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美國頂流網(wǎng)紅“甲亢哥”(IShowSpeed)近日的中國行,在海外社交平臺掀起了一場“中國熱”。從上海的摩天大樓到河南的少林古剎,從騎共享單車穿行市井到被廣場舞大媽“拉入”秧歌隊伍,他的鏡頭以“無劇本直播”捕捉了一個鮮活、立體的中國。這場看似隨性的旅行,也意外成為一扇打破偏見的窗口。

“甲亢哥”的中國行,不僅僅是一場網(wǎng)紅旅行,更是一次成功的民間外交。直播中,他的快樂和驚嘆,都是真實的、即時的,而不同文化的碰撞、包容與融合也隨處可見——他本想表演標志性的后空翻,卻被廣場舞大媽拉去跳秧歌舞;他試圖用魔性笑聲征服中國觀眾,卻被網(wǎng)友用曾引起雙方誤會但溝通化解的《陽光彩虹小白馬》集體“反殺”;他用略帶夸張的方式輸出文化,結果被川劇變臉嚇得“瞳孔地震”。這些充滿網(wǎng)感的互動,構成了最鮮活的文化對話。

從“甲亢哥”的爆火中,我們可以看到民間外交和文化交流的強大力量。真實的中國,不需要包裝,只需要一個真實的窗口。而我們要做的,就是打開更多這樣的窗口,讓世界看到更多面的中國。

對外開放的大門正不斷打開。以上海為例,自2024年12月17日起,過境免簽外國人在境內(nèi)停留時間從原來的144小時延長為240小時(10天),過境免簽人員入出境口岸也增至60個。這一政策的實施,讓更多外國游客有機會來一場“說走就走”的中國行。據(jù)統(tǒng)計,2024年上海接待入境游客超過600萬人次,上海被不少外國游客視為中國入境旅游“第一站”。

為解決外籍游客在中國旅行時可能遇到的痛點,上海更是推出了一系列貼心舉措。集成交通、消費功能的“Shanghai Pass”預付卡,極大地方便了游客的出行與消費;增設外卡POS機和外幣兌換點,讓支付與貨幣兌換不再成為難題;在地圖App上增加英文標識,為外國游客的出行導航提供便利;在“助老打車暖心車站”增設多語種服務,彰顯人文關懷。這些持續(xù)不斷的創(chuàng)新嘗試,旨在全方位優(yōu)化自由行游客的旅行體驗。它們不僅為像“甲亢哥”這樣的外國友人在中國的探索之旅提供了實實在在的便利,更通過這些細微之處的優(yōu)化,傳遞出上海作為國際友好型城市的溫暖與包容,讓每一位到訪者都有可能成為講述“中國故事”的傳播者。

當開放的大門打開,當越來越多的境外游客親身感受過“開放中國”的鮮活圖景,個體的真實體驗將成為跨越文化隔閡的橋梁。正如外交部發(fā)言人指出的,海外博主的直播“展現(xiàn)了沒有濾鏡的真實中國”,而免簽政策的擴容則從制度層面降低了體驗門檻。二者結合,讓“親眼看中國”從可能變?yōu)楸厝弧?/p>

“甲亢哥”中國行揭示了一個樸素的道理:真實的中國無需刻意修飾,只需要以“原生態(tài)”的方式被世界看見。而上海等城市要在軟環(huán)境上的持續(xù)優(yōu)化,為“原生態(tài)看見”提供基礎設施和制度支撐。當越來越多的外國友人能像“甲亢哥”一樣,毫無阻礙地漫步于中國的市井巷陌,為中國的科技發(fā)展與人文魅力驚嘆,被中國人的熱情與溫暖所感動時,國與國之間的交流溝通就不再僅僅停留在外交辭令上,而是千萬個具體個體的共同經(jīng)歷。而當基于真實體驗的認同足夠豐盈,國與國之間的理解與共鳴便會自然而然地發(fā)生。

原標題:《“甲亢哥”中國行,真實中國需要原生態(tài)的“看見”》

欄目主編:簡工博 題圖來源:新華社 圖片編輯:曹立媛

來源:作者:解放日報 謝飛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