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今天學習一下當父母的批評被當成耳旁風:揭秘缺乏羞恥感的兒童心理。

在家庭教育中,許多父母常常感到困惑:為什么孩子對我們的教育和批評置若罔聞?為什么他們似乎完全沒有羞恥感,甚至對自己的錯誤行為毫不在意?這些問題背后,隱藏著一個重要的心理機制——羞恥感的缺失。從心理動力學的視角來看,羞恥感并非與生俱來,而是通過后天的教養(yǎng)和互動逐漸建立起來的。當孩子缺乏羞恥感時,他們往往會表現(xiàn)出對父母的教育和批評無動于衷的狀態(tài)。作為父母,我們需要理解羞恥感是如何建立的,以及我們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并學會用恰當?shù)姆绞綆椭⒆咏⑦m當?shù)男邜u感。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羞恥感是一種復雜的情感體驗,它與自我認知、社會規(guī)范以及對他人的感受密切相關。當孩子缺乏羞恥感時,他們往往會對自己的行為缺乏反思,也難以感受到父母的教育和批評帶來的心理沖擊。這種現(xiàn)象可能源于以下幾個原因:首先是過度保護或放任:如果父母對孩子過于保護,或者在教育中缺乏明確的界限,孩子可能會缺乏對行為后果的感知。例如,當孩子犯錯時,如果父母總是替他們掩蓋錯誤,孩子就無法體驗到羞恥感。其次是批評方式不當:有些父母在教育孩子時,習慣用嚴厲的批評甚至羞辱的方式。這種方式可能會讓孩子產(chǎn)生防御心理,將父母的批評視為一種攻擊,而不是一種幫助他們成長的機會。最后就是缺乏情感連接:羞恥感的建立需要一個安全的情感基礎。如果父母與孩子之間缺乏情感連接,孩子就難以感受到父母的批評背后是愛與期待,而只是將其視為一種外部的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