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楊慶鳴

鯽魚,再普通不過的魚兒,但在我記憶的長河中,卻承載著濃厚的生活氣息。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那是上世紀八十年代后期,妻子生孩,朋友送來2瓶麥乳精和一鉛桶鯽魚,鯽魚活蹦亂跳,說吃鯽魚湯,可催乳,這是無錫人的習俗。確實,濃湯鯽魚,香氣撲鼻,傳遞的不僅是食物,更是一份濃濃的情誼。

兒時,我曾跟著伙伴們?nèi)サ咎锊蹲仅a魚,在稻田的水溝里,用篩籮趕水,直往河邊的豁口趕,在出口處,用細網(wǎng)扎口,趕進來的全是鯽魚,大小不一,那僅是玩耍,是一種歡樂的回蕩。

常去河塘釣魚,釣到魚的品種有10多種,但鯽魚居多,回家一頓美餐,蔥拷鯽魚,鯽魚燒雪菜,鯽魚燒毛豆子,鯽魚紅燒籮卜條,冬天冷了,吃鯽魚凍,很鮮美,過飯過泡飯都適宜。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20世紀80年代末,單位工會組織職工去黃山旅游,我登上了黃山第二險峰天都峰,海拔1770米,有1564級臺階,到達頂峰就是鯽魚背,所謂“鯽魚背”,即山頂形狀似鯽魚的脊背,細窄狹隘,人要爬過去可有多險。記得當時“鯽魚背”僅一條鐵索鏈,非小心謹慎不可,絲毫不能有閃失,因為兩邊是萬丈深淵。有人說:“能爬過鯽魚背的人,非英雄即好漢?!?,爬過“鯽魚背”,出了一身冷汗。

從鯽魚的肉質(zhì)來講,水庫里的鯽魚肉質(zhì)最硬朗,吃口好,水冷而清,而養(yǎng)殖的鯽魚大多肉質(zhì)疏松,能吃到水庫里撈上來的鯽魚,是一種鮮美,是一種口福。

鯽魚大小通常在2兩至1斤左右,但我在高淳吃到一條6斤2兩的大鯽魚,并非鯉鯽雜交魚,是正兒八經(jīng)的野生鯽魚,上桌需放入臉盆里,一桌人吃了都稱好。

鯽魚不僅是自然的精靈,更是餐桌上的???。

俗話說:“藥食同源”,“藥補不如食補”,一款“薏仁瓜皮鯽魚湯”,有其特效功能,可利尿通淋,清熱解毒,治急性腎炎,小便澀痛和尿血等癥。吃鯽魚,那是家的味道,是幸福的味兒。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鯽魚,在飲食文化中早有記載,《呂氏春秋》所記“魚之美者,洞庭之鮒”,指的就是鯽魚。另有“過江之鯽”這一成語,形象地描繪了東晉時期北方士族紛紛南下的場景,后被引申為形容某種時興事物或潮流。

在古代,“鯽”同“吉”諧音,就有“喜頭魚”之稱。結(jié)婚喜宴食鯽魚,寓意夫婦婚姻美滿。

作家夏堅勇在《慶歷四年秋》中寫道:“歐陽修嗜鯽魚,根據(jù)就在《梅圣俞集》,一共記了好幾十處。”

在文人墨客的筆下,鯽魚的形象躍然紙上。

鯽魚,讓我串聯(lián)起人與自然,人與家,人與歷史的情感脈絡。

作者簡介

楊慶鳴,現(xiàn)為中國散文家協(xié)會會員、江蘇省作家協(xié)會會員、無錫市作家協(xié)會理事、無錫市文藝評論家協(xié)會會員;《江南文化》《無錫酒文化》編委。已出版文學作品《一得集》《耕讀草堂漫筆》《湖邊散記》《閑云望溪月》《鄉(xiāng)野清音》《凌霄花開》等6本,與人合著多本。發(fā)表各類文學作品近300篇,100萬字,獲首屆、第三、第四屆“中華當代文學學會、中國散文家協(xié)會、中國散文家網(wǎng)、華夏散文雜志社”最佳散文創(chuàng)作獎、首屆、第二屆“羨林杯生態(tài)散文獎”。獲2024’星耀華夏?盛世好文學“墨海騰龍杯”全國原創(chuàng)文學征稿初賽金獎、決賽特等獎等多種文學獎。2025年1月與人合著《秦觀詞繪本鑒賞》(廣陵書社出版)64開連環(huán)畫。

關于江南文化播報

江南文化播報是一個關注江南,講述江南,播報江南的公眾號,文章部分來自江南文化研究會主辦的《江南文化雜志》,歡迎廣大作者惠賜大作,以文會友,歡迎關注傳播。投稿信箱:jiangnanwenhua001@163.com

點擊公眾號名片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