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述

綜述

2023年7月,美國南達科他州的一場雷暴過后,夜空突然被染成令人不安的翠綠色。

無數(shù)民眾拍下這罕見的一幕,社交媒體迅速被“末日綠光”“外星異象”的猜測席卷,甚至有人聯(lián)想到已故物理學家霍金關于“地球將在200年內毀滅”的預言。

這綠色天空究竟是末日征兆,還是自然界的神奇杰作?科學家們用數(shù)據(jù)與實驗揭開了謎底。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霍金預言的誤讀

先說結論,“霍金預言說地球會變成綠色火球!”這類傳言其實是對霍金2010年BBC訪談的曲解。

當時霍金談論的是人類面臨核戰(zhàn)爭、氣候失控等風險時曾說:“如果不能控制住這些事情,地球可能會變成綠色的火球?!?/strong>然而這句話被某些自媒體嫁接天文現(xiàn)象,炮制出“綠色天空是地球解體的前兆”等謠言。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并且,霍金的理論貢獻集中于黑洞輻射與量子引力領域,從未建立過與天空變色直接相關的模型。即便地球面臨極端氣候威脅,其視覺表現(xiàn)也應是全球性的紅外輻射增強(溫室效應)或氣溶膠遮蔽陽光(核冬天),而非局部綠光現(xiàn)象。

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天體物理學家布拉德·塔克指出:“用霍金理論解釋綠色天空,就像用相對論分析菜譜——看似高深,實則荒誕?!?/strong>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解碼極端天氣

解碼極端天氣

拋開末日論調,綠色天空實則是大氣層上演的“光學戲劇”。

綠色天空并非首次出現(xiàn)。早在20世紀30年代,美國《氣象學雜志》就記載了俄克拉荷馬州的類似事件。經(jīng)過近百年的研究,科學家終于破解了這個謎題的“三重密碼”。

第一重密碼:超級單體雷暴

綠色天空的誕生,離不開自然界最狂暴的天氣系統(tǒng)之一:超級單體雷暴(Supercell)。這種直徑可達16公里的垂直云塔,內部隱藏著精密的物理機制。美國國家氣象局(NWS)的雷達觀測顯示,其核心是持續(xù)旋轉的中氣旋——風速差超過20米/秒的上升氣流與下沉氣流交織,形成一個立體的能量泵。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在這一系統(tǒng)中,冰晶的奇幻漂流堪稱關鍵:

上升氣流以每秒10米的速度將水汽推向-40℃的對流層頂,瞬間凝華為冰核

冰晶在下沉氣流中裹挾液態(tài)過冷水,形成“冰-水混合云”。

反復升降的過程中,冰晶表面產(chǎn)生厚度僅0.01毫米的冰膜,成為理想的光波共振腔。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威斯康星大學的研究團隊通過風洞實驗發(fā)現(xiàn),當冰晶直徑穩(wěn)定在0.7-1.2毫米時,其幾何尺寸正好與綠光波長(532納米)形成共振,散射效率達到普通云滴的300倍。

這就是綠色天空總伴隨巨型冰雹的原因——2023年事件中,地面收集到的冰雹切面顯示,其內部層狀結構中嵌入大量此類標準尺寸冰晶。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第二重密碼:光的折返跑

即便在“對的環(huán)境”中,還需要“對的時機”。綠色天空的出現(xiàn)必須滿足太陽高度角低于地平線10°的條件,這相當于日落后25-40分鐘的黃金窗口期。此時陽光需以84°入射角斜射入云層,開啟一場精密的光學淘汰賽:

長路徑篩選:光線以傾斜角度穿透云層時,實際行進距離超過50公里(是垂直入射的5倍)。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米氏散射主導:直徑接近光波長的冰晶開始選擇性散射綠光(瑞利散射在此時已可忽略)。

偏振增強效應:多次散射使綠光偏振度達65%,顯著提升人眼敏感度。

科羅拉多大學的光學模擬顯示,若云層厚度減少20%,或太陽角度偏離2°,綠光強度將衰減90%以上。這也是該現(xiàn)象如此罕見的原因——只有當天時地利達成完美平衡,才能觸發(fā)這場“光學奇跡”。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第三重密碼:大氣濾光片

在綠光形成的最后階段,地球大氣本身也參與“調色”??茖W家通過光譜分析發(fā)現(xiàn)了雙重過濾機制:

上層濾除藍紫光

距離地面20-30公里的臭氧層,會強烈吸收波長小于450納米的藍紫光。當陽光斜穿大氣時,紫外波段能量被“攔截”轉化,使得穿透云層的藍光比例驟降至不足5%。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下層攔截紅光

下層攔截紅光

云底聚集的液態(tài)水滴直徑約0.5毫米,對600納米以上的紅光近乎“貪婪”——紅光在水滴中經(jīng)歷的吸收路徑是綠光的3.2倍,能量衰減達80%以上。這就像在云層下方安裝了紅色濾光片。

最終,經(jīng)臭氧層“修剪”和水滴“過濾”后,532納米波段的綠光從競爭中勝出。利用高分辨率光譜儀觀測顯示,此時綠光強度可達藍光的7倍、紅光的11倍,形成強烈的視覺沖擊。有趣的是,這恰好與軍用激光指示器的532納米波長重合,難怪目擊者形容“像有外星飛船在云層后打信號燈”。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從猜測到定論

從猜測到定論

為了驗證這一理論,NASA在2021年啟動“天空色譜計劃”。當研究人員在猶他州人工引雷觸發(fā)雷暴后,激光雷達捕捉到震撼一幕:云層中漂浮的冰晶,在特定角度下形成無數(shù)微型“綠光發(fā)射器”。通過比對17次實驗數(shù)據(jù),科學家得出關鍵公式:

綠光強度= (冰晶濃度×云層厚度×cosθ) / (紅光吸收系數(shù)×藍光衰減率)

該公式成功預測了2023年綠色天空的持續(xù)時間和色度值,將這一現(xiàn)象從氣象奇觀升級為可量化研究的物理模型。正如項目負責人瑪格麗特·利文斯頓所說:“自然界早把解題過程寫在云層里,我們只是破譯了它的方程式。”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結語

結語

從古至今,異常天象總被嵌入文化想象的敘事——瑪雅人將日食視為神怒,中世紀歐洲將彗星解讀為災兆,而今霍金預言被斷章取義地營銷。這種思維慣性背后,是對復雜系統(tǒng)缺乏認知工具的本能恐懼。

現(xiàn)代科學早已賦予我們更強大的解碼器,那些"詭異天象"便從神秘傳說變成了認識地球系統(tǒng)演化的鑰匙。

正如《自然》雜志在氣候特刊中所說:"人類對異?,F(xiàn)象的探索,本質是丈量自身認知邊界的遠征。"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