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人間四月天。說起臨安的春天之美,不止于山鄉(xiāng)沃野的姹紫嫣紅,還在于春回大地后的蒼翠森林。天目山國家級自然保護(hù)區(qū)是全球700多個世界生物圈保護(hù)區(qū)中的“袖珍美人”,森林覆蓋率97.56%,因千百萬棵樹木詮釋了這片“大樹王國”的“大、多、高、古、稀、美”,因而有“大樹華蓋聞九州”的美名。

漫步天目山,穿梭森林中,你或許只能在這2668種高等植物中,叫出十幾種樹木的名字:柳杉、銀杏、楓香、榧樹、金錢松、香果樹、羊角槭、交讓木、南方紅豆杉、天目木姜子……畢竟對于大多數(shù)人而言,哪怕不同品種,許多樹木也都長得大同小異,反而是同一個特殊品種的樹木或大或小、或高或矮、或造型奇特,更好認(rèn)。

一起走進(jìn)天目山“大樹王國”,尋找那些特立獨(dú)行、自帶“花名”的柳杉。
天目山擁有世界罕見的柳杉群,主要分布在海拔350米到1100米范圍間,許多樹齡在300年以上,其中胸徑超50厘米的大柳杉就有2000多棵,超1米的有400多棵,超2米的也有16棵,這些大樹集中分布在五里亭到開山老殿一帶。
“權(quán)力樹”

“權(quán)力樹”有一個很特別的樹根。從男性角度看,下面的樹根像是一個很有力的手臂、一個巨大的拳頭,象征著拳力(權(quán)力),所以叫“權(quán)力樹”;從女性角度看,下面的樹根仿佛蓮花寶座,上面的樹干則似一個亭亭玉立的美人。
在天目山,撫摸一把“權(quán)力樹”寓意美好——男人一摸更有力,女人一摸更美麗,所以“權(quán)力樹”也叫“健康之樹”。
“夫妻樹”

天目山上的“夫妻樹”,是同根生的兩棵樹,兩叉呈“V”字型,叉腰對對相生。更獨(dú)特的是,兩樹雌雄同株,根連著根,“在地愿為連理枝”,共生且情深。
據(jù)說,“夫妻樹”的樹齡已達(dá)500多年,在超越“三生三世”的愛情中,共同見證了山間的歲月變遷。
這棵“夫妻樹”也叫“家庭樹”,遠(yuǎn)遠(yuǎn)望去,樹上面還伸出一棵小樹,像是“夫妻樹”抱在手里的孩子,好似“三口之家”緊緊依偎在一起。
“得寵樹”

△“得寵樹”
有“得寵樹”,必有“失寵樹”。
這個故事還要從多年前邵逸夫老先生夫婦的天目山之行說起,本來開山老殿邊上的路口有2棵同樣高大的柳杉,守護(hù)著這座千年古剎。邵逸夫先生看到了贊嘆“真漂亮”,就和夫人在其中一棵樹下合了影,結(jié)果當(dāng)晚另外一棵被冷落的柳杉就整體倒掉了,村民們于是議論紛紛:“名人來了,只跟得寵的那棵樹拍照,不跟另外一棵樹拍,它氣死了,就自殺了?!?/p>
△“失寵樹”
更有甚者,成了“能讀懂古樹心事”的“樹語者”,替“失寵樹”跟“得寵樹”抱怨:“我們守護(hù)在同樣的位置,同樣守護(hù)著千年古剎,我們的地位一樣,作用一樣,為什么名人來了只跟你合影,我們待遇不一樣!”
不過,軼事歸軼事,“失寵樹”真正倒塌的原因是當(dāng)晚11號臺風(fēng)正面襲擊天目山,“得寵樹”挺住了,而“失寵樹”沒挺住。
“大樹王”

說到天目山的柳杉,不得不提“大樹王”。它的樹齡超千年,胸徑達(dá)到了驚人的2.33米。它在宋代就被稱為“千秋樹”,明代已是四五圍的大樹,清代乾隆皇帝來到天目山,特封此樹“大樹王”。
御賜“大樹王”后,天目山的“大樹王”和眾多寺院迎來了“八方香客云集來,十萬香火散江南”,人們爭相頂禮膜拜“大樹王”,山上的僧人為避免古樹受破壞,于是在大樹王周邊加設(shè)了圍欄,以便保護(hù)。
上世紀(jì)30年代,“大樹王”逐漸走向衰亡,但近100年過去了,它的軀干至今仍巍然屹立在天目山上,而新的生命、新的小樹也在它的身上萌發(fā),繼續(xù)見證著“大樹王國”的風(fēng)風(fēng)雨雨。
“大樹”柳杉為何會衰亡呢?
走在天目山的“小森林”中,你會從一棵棵枯立木身上的標(biāo)牌上找到答案:如風(fēng)折、雷劈、蟲害、酸沉降、柳杉癭瘤病等原因,都會造成柳杉死亡。
近年來,天目山管理局通過在山林里安裝避雷針、定期除蟲害等方式,有效呵護(hù)了柳杉群。當(dāng)然,“大樹王國”千萬年來生生不息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大樹們自我繁衍,雖有老樹枯死,但不斷有新樹萌發(fā)生長,如此延續(xù)……
“新大樹王”

就在原“大樹王”右上方,一棵胸徑已經(jīng)長到2.31米的大柳杉樹生長旺盛、雄姿勃勃,被大家公認(rèn)為天目山的“新大樹王”。
“新大樹王”不走尋常路,周邊很多樹的枝條是往南生長的,像旗幟飄揚(yáng),也叫作“旗幟樹”。但是“新大樹王”的四周長得非常均勻,蒼勁勃發(fā),十分有力。

此外,天目山的著名柳杉景觀還有“四大王”“九龍壁”等,其中“九龍壁”位于一處斜坡上,裸露的柳杉樹根盤根錯節(jié)、錯綜復(fù)雜,形成了九龍圖騰的天然景觀,九龍形態(tài)各異,栩栩如生,仿佛自然界的九龍壁。
在北京故宮,“九龍壁”是匠人們雕刻的石壁,而在天目山,“九龍壁”出自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形態(tài)包括正龍、升龍、降龍等,象征著威嚴(yán)、尊貴、剛猛和溫文爾雅等不同品質(zhì),據(jù)說金庸先生曾在到訪天目山時,也對柳杉形態(tài)的“九龍壁”嘖嘖稱奇。
記者 王斐帆
通訊員 童雪麗
我們大杭州新媒體編輯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