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啟五年(1625年)8月28日,是熊廷弼行刑的日子。

一大早,熊廷弼就起床了,或者說他昨晚一晚沒睡,他洗漱完之后,又整理好了衣服,只等人來押他去行刑。

5點左右,提牢主事張時雍來到牢房,見熊廷弼胸前掛著一個袋子,就問那是何物,他回答說是謝恩疏。

張時雍說,“你沒讀過《李斯傳》嗎,罪犯有資格上書嗎?”

熊廷弼回答說,“說這話的人可是趙高!”

言外之意,趙高是奸臣,才不允許李斯上書的。

張時雍被懟得無話可說,便讓人押著熊廷弼去西市刑場。

行刑前,熊廷弼感慨萬千,作下“可惜復可惜,報國心寸赤”的長篇絕命詩,抒發(fā)自己報國無門的悲痛心情。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劊子手準備行刑的時候,熊廷弼卻不肯跪下,因他被判處凌遲之刑,故而劊子手只得從下半身開始割起。

挺立不跪,下刃僅及半,行刑者即以刀逆割之。

最終,一代守遼名將熊廷弼含冤被殺,死后首級還被割下,傳送九邊示眾。

朱由校得知消息,臉上毫無表情,更不用說平反。

后來,朱由校的弟弟朱由檢繼位,也沒有為他平反。

一直到一百多年后,乾隆帝在讀到熊廷弼傳記的時候,悲憤地說下這樣一段話:

明之曉軍事者,當以熊廷弼為巨擘。讀其《陛辭》一疏,幾欲落淚!而以此盡忠為國之人,首被刑典,彼其自壞長城,棄祖宗基業(yè)而不顧者,尚得謂之有人心,具天良者乎?

明朝殺熊廷弼,就是在自毀長城,該亡!

01

熊廷弼的軍事生涯,概括而言,就是三次去遼東。

萬歷三十六年(1608年)8月,熊廷弼第一次去遼東,職務是遼東巡按,主要是去調查遼東總兵李成梁的。

李成梁有大將才,與另一名將戚繼光齊名,這一北一南兩員大將,極大緩解了萬歷朝的邊疆危機。

前前后后,李成梁一共在遼東鎮(zhèn)守了30年,被評價為“邊帥武功之盛,二百年來未有也。

1591年,李成梁的后臺倒了,他隨即遭到罷黜,之后明朝換了好幾個總兵,但都徒勞無功,一個比一個差勁。

無奈之下,明朝只得讓李成梁回來,但他剛復出五年,就出了件大事,他與遼東巡撫趙楫一起擅自棄地八百里,將寬甸六堡讓給了努爾哈赤。

盡管李成梁把數(shù)萬百姓都遷往內地了,卻也導致了百姓的流離失所。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動靜鬧得太大了,朝廷便派人熊廷弼去遼東,這是個苦差事,是得罪人的,有人勸他別去,他說自己痛恨女真人,所以得去。

剛到遼東,努爾哈赤就派人給熊廷弼送去貂皮、馬匹、鹿狍肉和酒,他不動聲色,只留下肉和酒作為野餐之用,其他的退回,很好地把握住了分寸。

之后,熊廷弼開始調查,李成梁詭辯說棄地其實是一個誘餌,為的就是逮捕努爾哈赤。

但是,經(jīng)過熊廷弼調查,發(fā)現(xiàn)根本不是那么回事,于是上了道奏疏,說李成梁與趙楫是故意獻地給女真人的,犯了喪權辱國、欺君罔上等八項大罪,罪在萬死。

但是,萬歷帝看完奏折之后,卻選擇留中不發(fā),因為他的目的還未達到。

既然皇帝不發(fā)話,熊廷弼只得繼續(xù)調查,隨著調查的深入,他很快就發(fā)現(xiàn)了新問題,遠比棄地一事更讓人擔憂:

當時的遼東,幾乎都是李成梁及其團伙的天下,針插不進,水潑不進,各級官員、將領大多都出自李氏門下。

在此之前,李氏集團還能“御虜靖邊”,與國家利益保持一致,現(xiàn)在卻虛報戰(zhàn)功、掩敗為勝,已經(jīng)腐朽透頂了。

長此以往,明朝就不是丟失一城一地了,而是整個遼東被女真人奪走。

到這時,熊廷弼還未意識到萬歷帝叫他到遼東的真實意圖,并不僅僅拔掉李成梁,而是將李氏集團連根拔起。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萬歷帝將熊廷弼當槍使,大公無私、無所畏懼的熊廷弼,卻只想搞死李成梁,為國除害。

而熊廷弼的調查,開始讓李成梁覺得害怕,再加上萬歷帝態(tài)度不明,便決定試探一下。

很快,李成梁就上了個奏疏,對御史們彈劾自己的“棄地媚虜、結連建州、妄意朝鮮、以圖世守”等罪行進行辯駁,堅稱自己是清白的,請求皇帝陛下給個說法。

李成梁敢這么做,是因為他的幾個兒孫都手握兵權,料想萬歷帝會投鼠忌器。

但是,萬歷帝畢竟老到,他把熊廷弼的奏疏留中不發(fā),卻將李成梁的奏疏下發(fā)給群臣,看似在偏袒李成梁,實則是在為下一步動作做準備。

不久之后,萬歷帝就下了一道詔書,稱贊李成梁守遼有功,讓他到北京休養(yǎng),還給了很多賞賜,給足了面子。

當時,李成梁已經(jīng)82歲了,太老了,確實到了該退休的時候,所以他沒多想就去了北京。

李成梁很放心,因為李氏集團勢力還在遼東,換誰當總兵,都得聽他的,但他嚴重低估了熊廷弼。

李成梁走了,事情當然還沒完,萬歷帝讓熊廷弼繼續(xù)留在遼東,熊廷弼回味良久,這才意識到萬歷帝的真實意圖,于是嘴角微微一笑。

此后三年,熊廷弼致力于重塑遼東軍事格局,李氏集團逐漸瓦解,成不了大氣候,新任遼東總兵杜松得以站穩(wěn)腳跟。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并且,熊廷弼在軍事上作為很大,他特別注意到努爾哈赤的崛起和威脅,于是協(xié)助杜松整頓兵備,加強遼東防御,史書說:

遼東屯塞、城堡、墩臺、壕塹、軍馬、器械、錢糧之類一無足恃。

有熊廷弼在遼東,努爾哈赤不敢輕舉妄動。

02

熊廷弼重塑遼東軍政之后,萬歷帝有意讓他擔任遼東巡撫,但他當時志不在軍事,于是返回內地任職。

時間來到1619年,熊廷弼第二次前往遼東。

此前一年,努爾哈赤正式起兵反明,后來明軍在薩爾滸之戰(zhàn)中慘敗。

戰(zhàn)后三個月,萬歷帝想起了被貶黜的熊廷弼,希望他代替楊鎬,到遼東收拾殘局,群臣都認為沒人比他更合適。

畢竟,熊廷弼在遼東數(shù)年間的表現(xiàn),沒辦法不讓人佩服,或許他就是挽救時局的那個人。

當時,熊廷弼其實過得挺憋屈,因為他在直隸主持科考,將不少走關系的官紳子弟淘汰了,恰好這些人是東林黨的子弟。

熊廷弼因此得罪了東林黨,東林黨當然不打算放過他,對他發(fā)起滿天彈劾,直到他被罷官,回到老家(今湖北武漢江夏區(qū))賦閑為止。

在老家的這段日子,熊廷弼看似閑云野鶴,實在郁悶無比,國家如此不堪,他有心報國,卻被閑置在家不用,這到底是為什么?

要不是此次薩爾滸之戰(zhàn)明軍大敗,熊廷弼還在老家吃窩窩頭。

此次戰(zhàn)敗,對明朝的影響很大,是雙方戰(zhàn)略臺態(tài)勢的重大轉折點,自此之后明朝在遼東的優(yōu)勢蕩然無存,由攻勢轉為守勢。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很顯然,收拾遼東殘局,可沒那么容易。

萬歷帝任命熊廷弼為遼東經(jīng)略,熊廷弼得到任命后,來不及思考困難和后果,救國心切的他只收拾了幾件衣服,就帶著尚方寶劍,星夜疾馳到海洲與楊鎬交接,之后進入遼陽。

熊廷弼在去遼陽的一路上,遇到的都是明朝的殘軍敗將。

抵達遼陽之后,看到的卻是這樣一幅景象:弱兵羸馬,朽甲鈍戈,遼東民心渙散,都在思考往哪里逃。

可怕的不是打了敗仗,而是打了敗仗之后就再也站不起來,不敢打第二仗。

面對如此困局,熊廷弼迅速理清頭緒,決定采取持久防御的方針,首先整頓軍紀,殺掉了一批臨陣脫逃和貪贓枉法之人,提拔了一批可堪大用的將領;其次鞏固城墻,加強防御;再次招撫流民,鼓勵生產(chǎn)。

經(jīng)過一年時間的整頓,熊廷弼在遼東構建了一套堅固的防御體系,使明軍在遼東得以站穩(wěn)腳跟,為日后的反攻打下了堅實基礎。

1620年,萬歷帝剛去世,努爾哈赤就趁機攻打遼東,卻被熊廷弼給胖揍了一頓,灰溜溜跑了。

取得如此大勝,總該得到獎勵吧?

不但沒有,熊廷弼還被人彈劾了,說他總是龜縮城池,應該主動出擊才對。

這些彈劾熊廷弼的人,大多是東林黨,雙方本就有過節(jié)。

熊廷弼經(jīng)略遼東后,東林黨掌握著后勤大權,卻不給熊廷弼增兵派餉,他十分氣憤,于是將上至閣臣下至督撫都罵了一遍,說他們尸位素餐,再不整頓一下,國家恐怕都要亡了。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其實,熊廷弼說得一點沒錯,萬歷帝也知道沒錯,但就是沒辦法,他能做的,就只是繼續(xù)信任熊廷弼。

萬歷帝死后,繼位的朱常洛不到一個月也死于紅丸案,緊接著天啟帝朱由校就繼位了。

這時候,東林黨就開始猛烈攻擊熊廷弼了,比如“東林六君子”之一的楊漣就很有水平,他在給天啟帝的奏疏中說:

功在支撐辛苦,得二載之幸安;咎在積衰難振,悵萬全之無策。

說熊廷弼雖然有功,卻導致遼東局勢積重難返。

熊廷弼很無奈,東林黨身居廟堂,只懂議論,不諳軍事,憑什么指責我的戰(zhàn)略方針?他根本就懶得跟這些人解釋,為什么要先防御,如果先進攻,又將會有什么后果。

說到底,東林黨哪里是不認可熊廷弼的方略,是不認可他這個人,所以否定他的方略。他們試圖打倒熊廷弼,然后扶持自己人接棒。

面對群臣彈劾,朱由校剛繼位,根基還不穩(wěn),不得不給面子,于是罷免熊廷弼,改用東林黨人袁應泰接任。

熊廷弼離開遼東前,在給后友人的一封信中說了這樣一句話,透露出了他的無奈:

遼已之亡而致存,不佞(指他自己)且之生而致死。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后來,天啟帝派遣給事中朱童蒙去遼東調查實情,數(shù)月后朱童蒙就上書說:

臣入遼時,士民垂泣而道,謂數(shù)十萬生靈,皆廷弼(熊廷弼)一人所留,其罪何可輕議!

朱由校這才知道,熊廷弼有能力,有口碑,拯救蒼生,挽回頹勢,堪稱雄才偉略,于是下詔褒獎熊廷弼,決定予以啟用。

03

1621年3月,熊廷弼來到京城,還沒覲見朱由校,從而獲得新的職務,壞消息就傳來了,在努爾哈赤的進攻下,遼陽、沈陽等遼河以東七十余城全部陷落!

原來,袁應泰根本不懂軍事,為了迎合東林黨速戰(zhàn)速決的態(tài)度,貿(mào)然對后金發(fā)起進攻;他還自以為是地收納了不少后金叛將、降卒和流民,導致后金奸細混進了遼東。

努爾哈赤得知他一向畏懼的熊廷弼被罷官了,高興得不得了,于是整軍備戰(zhàn),很快就向遼東再次發(fā)起進攻。

沈陽、遼陽等地,在熊廷弼的戰(zhàn)略當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卻輕易丟失了。

而且明軍損失慘重,袁應泰、童仲揆等人都戰(zhàn)死了。

消息傳回北京,朝野一片哀嚎,朱由校更是震動不已,他想到的第一個人就是熊廷弼。

很快,朱由校就召見了熊廷弼,并對他說,我之前錯怪你了,你還是回遼東去吧。

不久,朱由校重新任命熊廷弼為遼東經(jīng)略,并對朝臣說:

熊廷弼守遼一載,未有大失,換過袁應泰,一敗涂地。

但是,熊廷弼卻很為難,盡管當時許多人把他稱作“汾陽(郭子儀)再世”,但他看到遼東局勢頹廢如此,也只能搖頭嘆息。

在給友人的一封信中,熊廷弼說了這樣一句話:

外無應援,內無幫助,七尺之軀,已擬交付朝廷,置成敗死生于度外矣。

他知道,自己此去遼東兇多吉少,但他沒得選,為了國家,自己必須全力以赴。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抵達遼東后,熊廷弼提出封鎖后金、穩(wěn)扎穩(wěn)打的“三方布置”之策,主張復設經(jīng)略于山海關,以便統(tǒng)籌全局。

熊廷弼看待軍事問題,總是那么一針見血,他還是堅持以防御為主,用時間換取空間。

在京城的時候,熊廷弼就向朝廷求兵索餉,等到他出發(fā)時,還是沒有落實,要不是朱由校給了他五千京師營,他就要空著手去遼東了。

因此,熊廷弼大有空拳與賊搏斗的感覺,他認為自己沒那個本事,那些高談闊論的朝臣,就更加沒有這個本事了。

朝廷不給錢,是因為真的沒錢,首輔葉向高有心相助卻無能為力,他深感明朝內憂外困,遼東問題必須盡早解決,再拖下去,大家都得玩完兒。

主動向后金發(fā)起進攻這一點上,葉向高與東林黨的意見是相合的,盡管他也被閹黨劃為東林黨,卻是清流領袖,與東林黨的主張并不完全一致。

與熊廷弼搭檔的是遼東巡撫王化貞,是葉向高的昔日門生,他也主張積極主張,而且他膽子很大,一直在向朝廷傳遞一個訊號:即便不給我錢,我也能平定遼東!

并且,王化貞還得到了兵部尚書張鶴鳴的支持,這讓他更有底氣了。

如此一來,盡管熊廷弼擔任遼東經(jīng)略,卻陷入手中無兵、朝中無人的境地,而王化貞則獨自帶領大軍駐扎在抗金最前線的廣寧。

因熊廷弼與王化貞觀點不同,爭論不斷,釀成了歷史上著名的“經(jīng)撫之爭”,朝中支持王化貞的占絕大多數(shù)。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為了進攻后金,王化貞聯(lián)系上了投降后金的將領李永芳,又與林丹汗達成協(xié)議,讓林丹汗率40萬大軍支援明軍,他則聲稱只要給他6萬人,他就能蕩平賊寇。

1622年,努爾哈赤發(fā)大軍進攻廣寧,王化貞不堪一擊,只堅守了兩天就潰逃。

到戰(zhàn)爭結束,王化貞都沒看到李永芳和林丹汗的身影,他被二人給耍了,很后悔當初花那么多銀子買通二人。

在逃跑途中,王化貞遇到了前去救援的熊廷弼,他抱著熊廷弼痛哭流涕,連忙詢問對策。

熊廷弼說,你貪功冒進,一切為時已晚,現(xiàn)如今只能護送百萬軍民進入山海關了。

不久,熊廷弼與王化貞進入山海關,遼西因此被放棄,好在努爾哈赤停止進攻,廣寧之戰(zhàn)的惡果沒有擴大化。

04

廣寧之戰(zhàn)失敗后,彈劾熊廷弼和王化貞的奏折堆積如山,東林黨打算趁機搞死熊廷弼。

熊廷弼回到山海關后三天,也給朱由校上了一道奏疏,說自己已經(jīng)準備好了囚車,等安置好了百姓,就把自己關到囚車里,然后去北京請罪。

朱由校認為,此時不是追究責任的時候,便讓熊廷弼和王化貞戴罪立功,出關收復失地。

葉向高也給熊廷弼寫信說,“你趕緊出兵,要不然我也救不了你?”

到這個時候了,朝廷還在主戰(zhàn),也不知道自信是哪兒來的。

熊廷弼預感到,出戰(zhàn)是死,不出戰(zhàn)也是死,那他就選擇不出戰(zhàn),因為這樣可以保存不少將士的性命。

如此一來,朱由校也沒轍了,面對群臣的壓力,他只得將熊廷弼和王化貞逮捕下獄。

此后,東林黨不斷攻擊熊廷弼,建議朱由校將其處死,但孫承宗等人卻認為他罪不至死,因此他只被關押著,朝廷一直沒有下判決書。

在被關押三年之后,熊廷弼活下來的可能性大大加強,但突如其來的黨爭,卻斷送了他的性命。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原來,在1624年的時候,東林黨對以魏忠賢為首的閹黨發(fā)起了猛烈進攻,魏忠賢手握大權,豈能坐以待斃,于是發(fā)起反擊。

魏忠賢手下有個姓馮的人,之前是東林黨人,早年與熊廷弼有嫌異,為了泄私憤,他誣告熊廷弼向東林黨人楊漣、左光斗行賄。

這當然是魏忠賢一手安排的,他的目的很明確,就是將東林黨與熊廷弼扯上關系,繼而與敏感的遼東事務扯上關系,以此來刺激朱由校的神經(jīng)。

當時,只要跟遼東事務有關的罪犯,基本上就是個死。

這一招效果很好,魏忠賢借此事殺了熊廷弼,東林黨也被打得元氣大傷。

熊廷弼到死都沒想到,自己一生與東林黨不和,卻成了閹黨對付東林黨的犧牲品。

還是王化貞的政治嗅覺比較高,一看勢頭不對,果斷投靠閹黨,結果得到了庇護,直到魏忠賢倒臺后數(shù)年,才被朱由檢處死。

回顧熊廷弼的一生,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他在軍事上無懈可擊,在政治上卻一擊即潰,他本人并不參與黨爭,奈何成為黨爭的犧牲品。

他兩次經(jīng)略遼東,都因為黨爭而功敗垂成,他本人還因為黨爭而死。

這就是明朝末年政治黑暗的縮影,滿朝文武都在爭權奪勢,相互攻伐,根本沒人真正了解和關心遼東局勢,像熊廷弼這樣只想干實事的人,卻得不到施展空間,這樣的明朝不亡,天理不容。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當然,熊廷弼不是明朝最后一個“悲情英雄”,后來孫承宗、袁崇煥等人,都跟他有著類似的遭遇,可見在明朝當英雄的結局是很悲慘的,明亡清興也是必然的。

總的來說,熊廷弼之死明朝的悲哀,是在自毀長城,明朝不是無將可用,而是根本不用,也不會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