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聲明】本作品的著作權等知識產權歸【開屏新聞】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每逢清明,春櫻花期將盡,花瓣輕輕墜落在行人肩上,如同一種特別的思念。在昆明,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不再避諱談論生死。那些曾經或正在見證死亡的人,因為勇敢直面死亡,最終在有限的歲月里收獲了無限的愛。近日,多位年輕人向開屏新聞記者講述了自己面對生死的態(tài)度——這是關于告別的故事,也是生命選擇以何種姿態(tài)繼續(xù)前行的動人旅程。
“隔著世界,永遠念你”
對“95后”小金來說,生命的反義詞不是死亡,而是遺忘。2025年3月28日,她緩緩開啟一個紙盒,里面是為父親定制的靈牌。與傳統(tǒng)祭奠用品不同,這塊靈牌通體呈現半透明的磨砂水晶質感,除了刻有父親的名字和生卒年月,還寫著“隔著世界,永遠念你”——這是她此刻最想對父親說的話。

小金定制的靈牌
傳統(tǒng)牌位的銘文通常包含逝者尊稱和各種敬挽用語,形式和功能都與傳統(tǒng)喪葬儀式密不可分。2025年3月22日,小金的父親與世長辭,她希望用更私人的方式來承載家人情感,讓這份紀念更自然地融入日常生活。
最好的告別是告而不別。為此,小金終于找到了理想的容器。牌身正反兩面分為獨立兩片,中間的橢圓形凹陷放置著一只小巧的銀罐,可以存放家人的衣角或頭發(fā)。當兩片牌身合攏直立時,小罐仿佛懸浮其中,在她隨時能看到的地方閃爍著點點銀光。
用美安頓逝者慰藉生者
小金捧著的紙盒出自1990年出生的昆明姑娘紫汐之手?;仡櫶と霘浽嵝袠I(yè)的三年,她明白了一個道理:顛覆傳統(tǒng)的告別方式,源自對死亡本身的重新認知。
“時代在變化,生活方式也在變,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認知。”紫汐說話間,窗外的春櫻與滇樸在婆娑作響。
一年前,紫汐開了一家從事殯葬服務與紙火用品銷售的店。這家店看起來更像咖啡吧、美術館或買手店,似乎沒有傳統(tǒng)殯葬用品店的影子。
許多人被別致的門面吸引,懷著好奇進店探訪。偶爾有人會與紫汐輕聲交談,在對話中觸碰生命與死亡的意義。“如果沒有經歷過親人離世,很少有人會自稱‘生者’?!弊舷窒淼?。傳統(tǒng)文化中對死亡的諱莫如深,讓大多數人對紙火店避之不及。她試圖用審美消解死亡與恐懼的聯(lián)系,希望自己的美學理念能化為現實,既安頓逝者,也慰藉生者。
2022年,紫汐送走了90歲的外公,又迎來了兒子的降生。同年,受家人從事殯葬行業(yè)十幾年的影響,她決定用新思路打造一家符合自己理想的門店。“以終為始,不生分別?!边@是她對生死的理解。
店內陳列的產品如同藝術展品,除了精致的靈牌、靈龕,還有京派風箏非遺傳承人制作的紙扎祥云與仙鶴。柜臺前,木香撲鼻,線條柔美的骨灰罐更像家居擺件,它有一個詩意的名字——挽月。
尋找生命存在的痕跡
“走吧,我們現在去逛大觀公園?!?024年8月15日清晨,42歲的楠楠輕聲說完,小心地背起已故的母親,想要彌補她住院期間未能游園的遺憾。經過病痛與死亡,母親瘦弱的身軀已化作一捧雪白的灰,安放在名為“挽月”的白罐中。
楠楠先用綢緞固定罐蓋,將骨灰罐穩(wěn)妥地放入登山包,再把包反背在胸前。雙手環(huán)抱罐身的時刻,她依然能感受到母親的存在。
從得知母親罹患絕癥開始,楠楠在親友幫助下為母親制定了為期7個月的遺愿計劃:品嘗喜愛的食物、完成未竟之事、造訪想去的地方,甚至專程前往重慶與中學同學道別。母親最后的愿望是“在出生的醫(yī)院離世”——父母年輕時因家人定居昆明,所以選擇在這里走完生命最后一程。
2024年8月14日,母親離世后,一場特別的追思會在親友相聚中舉行。沒有哀樂,只有鮮花與佛手柑的清香。大家分享著過往點滴,一個立體的人物形象逐漸清晰。現場有淚水也有歡笑,每個人都在講述中收獲了更多珍貴的記憶。
與傳統(tǒng)大操大辦的喪葬儀式不同,這種個性化追思會更注重尊重逝者的個性與意愿,讓葬禮真正成為告慰逝者與親友的方式。

楠楠以特別的方式追悼母親
紫汐全程見證了這場追思會。雖然當前殯葬市場仍以標準化服務為主,個性化需求尚未形成規(guī)模,但看到悲痛的人們在這里得到開解和慰藉,紫汐更加堅定了繼續(xù)前行的決心。
一種遲來的陣痛
2023年1月,23歲的羅宸永遠失去了陪伴他長大的奶奶。小時候,他經常追問家人:“人死了會去哪里?”但對得到的答案總不滿意。十多年后,當真正經歷奶奶離世時,羅宸才體會到,生離死別是一種遲來的陣痛。
“看著奶奶的呼吸一次比一次微弱,我沒有當場哭出來。但很久以后的一天,看見她愛吃的東西時,我卻一個人哭了很久?!绷_宸說。
死亡不是瞬間去世,而是緩慢地消失。奶奶罹患帕金森病的幾年里,羅宸感覺熟悉的她正漸行漸遠。直到某天,奶奶在樓下與他擦肩而過卻沒有認出他,只是瞥了一眼就轉身離開。他嘆氣道:“當時,我就知道早晚要準備告別?!比欢敔敔斠苍谕暌虿∪ナ罆r,再多的心理準備都無濟于事。一年之內兩次走進殯儀館送別至親的經歷,讓羅宸的性格發(fā)生了明顯變化。自認多愁善感的他,至今仍無法坦然面對這些告別,時常在夢中回到那個祖輩俱在的老舊小區(qū)。
距離死亡最近的職業(yè)
“家人和朋友都知道我的工作,我覺得這份職業(yè)莊嚴而神圣?!薄?0后”的楊柔在大理州賓川縣殯儀館工作,從不避諱談論這個常被諱莫如深的職業(yè)。
她至今記得第一次直面死亡的情景:一位18歲少女意外離世,母親撕心裂肺的哭喊聲在她心中久久回蕩。“剛開始肯定會害怕。”楊柔坦言。但經過三年多的職業(yè)歷練,現在的她已成為一名合格的“擺渡人”。
這份工作需要24小時駐館值班,她要第一時間接待逝者家屬,從前期咨詢到辦理治喪手續(xù),再到安排遺體清洗、預約火化等,事無巨細。如今的楊柔不再恐懼,面對死亡時心中充滿敬意。“我們不僅要服務逝者,更要服務生者,給予他們安慰和理解?!彼@樣描述自己的工作。
在殯儀館里,像楊柔這樣的“00后”同事還有好幾位,他們在不同崗位上扮演著“擺渡人”的角色。如何面對生死,是每個人一生都要研習的課題。
(應采訪對象要求,文中部分姓名為化名。)
開屏新聞記者 史子昊 楊維琦 攝影報道
責任編輯 呂世成 陳潔
責任校對 何丹
主編 嚴云
終審 編委 李榮
熱門跟貼