/p>
結(jié)語:
2015年8月26日,下著細雨,牛余慶沒有在乎泥濘的地面,拄著拐杖在前面帶路。
他的身體很硬朗,身后的張紀永和烈士管理所工作人員差點沒追上。
牛余慶走過玉米地,來到一處非常隱蔽的,用石頭堵住的圍堰,用手指著。
“那就是當(dāng)年的洞窖,藏了這么深,敵人才沒發(fā)現(xiàn)?!?/p>
說罷,牛余慶跨過排水溝,來到一個山頭,這里正是張維吉的墓。

“當(dāng)年,我們把‘老張’腳朝東,頭朝西地埋在坑中,只是插了個木牌子?!?/p>
眾人跟在牛余慶后面,重走短短一里路,卻仿佛又重新回到了那個風(fēng)雨飄搖的年代。
一個十八歲的年輕小伙,就是在這里許下承諾,并用了一生的時間去等待。
牛余慶的心愿終于實現(xiàn)了,他看著“老張”的墳頭被遷走,眼中卻透露著舍不得。
可一想到“老張”終于能回家了,他又衷心為“老張”高興。
“人在墓就在。”
這就是老一輩革命前輩們的操守,這種誠信精神永遠值得我們后來者學(xué)習(xí)與傳承。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