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禪投降那年,滿朝上下都以為他活不長??善钕聛砹?,還活得安穩(wěn),活得體面。
更令人想不到的是,他只是悄悄在門口掛了一塊牌子,寫了三個字,就讓司馬昭徹底放下了殺他的念頭。
群臣不解,問司馬昭緣由,他只淡淡一句:“倒著讀?!?/strong>

短短三個字,暗藏玄機,深藏智慧。
劉禪真的是扶不起的阿斗嗎?
從這塊牌子開始,恐怕很多人要重新認識這個“昏庸”的皇帝了。

劉禪敗而降,司馬昭猶疑不決
公元263年冬,魏國三路大軍入侵蜀地,鐘會東進劍閣,鄧艾偷渡陰平,攻破綿竹。
蜀國防線被撕裂,諸葛瞻戰(zhàn)死,成都震動。
劉禪眼見局勢無可挽回,采納譙周之計,舉國投降。其時的成都,不再有金戈鐵馬,只有白布素衣,百官落淚。劉禪自知不能保住江山,但他還能保住自己的性命。

投降之日,劉禪讓人抬出一副棺材,親自披麻戴孝,綁好四肢,跪迎魏將鄧艾,以示順服。
鄧艾大為震驚,解其繩索,焚其棺木,安撫百姓,厚禮相待。
司馬昭聞訊,內(nèi)心五味雜陳。
劉禪是蜀漢皇帝,一國之君,若真心歸順,倒也無妨;但若心懷異志,恐成后患。
自古天子不能兩立,亡國之君若不剪除,易招后世非議。

鄧艾主張保其性命,鐘會則屢言當殺。司馬昭沉吟再三,不表態(tài)。
劉禪被送至洛陽,封為安樂公,表面風平浪靜,實則暗流涌動。
司馬昭安排心腹監(jiān)視其行蹤,日夜打探是否“思蜀”。他不信一個皇帝會真的甘心做階下囚。
而劉禪,看似無憂無慮,卻也心知肚明。
白日里,他聽曲賞花,夜里卻難眠,內(nèi)心有如百結(jié)。
蜀國滅亡,他是主因,亦是犧牲品。他若活得太安逸,惹人疑;若顯得太悲傷,又易惹殺機。該如何自處?

一天,司馬昭設(shè)宴招待劉禪。
席間故意奏起蜀中舊曲,歌女舞衣如故人,蜀中舊臣如郤正、諸葛尚等人無不淚流滿面,掩面而泣。劉禪卻面色如常,端酒微笑,搖頭稱妙。
司馬昭挑眉問:“安樂公,不思蜀乎?”
劉禪答得毫不猶豫:“此間樂,不思蜀也?!?/strong>
這句話一出,朝野嘩然。
有人說他無恥,有人說他無情,但司馬昭卻笑了。他不怕劉禪沒骨氣,就怕他有野心。

“中山寨”三個字,道盡心思
雖說劉禪這番“此間樂,不思蜀”的話博得了司馬昭的一笑,但終究只是場面上的周全。
司馬昭生性多疑,怎會輕信一個昔日皇帝的幾句玩笑?于是他繼續(xù)安排人暗中監(jiān)視劉禪,不放松片刻。
劉禪也察覺到了。他居所周圍多了不熟面孔,做事總有人在遠處盯梢。

起初,劉禪還有些緊張,擔心司馬昭找個由頭對自己下手,但時間一久,反倒淡然。
劉禪心思通透,他知道,不做點表示,自己永遠是“疑人”。
于是有一天,他在自己院前掛出一塊木牌,親手寫上三個字:中山寨。
侍從見了,不解其意,低聲問:“公爺,這是何意?”
劉禪答道:“沒什么,就圖個念頭。”
司馬昭的探子自然也看到了這個牌子,便急忙匯報。

司馬昭正在書房與鐘繇品茶,聞言一愣:“中山寨?有意思?!?/strong>
左右大臣也一頭霧水,紛紛推測:“莫非他還想著復國?這‘寨’字,看著不安分?!?/strong>
司馬昭沒有立刻回應(yīng),片刻后,他端起茶盞,說了一句:“倒過來看?!?/strong>
眾人怔住,心里琢磨著把“中山寨”倒過來讀。
“寨山中”,也就是“住在山中”。

一位年長的侍郎頓悟:“住山中,意為避世隱居?”
司馬昭笑著點頭:“正是。劉禪的意思我懂,他是說自己已經(jīng)歸隱,再無復國之心。這話,不說出來,卻讓人懂得?!?/strong>
此話一出,左右皆伏首稱妙。大將軍鐘會卻皺眉不語,他曾親歷西川攻蜀,自忖劉禪不是省油的燈,但此時也無話可說。
于是司馬昭下令:撤除監(jiān)視,安樂公無妨。
從那以后,劉禪在洛陽真正得以“安樂”。

大智若愚,笑對一生榮辱
劉禪的這招“中山寨”,可謂妙極。他沒有直接表忠,也未求自保,而是以三字表態(tài),既穩(wěn)住性命,又安撫了權(quán)臣之心。
人們常說劉禪是“扶不起的阿斗”,但看看他的一生:從趙云救出襁褓之中,到坐穩(wěn)帝位四十年,又在亡國之后活得安逸泰然,晚年更能以一筆妙字打動司馬昭,這樣的人,當真是無能?

劉禪不是不懂治國,而是知道大勢所趨;也不是貪圖富貴,而是知進退之道。
史書雖薄他,但留下一句“此間樂,不思蜀”,卻也道盡一切。
后世有人評價劉禪懦弱,有人笑他昏庸,但仔細想來,若換作別人,早已命喪黃泉。
劉禪能在三國歸晉的大浪之中保得性命、護住子嗣,還得享高壽,這不是運氣,而是智慧。

就像那塊“中山寨”的牌子——簡單三字,藏盡心機。司馬昭讀懂了,才敢放手。群臣讀不懂,才會爭議不斷。
更難得的是,劉禪從未為自己辯白。
劉禪不是阿斗,而是一個把“識時務(wù)者為俊杰”做到了極致的帝王。
這一切,皆藏在那塊“中山寨”的木牌中,寫給司馬昭看,也寫給后人看。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