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郵票的定義中并沒有“集郵專用郵票”這個概念,之所以這么稱呼,是因為一些郵票的發(fā)行,首要目的是滿足集郵者的收藏需要。

這類郵票的發(fā)行量對比同時期的郵票明顯較少,且不容易在郵局原價買到,于是從誕生之日開始,買到就是賺到的特供郵票就成了激活市場的催化劑,發(fā)行之時,無論集郵的還是不集郵的,都想從中分一杯羹,進而吸引圈外人的關注,說簡單點,就是需要更多人加入到炒作中。
今天就來盤點下,中國郵政推出的17種特供郵票。
1.無齒郵票:新中國第一套特供郵票發(fā)行于1962年,為紀念梅蘭芳先生逝世一周年,在原有郵票150萬套的基礎上,集郵總公司推出了發(fā)行量僅為1萬套的無齒版,且高于面值一倍出售,溢價銷售的先例就此開始。

2.小版張:1980年9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展覽會在美國開幕,郵票除了原有的50枚一版的規(guī)格外,還為展覽會設計了一款專在現(xiàn)場售賣的特殊版式,這種版式只包含12枚郵票,且邊紙上印有“友好”宮燈圖案和中英文票名,一經推出就廣受集郵者喜愛。這種帶邊飾的設計在后期發(fā)行的大版中也有過采用,但真正開始大小版并存則到了19年后的2000年,之后同一套郵票版式也越來越多,郵政干脆采用了版式一、二、三這樣的編號形式。

3.小本票:首套小本票發(fā)行于1980年,為滿足郵票使用者攜帶方便,郵政在《童話-“咕咚“》的大版中撕出了2條(共計2套)制作了首套小本票,2000年開始部分小本票高于面值溢價銷售。

4.無齒小型張:新中國第一枚小型張就是無齒版,但作為特供郵票則要推遲到1995年的《桂花》,在2482.76萬枚有齒小全張的對比下,56.7萬枚的無齒版一鳴驚人,九十年代還創(chuàng)造出單枚千元以上的成交記錄。

5.金箔小型張:和純金工藝品不同,被編入郵票目錄的金箔郵票都是在紙質郵票上覆蓋了部分金箔圖案,至今也僅發(fā)行過三枚,分別是1997年香港回歸、1999年澳門回歸、2002年壺口瀑布,由于當年發(fā)行時就以極高的溢價進行銷售,所以不少集郵者認為九七年郵市急轉直下就是因為這個罪魁禍首。

6.雙聯(lián)小型張:為中華全國集郵聯(lián)合會會員準備的特供郵票,類似于連體鈔的形式,后由于發(fā)行量越來越大,逐漸開始跌破發(fā)行價,直到2024年改為按照預訂量印刷后才有所好轉。

7.三地聯(lián)合發(fā)行版式:首套為2001年申奧成功,由大陸香港澳門三地聯(lián)合發(fā)行,后期三地也共同推出過多種不同形式的聯(lián)合郵票,包括小版張、小全張和小本票。

8.兌獎版:嚴格來說也是小版張的一種,2001年首次推出,作為當年賀年有獎明信片的獎品。

9.贈送版:為全年郵票預訂戶準備的小禮物,郵票面值不算入預訂款的多退少補中。

10.四聯(lián)小型張:隨著雙聯(lián)小型張的市場越來越差,于是更大的四聯(lián)體版本被設計出來,2010年推出之時也是產生了很好的市場效果,后期由于同系列發(fā)行價過高,逐漸被市場淘汰。

11.絲綢宣紙版:在一些特殊題材上,郵票還增加了宣紙和絲綢材質的版式,用以還原素材的原始效果,可惜大多印刷效果不佳,且不利于撕開使用。

12.不干膠郵票:本意是為了方便使用者貼用,可惜發(fā)行之初僅作為小版中的一種特殊版式銷售,如今則成為假郵票的重災區(qū)。

13.本票冊:俗稱大本冊,首發(fā)于2006年,將郵票直接印在大型冊子的內頁上,發(fā)行量雖然不高,但由于不利于保存且不方便欣賞,一直很少有人關注。

14.長卷版:常用于連續(xù)圖案的郵票之上,首發(fā)于2014年《長江》,全系列均為溢價銷售,雖然郵票畫面連續(xù)性更好,觀賞起來也更為震撼,但不方便保存也讓很多人望而卻步,為了滿足收藏需要,近些年長卷版則改成為折疊式。

15.四方聯(lián)郵票折:類似于古代書籍的設計,一本包含四套郵票,首發(fā)于2009年《唐詩三百首》。

16.全張郵票折:2022年在《紅樓夢》系列郵票發(fā)行完畢之后,郵政推出了包含全部五組郵票的全張郵票折,類似于小人書的設計,整本按照面值銷售,至今僅有紅樓西游兩套。

17.本票型年冊:2024年首次推出,至今只發(fā)行過一本,其中包含了2023全年紀特郵票,工藝上可以說融合了兩大郵票廠的最高水平,可惜面值140多元的郵票,直接溢價到298元銷售,縱使只有6萬冊的發(fā)行量,卻也沒能攔住跌破發(fā)行價的現(xiàn)實。

縱觀17種特供郵票,其中4種都是比原版郵票少了一道或多道工藝,按理說印刷工藝少了,制作成本也應該更低才是,可通過打造量少精品概念和運用營銷策略,還是讓其產生了特殊的溢價效果,說是為集郵者發(fā)行,卻不滿足所有集郵者,來了個二桃殺三士,特供成了一次次挽救市場的強心針。
可高于面值的售價注定讓其難以成為真正的郵資憑證,所以這類郵票買來終究不會成為寄信寄包裹的工具,將其稱為集郵專用郵票一點也不為過。

集郵市場的不景氣讓這類郵票發(fā)行頻率越來越高,以前幾年發(fā)行一套,如今一年發(fā)行幾套,就算是拯救無數(shù)生命的抗生素,如此劑量下去也會產生抗藥性,何況還是根本不會被使用消耗掉的特供郵票,市場麻木,集郵者更是麻木了。

是發(fā)行量不夠少嗎?對比早期發(fā)行的同類郵票,如今10萬、6萬的量已經是很少的存在,卻依然沒能撐起最初的發(fā)行價,特供已經從高開低走變成了無人預約還破發(fā)的程度,正像哲學家黑格爾的名言一樣:“第一個把美女比作鮮花的是天才,第二個重復這一比喻的是庸才,第三個重復這一比喻的是蠢材”,特供可是重復了17次的存在,還有多少人多少錢才能填滿這越來越大的坑?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