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自己愛好的輸家們,愛好會被歸為敗因。
有自己愛好的贏家們,那就是風流瀟灑了。
魏武曹操是建安風骨代表之一,“三曹”是進文學史的,文學成就不可謂不高。
《三國志》寫曹操“登高必賦,及造新詩,被之管弦,皆成樂章”。《短歌行》、《觀滄海》、《龜雖壽》。都名垂后世。書法也被張懷瓘認為“雄逸絕倫”。
梁武蕭衍撰了《涅槃經(jīng)注》,詩歌被鐘嶸《詩品》說“辭采麗密”。麾下沈約范云都是時代才子。
魏武梁武,雖然都“武”,但文藝也挺熱鬧,大概,沒人說他們沒才略吧?
大唐最“武”然而被稱“文”的,自然是李世民。
李世民學術(shù)上有秦府十八學士,自己愛好書法,都知道《蘭亭序》被他帶走了。
他曾孫子李隆基,搞文藝基本是當時唐朝最頂尖樂師,詩寫得也好。
但大概,也沒人說他們會文藝誤國吧?
朱瞻基的繪畫當時一絕,宣德爐和青花瓷流傳后世。

乾隆雖然愛蓋章亂寫詩人菜癮大名聲一般,但文藝愛好的熱鬧勁也夠瞧的:
不只是四萬首詩,人還有三希堂呢。

所以君王好文藝,本身問題不大。
只是后世總結(jié)前朝,總愛成王敗寇地歸因。
贏家喜歡文藝就是文采風騷,輸家喜歡文藝就是禍國殃民。
比如宋徽宗趙佶,書法繪畫天下皆知。當初朵云軒到巴黎13區(qū)辦展時,我給個法國老太太解釋過趙佶《瑞鶴圖》的復制品;老太太局外人,沒有切身感受,只感嘆如此優(yōu)美的作品,作者下場還那么戲劇性,“他畫這些時一定很快樂,一定想不到自己和民眾將來的命運吧……”
然而按史書成王敗寇的寫法,如果趙佶和童貫在1123年剛搞定遼時就死掉,后世評價趙佶,估計就是滅遼定北克服燕云、文采風流文武全才的英主,童貫就會被評價為一代名將。
以后的鍋,都歸趙佶兒子背了。
但趙佶多活了幾年,到了靖康,就由不得他了:于是花石綱啊瑞鶴圖啊瘦金體啊,都是他的罪過了。

想來,許多英主昏君之間的落差,可能就是多活那么兩年。
他們的漂亮老婆,也可能從賢妃賢后,變成紅顏禍水。
連他們的文藝愛好,都可能從風雅變成了禍首。
就像,一個人小時候成績好,長大了能掙錢,會畫個畫唱個歌彈個琴,會被夸說全面發(fā)展志趣高尚。
但如果小時候成績差、長大了不掙錢,還畫畫唱歌彈琴,就會被刻薄人指點說:不務正業(yè),正經(jīng)事一樣不會,歪門邪道倒不少。
而在你考分沒出來之前,在長輩那里,你的愛好就是個薛定諤的狀態(tài):
100分就是志趣高尚,0分就是玩物喪志。
成都,重慶,下周末,各一個活動,有興趣的諸位可以來玩
成都,4月12日15:00-16:30
成都市高新區(qū)天府大道北段1199號銀泰中心in99 4樓421鐘書閣·成都店
重慶,4月13日14:30
重慶市沙坪壩區(qū)小新街85號沙坪壩書城二樓閱讀區(qū)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