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人間學會好好說話,才能讓溝通變得更加順暢和諧。

01.愛發(fā)脾氣的女人,

其實是最顧家最操心的人

前幾天去表姐家,還沒進門就聽見屋里傳來表姐的怒吼聲。

“兒子,我說了多少遍,你玩完的玩具放回玩具箱,看完的書擺回書架,聽不懂嗎?”

“老公,我做飯的時候說了,讓你把洗衣機的衣服拿出來晾,怎么還在洗衣機里?”

“你們兩個一天天能不能懂點事兒,什么都要我千催萬請才能去干嗎?”……

我輕輕敲門,表姐一邊開門引我進去,一邊還在催促他們干活。

平常溫柔的表姐在家里竟然這么兇,我沒忍住問了她一句。

她無奈地說:“哎,我也沒辦法,家里都這么亂了他們還不自覺,我要是不吼他們根本不會干,吼完他們也沒干多少,還要埋怨我?!?/p>

表姐說,每次吼完她心里也不好受,她也羨慕那些歲月靜好、輕聲細語的家庭氛圍,可現(xiàn)實讓她不得不如此。

她操心家里的每一個角落,從一日三餐到孩子的學習,從家庭衛(wèi)生到各種瑣事,她都力求做到最好。

她擔心孩子沒有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影響未來;擔心老公因為工作忙碌忽略了家庭,感情變淡。

現(xiàn)實生活中,也有很多像表姐這樣的女人。

她們經常發(fā)脾氣,總喜歡吼老公、吼孩子,看上去是家里最兇、最厲害、最強勢的那個人。

但其實,她只是將家庭的責任扛在了自己肩上,反而是最顧家、最操心的那個人!

就像《非暴力溝通》里說的那樣:

“每一種憤怒的背后,都隱藏著我們的期望和需求。”

她生氣老公抽煙喝酒,是知道這些行為有害健康,不想看到老公糟蹋自己的身體。

她生氣孩子只想看電視出去玩,是擔心影響孩子的學習和前途,希望孩子未來能過得更好。

她生氣說了無數(shù)次的話還沒有人聽,是因為她希望家庭成員可以認真對待、共同維護好這個家。

很多時候,一個女人的吼聲,不是為了指責和批評,而是為了提醒和愛。

所以,不要誤解這樣的女人,她們其實只是“刀子嘴豆腐心”,兇巴巴的外表下,是一顆溫柔而操心的真心。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02.人的一生,都在為情緒買單

《黃帝內經》中說:“百病生于氣。”

人的一生,都在為情緒買單,90%的病都和情緒有關。

研究顯示,愛發(fā)脾氣的人罹患心臟病死亡的概率比善于控制情緒的人高出19%,心?;蚣毙怨诿}綜合征危險增加4.74倍。

若是太容易生氣,經常為一些小事情緒失控,動不動就大吼,首先會影響健康,讓自己的身體亮起紅燈。

其次,雖然發(fā)脾氣的出發(fā)點可能是好的,是為了家人著想,若是頻率太高,也容易讓家人陷入負面的條件反射中。

一旦觀察到有人情緒不對,就開始反思自己的行為,陷入恐慌,戰(zhàn)戰(zhàn)兢兢。

長此以往,家人間的相處模式只會變得越來越糟糕。

前幾天在網上刷到個視頻,感觸很深。

小男孩紅著眼睛對媽媽說:

“你正常說話是很好聽的,不叫罵。如果你‘啊啊啊’這樣子亂叫,絕對是罵。

你如果再罵一下,我就把你的愛取消一點,越來越少,你就在我心中排不上號了。”

孩子的話語雖然直白,但也表達了他最真實的感受。

在媽媽失控的吼叫里,他體會不到深藏其中的擔心和愛,只能感受到言語表面的指責和憤怒,這讓他覺得委屈和害怕。

這讓我想起了阿拉伯學者阿維森納曾做過的一個實驗。

他把兩只剛出生的小羊羔,放在不同的環(huán)境中。

一只隨羊群在水草地快樂生活,每天無憂無慮的。

另一只旁邊則栓了一只狼,很快就死去了。

這只可憐的羊從一開始就陷入極度驚恐的狀態(tài),即使它明知道狼根本碰不到它。

但它只要看著這個恐怖的東西,就完全吃不下任何食物,最終因情緒崩潰而死。

情緒對人的傷害是非常大的,若是一個家總是充斥著負面情緒,這個家也不會有多幸福。

反之,若是一個家中滿是溫和溝通和彼此體諒,這個家自會越過越好。

福田健在《誰說我們不能生氣》中寫道:

“生氣是一種極其正常的生活狀態(tài)。只是,你需要一點技巧,來規(guī)避生氣帶來的惡劣影響。”

人生有度,過則為災。適度的發(fā)脾氣,是在表達情緒,提出需求。

但如果超出了界限,例如摔東西或是直接上升到辱罵性言語,只會讓事態(tài)脫離掌控。

不僅讓自己變得更加憤怒暴躁,也會對其他家庭成員造成難以磨滅的傷害。

只有從怒氣中掙脫出來,跳出負面情緒的泥淖,正確和家人溝通交流,才能真正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0真正幸福的家庭,

都守好了這3條原則

亞里士多德曾說:

“誰都會生氣,沒什么大不了。但如何在適當?shù)臅r候,用適當?shù)姆绞?,對適當?shù)膶ο螅m當?shù)匕l(fā)完脾氣,可就難了?!?/p>

刀子嘴豆腐心”說起來簡單,但大多時候,言語的接收者能感受到的,只是“刀子嘴刀子心”。

在這個世界上,家人是為數(shù)不多能陪我們一直走下去的人,不要因為一點小事,讓失控的情緒,傷了彼此的心。

真正幸福的家庭,都守好了這3條原則,差一條也不行。

  • 停止內耗,接納情緒

作家富蘭克林說:“一個壞蘋果,足以弄壞一筐蘋果?!?/strong>

一個家中任何一個人情緒不穩(wěn)定,充滿焦慮、憤怒等負面情緒,整個家庭都會深受其害,陷入不斷地爭吵和指責中。

想要恢復往日平靜,首先要做的就是“看見”。

“看見”情緒的出現(xiàn),探尋情緒的來源,是因為工作不順心還是家人不關心?

追根溯源后,選擇合適的解決方法,深度談話、運動解壓、旅游散心等,幫助Ta化解情緒。

如此,一家人才能和和美美,幸福快樂

  • 好好說話,耐心溝通

記得一則公益廣告中有這樣一句話:“因為有愛,每句話都要好好說。”

一個人的幸福程度,跟親人間的相處模式息息相關。

如果我們愛家人,就更應該學會好好說話,耐心溝通。

《親密關系》里提出過一個“XYZ”陳述法,即“當你在Y情境下做X的時候,我感到Z。”

例如當說話被打斷時,很多人的表述大概率是“你總是打斷我,不讓我把話說完?!?/p>

如果是用“XYZ”陳述法,則會說“你剛剛打斷我講話的時候,我感到很生氣?!?/p>

可能有人會覺得這兩種說法差不多,但細細想來,前者過于寬泛,還帶有指責意味,可能會激化矛盾;

后者則是直白描述具體情況,便于對方理解自己的想法,更有利于解決問題。

家人間學會好好說話,才能讓溝通變得更加順暢和諧。

  • 家人同心,共同努力

家中的很多事,并不應該是某個人的獨角戲,而應是所有家庭成員的共同責任。

如果總讓一個人來負責,不僅會讓Ta身心俱疲,產生怨念,也會降低其他家庭成員對這個家的參與感與歸屬感,破壞家庭和諧氛圍。

當家人們一起行動,無論是整理房間、掃地洗碗,還是制定旅游計劃、運動計劃,都能在交流中增進彼此感情。

例如,周末一家人一起進行大掃除,爸爸負責擦拭家具,媽媽清理廚房,孩子整理自己的玩具和書籍,在共同勞動的過程中,不僅把家收拾得井井有條,還能分享彼此生活中的趣事。

這種共同為家庭努力的經歷,會讓家人之間的關系更加緊密,讓家庭充滿溫馨與凝聚力,共同為家庭的幸福生活添磚加瓦。

《道德經》中寫到:

“父愛則母靜,母靜則子安,子安則家和,家和萬事興?!?br/>

一個家,想要興旺發(fā)達,離不開一家人的共同努力,相互理解。

父親給予母親愛意,母親便能在這份溫柔滋養(yǎng)下,內心平和寧靜。

當母親處于寧靜祥和的狀態(tài),孩子也會因之感到安心,在穩(wěn)定的家庭氛圍中茁壯成長。

孩子心安,家庭自然洋溢著溫馨和睦的氣息,日常相處滿是歡聲笑語,矛盾沖突悄然減少。

所有家庭成員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整個家自會幸福美滿,快樂永久!

總結:

一個家庭的瑣瑣碎碎,從來都不是靠提高音量就能解決的。好心是一回事,表達方式是另一回事。只有從怒氣中掙脫出來,跳出負面情緒的泥淖,從根本原因入手,才能真正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