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日,龍應臺在《紐約時報》發(fā)表評論文章《留給臺灣的時間不多了》,矛頭直指賴清德當局,呼吁臺灣與中國大陸和解,這個轉變還真的是迅速。
龍應臺這人大家也都不陌生,之前她就說出了“我對大國崛起不屑一顧,只在乎小民尊嚴”,“臺獨”立場昭然。
但是她卻在4月1日那天發(fā)表了一篇指責臺灣領導者賴清德當局的文章,認為賴清德的行徑是對島內(nèi)民眾情緒的漠視,將大陸界定為“境外敵對勢力”這一言論的錯誤,甚至多次提出“和解”。
那這位女作家的觀念為什么會發(fā)生轉變?她真的已經(jīng)不再是“臺獨分子”了嗎?
回顧龍應臺的過往,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她經(jīng)常用“文明”“和平”這樣的詞匯,掩蓋自己分裂國家的罪行。
2023年的《紐約時報》上,她就將中國大陸愛護同胞,維護國家安全的行為,扭曲成“侵犯”和“威脅”,將兩岸稱為”中國”和“臺灣”,否定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
2019年的香港發(fā)生了嚴重的暴力事件,暴徒堵塞機場,破壞地鐵,街頭縱火,龍應臺卻對這些行徑視而不見,為這些暴徒洗地。
而她這次的急速轉向,也并不是放棄了自己的立場,她在《留給臺灣的時間不多了》這一篇文章中,指責賴清德的做法錯誤在于,臺灣地區(qū)不能指望美國的所謂“支持”,而不是反對賴清德本身的“臺獨”行徑。
而龍應臺這次急速轉向,背后可能存在著多方面的動機,一方面就是賴清德上臺后,頑固堅持“臺獨”分裂立場,煽動“反中抗中”,阻礙兩岸交流合作,導致整個臺灣都在惶恐不安。
而大陸對“臺獨”世界的反制措施日益嚴厲,也讓臺灣民眾對“臺獨”有了更清醒的認識。在這種情勢上,龍應臺為了挽回自己的形象,就只能迎合島內(nèi)民眾,批判賴清德,呼吁和大陸和解,獲得輿論支持。
另一方面,就是美國在烏克蘭問題上的態(tài)度轉變,讓臺灣民眾對美國的保護承諾產(chǎn)生懷疑。
在《留給臺灣的時間不多了》一文中,龍應臺借出租車司機之口說出“今日烏克蘭,明日臺灣”,讓龍應臺開始懷疑,美國已經(jīng)背棄烏克蘭,會不會也放棄臺灣?
她發(fā)表這一文章,主要還是因為美國的行為讓她感覺到了危險,也不排除是為了向美國傳遞某種信號,試圖影響美國的對臺政策。
盡管龍應臺此次言論中有一些看似合理的觀點,但我們絕不能被其表面言論所迷惑,判斷一個人的真實立場,還要看她長期以來的行為和一貫的政治主張。
但龍應臺在她剛剛發(fā)布的文章中并沒有明確表明自己對兩岸統(tǒng)一的支持,對兩岸的關系仍舊存在著錯誤的認知。
她的急速轉向,并不是對兩岸關系的清醒認識,而是在臺灣局勢發(fā)生深刻變化的情況下,極端利己的一種行為。
而她所說的“時間不多了”,不如說臺灣正站在歷史的抉擇點上,唯有順應民族復興的大勢,才能走出困局。兩岸統(tǒng)一是必然的潮流,希望“龍應臺”們幡然醒悟,不要做出錯誤的選擇。
(來源:龍應臺罕見批評賴清德反映出什么? 2025-04-03 09:23 · 中國網(wǎng))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